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嵐
摘 要: 采用文獻研究法對微課設計、開發(fā)與應用的文獻進行檢索和閱讀,了解與總結有關微課設計與應用的現(xiàn)狀。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以及混合式學習和翻轉學習的教學理念 ,運用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微課在高職茶藝實訓課程教學的課前預習、新課導學、教授新課、練習鞏固等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和研究,并分別通過對 “在課中”和“在課前”引入微課的教學過程進行比較,分析兩種應用方式的不同點和可用性,從而得出結論。同時,提出微課在設計和制作上要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以及內容凝練、將微課發(fā)布到專門的在線平臺、提高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等建議,以期為相關課程教學提供借鑒,為深化高職茶藝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
關鍵詞: 微課; 課程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1-2153(2017)03-0022-05
“茶藝實訓”是一門知識性、技能性并重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操,課程內容點多面廣,課程重點內容是常見茶類的識別和沖泡。
作為一門實訓課,傳統(tǒng)教學實施過程主要采用四級教學法,即教學準備—教師示范(動作分解)—學生操練—通過練習和檢查完成指導,較少用到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生的操練主要集中在課堂里進行,課后作業(yè)的效果因為設施設備的局限而明顯受到影響。從近幾學期的課堂情況反饋來看,學生能掌握操作技能,但知識內化不夠。95后的學生思維跳躍性強,以直線式接連講授單個知識點的授課方式越來越不符合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接受規(guī)律。且單憑課堂上的記憶和操練,尚不能完全達到理解動作的內涵和科學性,所以比較容易遺忘重要的知識點和技能,學生在課程結束后,能夠熟練應用的更是少數(shù)。
目前,網上關于茶藝類的學習資源主要是一些碎片化內容,缺乏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制作質量良莠不齊且眾多網上資源表現(xiàn)出教學內容評價標準不一,容易造成初學者的困擾,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據調查顯示,課堂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通常不超過10分鐘;微課以某一知識重難點為核心,其短小精悍的特征符合當前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注意力特點,將微課應用于茶藝實訓課程可供學有興趣者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選擇,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作用;學生課前用幾分鐘的時間了解授課內容,大大縮減課上關于知識點介紹、動作示范等時間,課后的復習可彌補學生因為設施設備缺乏,而無法練習的不足。
一、研究回顧
國外微課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 Grew教授在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1]。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實施了一個主題為 micro lessons的活動,就如何建構微型課程對教師進行培訓,重點培訓如何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到2008 年,美國的戴維·彭羅斯提出了微課概念,他甚至主張把一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的課程縮小成60秒,同時提出了關于課程設計的五步方案:挑選課程的核心概念、撰寫核心內容的介紹和總結、用信息技術完成1~3分鐘的錄制、課后設計學生任務單、上傳視頻可提供教學使用[2]。
從上述分析可得出:國外對微課進行研究的時間比較早,并重視實踐意義。但國外關于微課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如研究不夠統(tǒng)一,說明在國外微課研究中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體系。
我國胡鐵生老師曾于2010年率先提出國內較系統(tǒng)的微課概念。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對微課的定義是:微課全稱“微型視頻課程”,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之有機結合體[3]。這個定義確立了微視頻是微課核心要素的地位。
以“微課教學應用”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搜索發(fā)現(xiàn):在2012年,相關的文獻數(shù)量只有2篇,但到了2013年,相關的文獻數(shù)量明顯增多,并且研究領域有所擴大,主要集中在微課的概念、制作、應用等。2015 年到現(xiàn)在,關于微課的研究和使用越來越多,但是以“微課在茶藝課程中的應用”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搜索并沒有發(fā)現(xiàn)相關文獻。
根據相關文獻檢索和閱讀,得到三點結論:(1)微課相關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微課的概念、制作、應用等方面,但基于理論提出教學應用較少;(2)盡管微課活動的開展如火如荼,但是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還遠沒有達到人們所期望的效果;(3)結合高職茶藝實訓課程從設計、開發(fā)與應用三方面綜合研究的文獻還沒有。
