摘 要: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方法隨著教師隊伍不斷注入新鮮血液、面對的學生不斷更新換代而一直變動,雖然關于教學能力評價依舊萬變不離其宗,但是對于具體的教學手段一直是需要實時更新和持續(xù)交流,所以實踐性的教學能力提升受到更多關注。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能力;策略
一、教師教學能力的界定
《教育大詞典》對于教學能力的定義如下:“教學能力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順利從事教學活動所表現的一種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組成。一般能力指教學活動所表現的認識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師從事具體教學活動的專門能力”。高校教學與中小學教學不同,除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知識或經驗外,還要培養(yǎng)其自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涉及到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研究等眾多環(huán)節(jié),因而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影響教學效能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系統(tǒng)。通過文獻整理,筆者認為,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學評價能力以及專業(yè)拓展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教學目的要求,預先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等事項進行分析和確定的創(chuàng)造性本領。
教學實施能力是教師有效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是將預先安排的教學內容通過 適當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
教學研究能力是教師運用一定的教育理論,對教學內容、教學改革、教學策略等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和總結,通過承擔課題、發(fā)表論文論著等形式來解決教學相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評價能力是教師在完成階段教學任務后,對其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反思和總結的能力。
專業(yè)拓展能力是教師為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所具有的能力。
二、提升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
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關乎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根據前面界定的教師能力進行有針對的提升,國內外學者、高校教育管理部門及人員都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展開了許多理論探討和實踐改革,并形成一些相應的發(fā)展模式和對策。本文結合相關信息,提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匯總如下:
(1)確立“發(fā)展性”的教師教學能力培養(yǎng)取向。隨著在教育崗位的時間一年一年增長,教師在對課程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教學能力會有著自然的提高,這涉及到設計能力、實施能力、評價能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學生年齡差距增大,對教學研究方面的能力也會有所減退,這都是正常的發(fā)展規(guī)律。那么在對能力提高的策略中,必然也會有著側重方面的問題。教師雖然有著高貴的光環(huán),可是終歸也還是一種職業(yè),最后會落實到隊伍中的個體上,教師不可能無限的占用時間去提升工作能力。那么除去部分教師針對自身弱點所做的功課,多數教師應該更注重對教學研究的提升幅度。
(2)構建“實踐性”的教師教學能力。培養(yǎng)支持系統(tǒng)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教師除了在自我承擔的課程教學中不斷提升能力之外,還必須借助其他渠道和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單純地變成知識或理論的學習,必須突出培養(yǎng)的實踐性,此既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地位所在,教師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思想在實踐情境中得以運用,一個時代的人一個觀念,飛速發(fā)展的中國造就了如今的多元化社會,學生更容易接受哪種手段也并不相同。因此,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需要走出單一的“工具化”道路,形成由政府、社會、學校和個人共同參與、相互協(xié)調的培養(yǎng)模式,具體可通過校本培訓、網絡培訓、校外社區(qū)(企業(yè))合作培訓等方式來進行更有時效性和突出解決即時問題的方法。如英國設有全英國范圍的“大學教師發(fā)展培訓聯合會”,各地區(qū)也設有相應的“培訓聯合會”,高校設有“培訓委員會”,形成了完整系統(tǒng)的教師培訓網絡;美國社區(qū)學院鼓勵教師利用假期接受培訓,參加研修會或課程進修并到企業(yè)實習實踐;德國的高校則注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制定了繼續(xù)教育法規(guī),要求在職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進修。這些做法,給我們的啟示在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不能僅僅拘泥于年復一年的課程教學的承擔上,而需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生活,從校外吸取營養(yǎng)。英國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指出:“校外的事情比校內的事情更為重要,并且它支配和說明校內的事情”。因而,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需要將提升的空間與學校之外的社會發(fā)展聯系起來,構筑一個多元的實踐性培養(yǎng)支持系統(tǒng)。
(3)優(yōu)化教師評價體系,注重獎勵機制。不同的評價與考核體系為教師發(fā)展提供不同導向,目前大多高??己顺尸F出明顯偏向科研的傾向,導致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針對此種現象,高校應制定合理的教學考核計劃,增強教學在考核中的比例,獎勵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從而正確引導教師合理分配教學、科研的時間和精力,并鼓勵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對于教學的考核,還應突出教學質量與教學創(chuàng)新,鼓勵教師在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除學?;驅<医M的評價外,還應注重學生評價,通過學生評價調動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積極性,幫助教師制定 自身發(fā)展目標與改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是個多元化的立體結構,包括教學組織與監(jiān)控能力、與學生或其他教師交流合作的 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眾多因素。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優(yōu)化也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高校乃至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適應企業(yè)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職業(yè)教育才能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項目來源: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備案課題《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課題類別:省教育廳規(guī)劃課題,課題編號:ZJC1316040。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
[2]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3]劉肖芹.國外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yǎng)模式管窺:以美、英、澳、印為例〔J〕.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0(1):59-63.
作者簡介
李曄,女,1986年10月生,大慶職業(yè)學院計算機應用工程系講師。主要從事科研管理。
(作者單位:大慶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