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利用教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不能過多的依賴于多媒體教學,依賴于課件,依賴于老師的講解.精讀教材,理解教材,學生學習就會更加輕松,讓教材真正發(fā)揮它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蘇科版;物理教材;教材修訂;自主探究
作者簡介:趙朋(1983-),男,江蘇鎮(zhèn)江,本科,理學學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實驗教學.
筆者發(fā)現(xiàn)“蘇科版”物理九年級下冊,2015年10月第12次印刷的版本在2014年10月第11次印刷的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細細想來,益處多多.課本13頁,活動15.2“探究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主要是在“進行實驗”的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調整.學生需要完成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三個因素對于電阻產生熱量的影響.
2014年版的教材處理的順序是先將兩段阻值不等的電阻絲分別浸沒在兩瓶質量相等的煤油中,通電一定時間后切段電源,觀測不同電阻絲所在液體溫度的變化.主要探究電阻對于導體產生熱量的影響(如圖1).其次,控制通電時間相等,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改變通過電阻絲的電流大小,觀測其中一根電阻絲所在液體溫度的變化.最后,延長通電時間,觀測液體溫度的變化.從邏輯上來講,這個探究順序沒有問題,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第一步研究電阻對于電熱的影響理解很清晰(如圖1),只要比較R1和R2所在錐形瓶中液體升溫的高低.但是對于第二步中,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后,要去比較R1(或R2)在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前后的溫度變化,理解起來就費力了,而且學生對于電路圖中的R2的作用不能理解,實際上R2是不需要的.第三步中,探究時間對于電熱的影響,圖1中有兩個定值電阻,學生不太確定需要觀察的對象,實際上只需要比較R1(或R2)在延長時間后,液體溫度的變化,并不需要兩個定值電阻,而且兩個定值電阻也干擾了學生的觀察和研究.
2015年版的教材主要在探究影響電熱的因素的順序進行了調整,首先接入一個電阻和滑動變阻器(如圖2),觀測在一定時間內液體溫度的變化,保持通電時間一定,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改變通過電阻絲的電流,進行多次實驗.第二步,保持通過電阻絲的電流不變,改變通電時間,觀測液體溫度的變化.第三步,將兩段阻值不等的電阻絲R1、R2分別安裝在兩個相同的裝置中,然后將它們串聯(lián)后接入電路,通電一段時間,觀測兩個裝置中液體溫度的變化.探究順序的微調,降低了難度,包括學生實驗操作的難度和學生理解實驗過程的難度.首先探究電流對于電熱的影響,只需要一個定值電阻,改變電流只需要滑動變阻器,學生有能力自己獨立設計電路,完成實驗(如圖2).第二步,探究時間對于電熱的影響,不需要重新設計電路,只需要在滑動變阻器阻值不變的情況下,延長時間,學生很容易想到.第三步,需要探究電阻對于電熱的影響,必須要兩個定值電阻了,學生自然能想到兩個電阻串聯(lián),電流一定,而電阻不同.書本上可以把圖1畫在這個位置,實際上完成這個探究是需要這個電路圖的,兩個版本的教材都只畫了一個電路圖,雖然改版后的電路圖降低了難度,但是方案還是不完整,在這個位置應該配上圖1和圖2,分別探究了電阻和電流對于電熱的影響.當然,教材設計探究的因素是從簡單到復雜,完全可以調整步驟一和步驟二,先探究時間對于電熱的影響再探究電流對于電熱的影響,最后再探究電阻對于電熱的影響,思路也很清晰.
教材的一處小小改變,降低了老師講解的難度,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就能完成實驗,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物理課堂是重多媒體的展示,重習題的講解,重課外資料的拓展,反而忘記了根本,忽略了教材的使用.教材是基礎,用好了教材,才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劉炳昇.物理九年級下冊[M].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孫佩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資源的開發(fā)[J].物理教學探討2014,4: 1-4.
[3]張俊輝.物理實驗教學中不能敷衍學生[J].物理教師2014,8: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