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 要]“綜合與實踐”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經驗的積累。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喚醒學生的“潛在性經驗”;通過思辨明理,提升學生的“原發(fā)性經驗”;通過操作實踐,引發(fā)學生的“生成性經驗”。
[關鍵詞]綜合與實踐;經驗性生長;數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4-0062-01
“綜合與實踐”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以知識為本位,而“綜合與實踐”則力圖實現(xiàn)數學知識與學生經驗的無縫對接。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的數學課程。
一、生活體驗,喚醒學生的“潛在性經驗”
如何讓“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煥發(fā)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的經驗積累從“紙面”走向“地面”?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策略是引導學生實踐、經歷、體驗,喚醒學生的“潛在性經驗”。
例如,二年級下冊“認識鐘面”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表象。筆者教學時在教室前放置了一個鐘,讓學生每天都和時鐘“會面”,并在日常的學習中對學生適時提問,如“現(xiàn)在是幾點?”“距離上課還有多少分鐘?”“第三節(jié)課什么時候開始上的?”“眼保健操什么時候開始?”“眼保健操有多長時間?”,等等。實踐出真知,經過一段時間,學生與時間建立了濃厚的情誼,一種“時間觀念”在學生的心中悄然建立,他們開始有意識地以時間的思維和眼光看待自己的日常生活。許多家長反映,這段時間以來學生的時間觀念特別強,不自覺地統(tǒng)計自己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上學路上花了多長時間……
生活中一次次與“時間”的親密接觸,讓學生對“時間”有了豐富的體驗,在正式學習“認識鐘面”時,學生猶如與“舊友重逢”,會主動調動自己的經驗,對時、分、秒展開積極的數學探究。正是筆者的“預謀”,將課堂教學前置為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才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一次次喚醒,充分彰顯了“綜合與實踐”活動的經驗價值。
二、思辨明理,提升學生的“原發(fā)性經驗”
學生并非一張白紙,他們擁有豐富的活動經驗(原發(fā)性經驗)。盡管學生的“原發(fā)性經驗”很豐富,但大多不系統(tǒng),甚至模糊、錯誤。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多思考、講道理,以提升學生的“原發(fā)性經驗”。
例如,教學“用畫‘正字的方法統(tǒng)計”時,筆者用問題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原發(fā)性經驗”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探究活動中。學生對用畫“正”字計數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對這種方法的合理性沒有深刻的理解,只停留在機械操作層面。據此,筆者提問:“我們在統(tǒng)計時為什么選擇畫‘正字呢?”
組1:“正”的書寫筆畫比較特殊,只由橫和豎這兩種筆畫構成。
組2:我們組也是這樣認為的。如果換成其他的漢字,有撇或捺等筆畫,統(tǒng)計起來比較麻煩。
組3:如果有點畫的話,統(tǒng)計時容易遺漏。
師:剛才同學們都是從字形來思考的。為什么不選用“土”“工”等漢字?它們也是由橫和豎這兩種筆畫組成的呀。
組4:因為“正”的筆畫數是五,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以五為基礎,容易湊得整十數。
組5:我們組也這樣認為。老師曾經說過十進制計數法產生于人有十根手指,人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所以我們猜想用畫“正”字的方法統(tǒng)計比較合理。
三、操作實踐,引發(fā)學生的“生成性經驗”
在“綜合與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通過多重感官參與實踐活動,引發(fā)學生的“生成性經驗”。
例如,筆者曾經設計了一節(jié)“對折A4紙”的“綜合與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將一張A4紙對折、再對折……學生通過操作發(fā)現(xiàn),一張A4紙連續(xù)對折6次后就已經很厚了,很難繼續(xù)對折。有學生猜想,如果紙張再大一點,也許就可以對折很多次。于是筆者將A4紙換成A3紙,讓學生再次操作。學生發(fā)現(xiàn),A3紙對折8次后就很難進行下去了。這些操作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數學思考:一張無限大的紙能對折多少次呢?對折次數有沒有上限呢?這時,筆者用微課視頻向學生介紹中央電視臺《原來如此》欄目中的某個實驗:將操場般大的紙對折,即使借助壓路機最多也只能對折10次。隨后,筆者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將一張厚度為0.1毫米的紙對半撕開、重疊,再撕開、重疊,又撕開、重疊……經過10次,重疊在一起的紙有多厚?”在學生操作之后,筆者運用微課視頻分別介紹對折25次和50次后的高度,結果讓學生大開眼界。
對折操作引發(fā)了學生的“生成性經驗”,他們在潛意識層面對“幾何級數”有了更為感性的認識。
“綜合與實踐”是促進學生經驗生長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抽象生活現(xiàn)象的數學本質,讓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無縫對接。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