在此背景下,筆者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是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酒店專業(yè)2015級學生,2個班共有78名學生,每班各有39名學生(男女生比例均為16:23),從大一入學成績和近一年的在校學習情況來看,兩個班級學習成績差距不大,以往也沒有學過茶藝類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的大二學生,其學習特點是:相較于理論講授式,更喜歡可視化的視聽同步、實踐操作和合作學習;多數(shù)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自學能力和意識。在本門課程之前該專業(yè)學生已經學習了職業(yè)形象訓練和酒店實用禮儀等課程,有一定的服務禮儀常識和基礎。通過查看以往班級點名冊的記錄和三位酒店專業(yè)教研室教師點評,15酒店A班的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自律性等方面略好于15酒店B班的學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預先制訂分析類目,在中國知網全文數(shù)據庫中,對有關微課設計、開發(fā)與應用的文獻進行檢索和閱讀,從中提煉出自己的評述性觀點,得出有關微課設計與應用現(xiàn)狀的結論。通過比較分析法,對“在課中引入微課”和“在課前引入微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比較,總結出兩種教學方式的不同點和可用性等。在進行教學應用后,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法來調查茶藝實訓課程中微課的應用效果,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掌握教學應用效果。
三、研究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體對學習客體的主動探索、不斷變革,從而建構對客體意義理解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知識建構出新知識。建構主義認為,在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或方面;從教學角度看,教學應注意學生的有意義建構,啟發(fā)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結構[4]。
微課教學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可以依據個人情況,自主選擇知識點進行學習。同時,通過微課應用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對將要獲得的“新”信息與原有知識產生聯(lián)系,使學生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
(二)混合式學習
混合式學習是指將在線學習與課堂面授有機結合的學習方式[5]。在本研究的應用環(huán)節(jié),主要設計了“在課中引入微課”和“在課前引入微課”這兩種教學過程,兩者均結合了在線學習與課堂面授。在線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課前和課后兩個階段,課前在線完成相關教學準備活動,課后在線進行鞏固和拓展學習;課堂面授主要通過師生研討、教師示范、學生操練等活動進行體現(xiàn)。
(三)翻轉學習
翻轉學習是指“學習者從原來在傳統(tǒng)課堂里學習顯性知識轉變?yōu)樵谡n堂外通過網絡學習顯性知識,而在課堂內主要掌握學習方法、進行知識內化,以及與老師和其他同學共同完成知識匯聚、知識建構和知識融合、隱性知識挖掘等高級學習任務”[6]。本研究“在課前引入微課”教學應用環(huán)節(jié)就是采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法,讓學生在課前觀看指定微課或閱讀相關材料,獲取顯性知識;讓教師在課內引導學生對微課內容進行剖析,學習自我反思,并對學生的現(xiàn)場演示和疑問進行解答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四、研究過程
課題組在2015級酒店管理專業(yè)學生第三學期進行了為期18周的微課教學研究。A班采用“在課前使用微課”的教學模式;B班采用“在課堂中引入微課”的教學模式。兩個班的教學內容和實施進度相同。期末分別對AB兩個班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微課應用的教學效果。作為實驗前測,第一周用提問的方式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有關課程認知的摸底,實驗后測為項目過程性考核的成績。
“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是茶藝實訓課程“常見茶類沖泡”單元中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一項核心子內容。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紫砂壺泡茶的作用和烏龍茶茶藝動作用語,掌握烏龍茶沖泡的茶水比;基本學會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的完整流程,能在演示過程中表現(xiàn)出臺式烏龍茶行茶禮儀;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的十四個步驟,教學難點是領會所演示動作的內涵和科學性。本次研究選取“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內容作為應用研究案例。
(一)方式一:在課堂中引入微課
1. 教學實施。本次課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將任務滲透在課前和課后兩個學習階段。通過課前觀看紀錄片,課后進行鞏固或查漏補缺,使學生對烏龍茶沖泡有全面的認識,繼而產生學習遷移;借助觀看微課“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使學生對烏龍茶的沖泡過程和動作內涵有所了解,通過教師在課堂現(xiàn)場演示示范,并及時對相關動作技巧和注意事項進行深入地說明解釋,使學生在實際操練時加深印象,盡可能動作準確、步驟完整。
按照“課前預習—課堂觀摩微課并分析—教師現(xiàn)場示范及小結技巧—學生分組操作練習—匯報答疑互評”的教學步驟完成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2. 教學評價。本次教學應用主要通過過程性考核的情況進行評價。參加本次教學應用的B班學生,其中有37名同學參加“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的技能考核,平均得分為14.49分(滿分為20分),其中16分以上的同學有20人,答疑情況平均得分7.52分(滿分為10分)。
3. 應用效果?!盀觚埐枳仙皦貨_泡法”微課經教學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通過問卷網向B班的學生發(fā)放了“茶藝實訓課程中微課教學應用效果調查”,共收回37份,有效率95%。
