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玲利
摘要:通過聽取的兩節(jié)“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同課異構課,針對課堂教學素材的選取方面對兩堂課的不同之處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同課異構;素材選??;青藏鐵路
筆者曾在一次“同課異構展示課”活動中聽取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節(jié)“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這一內容,下面筆者主要從課堂教學素材的選取方面對兩堂課的不同之處進行分析。
甲教師的素材選取
素材一:甲教師首先在導入部分選取了學校所在地的交通圖片,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覺我們所學的就是身邊的地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素材二:在學習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方向時,甲教師并未做過多解釋,只是出示了一些圖片、文字材料,讓學生自己歸納。
材料一:
1.1908年,滬寧鐵路開通,從上海到南京差不多10小時。
2.20世紀90年代初,滬寧直達最快縮短為3小時。
3.2007年4月18日,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上海到南京運行時間縮短為1小時58分。
4.2010年7月1日,滬寧城際列車通車,上海到南京形成1小時交通圈。
學生很容易判斷出體現(xiàn)的是交通運輸方式的高速化。
材料二:
學生通過時間和載重量的對比,判斷出是大型化發(fā)展趨勢。
素材三:對于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因素,甲教師首先通過課件展示了“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網”圖,讓學生先得出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網的空間分布特點:東密西疏。接著追問: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學生回答出:社會、經濟。甲教師再展示“中國地形分布圖”,學生進一步分析出還有:地形(自然)因素。追問:地形復雜、自然條件不利的地區(qū)也有交通線的分布,那么人們是靠什么來克服這些不利的自然條件的?學生分析出:技術因素。這樣,甲教師通過選取的兩幅圖片和設計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出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因素有自然因素、技術因素、社會經濟因素。
乙教師的素材選取
素材一:乙教師首先展示的是一幅圖片:牛仔褲的“生命過程”,看到這幅圖片學生的第一感覺是:牛仔褲和我們這節(jié)課有什么關系?。克宰h論聲稍大,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其實老師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乙教師通過一幅圖片成功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
素材二:在講述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時,乙教師選取了經過我校門口的“817公交路線站點分布圖”這一素材來進行說明。通過課件展示817公交路線沿途站點名稱、地形及商業(yè)網點的分布情況,讓學生進行布局影響因素的分析,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非常高。乙教師所選取的這一素材,從學生最熟悉的身邊環(huán)境出發(fā),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身邊的社會現(xiàn)象中,學習對自己終身有用的地理。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體性與思想性,又避免了材料堆砌造成的流于形式的探究。
素材三:在對交通運輸布局影響因素具體舉例分析時,甲教師并未選取教材上提供的南昆鐵路的案例,而是選取的青藏鐵路的案例,同時播放歌曲《天路》。通過學案形式提供材料給學生進行分析:
青藏鐵路的選線最初有三個方案:北線(青藏鐵路)、中線(川藏鐵路)和南線(滇藏鐵路)。有的專家曾主張先修建滇藏鐵路,但最終選擇了修建青藏鐵路。主要原因是青藏鐵路與其他兩條進藏路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三條線路的具體情況如下表。
設問:1.青藏鐵路和其他進藏鐵路相比具有哪些優(yōu)勢?
2.青藏鐵路的修建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礙?
3.分析修建青藏鐵路的意義。
對于我們的學生而言,對青藏鐵路的了解要遠多于南昆鐵路,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更強。素材三有圖有文字,突破了教材的局限,迅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的能力。歌曲的歌詞其實也是素材,同時又讓學生放松了心情,體現(xiàn)了友善用腦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教材作為教學資源,僅僅是幫助學生實現(xiàn)三維發(fā)展目標的一種載體,高中地理教材版本的多樣化,更加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被賦予了自主整合、開發(fā)教材的權力。從兩位老師的教學素材選取來看,他們都對教材進行了取舍,突破了教材的限制,體現(xiàn)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時挖掘教材的精髓,再把這些精髓地方化,選取生活化的實例,使地理課堂更具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