學生的反饋結果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課的教學效果。在問及“觀看完微課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之后,您認為這一微課對您的學習起到了何種作用?”有62.85%的學生選擇了“激發(fā)了學習興趣”選項,51.43%的學生選擇了“了解并且掌握了使用紫砂小壺進行烏龍茶沖泡的基本技巧”選項。
在問及“經老師進一步分析微課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之后,您有哪些收獲?”有74.28%的學生選擇了“掌握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的完整流程”選項。
說明該微課確實激發(fā)了大部分同學的學習興趣,并且掌握了本次課的教學重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方式二:在課前引入微課
1. 教學實施。本次課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法,通過課前微課導學,課中步驟探討、動作剖析和要點講解,課后反思和拓展,使整個教學過程有機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借助觀看微課“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學生已對烏龍茶的沖泡過程和動作內涵有所了解,通過教師在課堂現(xiàn)場演示示范并及時對相關動作技巧和注意事項進行深入地說明解釋,使學生加深印象,盡可能動作準確、步驟完整。任務驅動主要安排在課后。通過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進行反思、查漏補缺和鞏固,使學生從感性和理性上獲得對烏龍茶沖泡的全面認識,繼而獲得學習遷移和拓展。
按照“課前預習—任務反饋—再次觀摩微課并剖析重點動作要點—學生和教師現(xiàn)場示范、小結技巧—學生分組操作練習—匯報答疑互評”的教學步驟完成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2. 教學評價。本次教學應用主要采用設計考核方案和答辯題庫,以過程性考核的情況進行評價。參加本次教學應用的A班,“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的平均得分為14.79分(滿分為20分),其中16分以上的同學有14人,答疑情況平均得分7.28分(滿分為10分)。
3. 應用效果?!盀觚埐枳仙皦貨_泡法”經翻轉教學應用,獲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筆者通過問卷網向A班學生發(fā)放了“茶藝實訓課程中微課教學應用效果調查”,共收回35份,有效率100%。
問及“你認為將微課應用于教學對學習的作用”,有85.71%的學生選擇了“很大”和“大”選項。在做個別訪談時,有同學表示,借助微課,通過對動作要領的探索,對易錯點、易混淆點的梳理,更加理解茶藝動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同學表示,初次練習時,用手機在旁邊播放微課,好像老師在一對一地指導,提升了練習的興趣和效果;有同學在看完微課后,主動和老師交流在家里現(xiàn)有條件下,如何泡烏龍茶更合適,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一定的應用和拓展。從學生的練習和答疑情況反饋,大部分同學達到課程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
(三)一個微課兩種教學應用的對比
課前任務研討、課堂剖析動作要領、學生操作練習、匯報答疑互評、課后反思。
剖析微課“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的兩種教學應用,兩者除了在教學模式上的區(qū)別以外,還存有其他教學不同點。
首先,在微課應用方面,方式一的應用是任課老師在課上當堂播放,主要是為解決教學重難點。例如,微課“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完整地演繹了烏龍茶紫砂壺沖泡十四個步驟并進行了充分的動作講解,對本次課教學重難點進行了分解和突破。方式二的教學應用,教學微課主要發(fā)布在網站平臺和部分交流軟件平臺上。學生在課前、課后都可以登錄平臺觀看微課;學生課前觀看微課“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是為了喚醒先前習得的常用茶具知識,并預習烏龍茶紫砂壺沖泡的內容;在課后,學生可以通過微課復習、回顧課上講解的動作要領和技巧,進行技能鞏固,知識深化和拓展。
其次,在輔助資源應用方面,方式一的輔助資源主要是與上課內容相關的紀錄片。在課前,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觀看紀錄片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在課后進行拓展思考。例如,在開展“烏龍茶紫砂壺沖泡法”的教學前,安排學生課前觀看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有助于學生形成對烏龍茶主要特征以及常見沖泡方式的感性認識。通過設置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初步認識。方式二的輔助資源主要是一些專業(yè)網站和書籍資源,幫助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解決知識盲點問題。例如,課前學生可以在“中國茶網”等網站查詢資料,或者在《茶藝服務實訓》等書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再者,兩種教學應用在教學活動方面的安排較為相近,但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活動的側重點不同,前者教師側重現(xiàn)場的示范和講解,后者教師側重對學生活動的組織、糾錯和評價。
五、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立足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以及混合式學習和翻轉學習的教學理念,綜合運用個別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微課在高職茶藝實訓課程的課前預習、新課導學、教授新課、練習鞏固等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并對“在課中引入微課”和“在課前引入微課”的教學應用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1)采用“在課前引入微課”的教學模式,雖安排學生在課前借助平臺觀看微視頻,卻無法確保所有學生在課前一定去看,如果學生沒有完成這項任務,則其在課中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2)課前供學生觀看的內容要與課中的授課內容直接相關??梢允鞘谡n內容的背景知識、基礎知識或先前知識,也可以是課堂授課內容的引導性問題,而且在授課時首先回顧課前觀看的微課,才能為學生的課前、課中學習架設起聯(lián)系的橋梁。如果課前的微課內容與課中的授課內容無關,容易讓學生產生課前觀看微課并不重要的錯覺,會影響一部分學生觀看的積極性。(3)在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時代,傳統(tǒng)課堂教學所具有的扎實基礎、穩(wěn)步推進、體系化學習的優(yōu)勢依然不能忽視。(4)保證學生在線學習的網絡環(huán)境。如果校園網絡不穩(wěn)定,那么對于學習自主性尚需引導的學生來說,選擇再花錢去學習的學生會少之又少。
研究結果表明:微課教學是以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為目的而合理利用教學手段和策略的教學活動。微課中微視頻、導學案、課后反饋等構成部分的價值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才能體現(xiàn)。在微課教學中提高學生觀看率和學習的興趣是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的前提。本次研究采用的方式一和方式二教學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說明高職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能夠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對于高職茶藝實訓課程來說,運用新技術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重新整合,通過微課的教學應用,實現(xiàn)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更能滿足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
根據以上結論,筆者提出了茶藝實訓微課教學的四點建議:(1)所應用的微課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在設計和制作上要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以及內容凝練。微課的形式也需多樣化,結合動畫技術、視頻技術的趣味性互動式的微課視頻更受歡迎;微課的內容要貫穿在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使各環(huán)節(jié)能夠前后呼應,緊密相連。(2)將微課發(fā)布到專門支持微課教學的在線平臺。除了進行習題嵌入、話題研討還可以進行學習動態(tài)追蹤等教學活動,實現(xiàn)學習進度公開化,起到表揚、激勵、督促、提醒學生的作用。希望網絡信息技術能為微課的應用提供更豐富的軟件,網絡學習監(jiān)控系統(tǒng)能夠協(xié)助教師在實施微課教學的過程中,提示自覺性欠佳的學生。(3)在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事先需準備好導學案,讓學生明確本次課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重難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可以根據導學案中的任務進行有針對性地預習。如有可能附上任務要求和評分細則,有效引導學生在課前觀看微課,完成教學準備活動。(4)將微課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可以起到優(yōu)化教學的作用。但是在微課課堂教學的背后,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ヂ?lián)網時代的教師既然已經無法躲避這場挑戰(zhàn),那就不如主動出擊,趁早學習并具備多媒體設備和軟件使用,微課設計和應用,新媒體平臺的推廣應用等能力;教師在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的同時仍需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最終將新的教學技能和專業(yè)知識有機整合,構建優(yōu)質課堂,讓學習更生動和高效,增強課堂吸引力以及育人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創(chuàng)新與不足
相較于以往的研究,本次研究的突破在于:立足高職茶藝實訓課程,彌補了相關課程微課教學應用的研究不足,對相關課程教學提供借鑒。研究同時存在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設計開發(fā)以及應用的微課局限于實訓操作類型,微課教學設計模式的普適性未能得到驗證。其次,由于時間和條件限制,設計與開發(fā)的微課應用范圍小,未能展開多輪行動研究,實施對象也僅限于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酒店專業(yè)2015級78名學生,范圍較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后續(xù)研究展望
首先,多開發(fā)幾種類型的微課,提高微課的多樣性,以驗證微課教學設計模式的普適性。其次,微課的核心本質是面向學習者,需要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fā),基于“學”的視角增強微課教學的交互性設計。最后,擬將茶藝實訓微課程移植到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教學應用,并展開多輪行動研究。
參考文獻:
[1] 宋莉,房興堂. 職業(yè)教育微課熱背后的冷思考[J].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5(35):31-33.
[2] 張潔. 基于微課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
[3]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 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 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1.
[4] 百度百科網.建構主義理論[EB/OL]. (2017-03-13)[2017-03-20]. http://baike.baidu.com/item/.
[5] 黃榮懷,周躍良,王迎. 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6] 鄭小軍,張霞. 高效網絡化學習:理念 路徑與策略[J]. 中國電化教育,2012(10):42-45.
[7] 張霞. 微課程的設計、開發(fā)與應用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學院,2014.
[8] 胡鐵生. 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