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進步或發(fā)展”的評價基礎。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視野下,評價語文課堂的有效應遵循知識和技能辨證統(tǒng)一、注重情感體驗、注重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注重遷移等原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做到課堂教學目標注重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課堂教學注重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和符合各學段學生特點、以及加強課堂教學應變能力等方面。
關鍵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 小學語文 進步或發(fā)展 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育科學化運動,其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它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如何看待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這是評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一個根本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先明確“語文”這一學科的基本特點和目標,即語文課到底在學什么?!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罢Z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币虼?,要使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必須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視野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進步或發(fā)展”。
一.工具性、人文性與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是對語文工具性的最簡練的表述。上海師范大學陶本一教授認為,“語文”至少應該包含三個方面:作為“天賦”的“語文”、作為“素養(yǎng)”的“語文”,和作為“學科”的“語文”。作為“天賦”的語文,是指人類生而具有獲得語言的本能,是人類大腦里預設的語言器官和文法基因,是習得語言的前提和基礎,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作為“素養(yǎng)”的語文,是指是指人在言語實踐中,通過不間斷的、大量的語言刺激、交流和學習,逐漸習得和內(nèi)化了的一種綜合語言素質,是由先天的“語言生理結構”以及后天的“語言實踐經(jīng)驗”交融而產(chǎn)生的一種綜合的品質結構。作為“學科”的語文,是在經(jīng)歷了多年研究和實踐后最終定名的學科名稱,是一個系統(tǒng)培養(yǎng)綜合語言素質的邏輯體系,是“天賦”和“素養(yǎng)”之間重要的通途??梢?,就語文課程來說,是通過“作為‘學科的語文”進行系統(tǒng)化的培養(yǎng),使語言交流的規(guī)律習得、內(nèi)化為學生的“素養(yǎng)”,進而為滿足人類生存需要服務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語文素養(yǎng)”應是識字寫字、閱讀、寫作以及口語交際等滿足個體生存及社會化需要的能力的體現(xiàn)。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表述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如果說語文的工具性是語文作為適應個體生存和社會化的工具形式的話,那么語文的人文性則是體現(xiàn)這一工具運用的內(nèi)容。作為工具的語文,僅僅為人們適應生存和交流思想提供了載體,但不能為人們的交流提供思想內(nèi)容。另一方面,語言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載體,學習者通過語言和語言規(guī)律的掌握,了解了傳承的文明、他人的經(jīng)驗和思想以及社會的規(guī)范和自身的行為標準,這同樣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語文素養(yǎng)”還應包涵思維方式、思想修養(yǎng)、審美情趣以及適應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
因此,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二者不可偏廢,均體現(xiàn)在“語文素養(yǎng)”之中,是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下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評價原則
1.知識和技能辨證統(tǒng)一的原則
語文的工具性要求學習者必須掌握相應的作為交流工具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習得通過語言交流的技能。這既是語文課程學習的需要,也是個體適應生存和良好社會化的需要。眾所周知,知識和技能的關系是辨證統(tǒng)一的。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知識的運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正是由于其過分注重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技能的訓練,導致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這已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語文不僅是應對考試的工具,更是人類適應生存的工具。因此,評價語文教學是否有效,必須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來看待學生是否經(jīng)受了語文交流技能的訓練,訓練是否取得了成效。
2.注重情感體驗的原則
語文的工具性只為交流思想感情提供了載體,而其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卻體現(xiàn)了語文的人文性?,F(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低年級的小故事還是高年級的文學作品無不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學生在學習時只有體會到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這一載體,同時也為其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指引。學生也只有從作者的立場和角度把握了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并能夠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工具)轉而表達自己的思想獲得成功體驗,才會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才會培養(yǎng)起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熱愛。因此,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換位思考、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體驗并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達到“有效”。
3.注重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原則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大力倡導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著許多以“標準答案”維護考試權威乃至老師權威的現(xiàn)象,課堂提問中“重量不重質”的現(xiàn)象也不少見,這無疑會禁錮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知識和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思維受到禁錮就等于學生的個性和成就受到禁錮。而作為表達、交流思想工具的語文,更應體現(xiàn)其“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魅力。因此,語文教學如不能為學生的思維打開空間,則不能稱其為“有效”。
4.注重遷移的原則
語文課堂所傳授的知識只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知識系統(tǒng),并不能涵蓋所有人類適應生存的交流中所需要的一切知識,技能或態(tài)度更只是九牛一毛。因此,語文教學的歸宿乃至根本不僅在于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更在于學生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也即“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學生必須在教學中有“舉一反三”的機會并學會和鍛煉“舉一反三”。因此,語文教學需要有足夠的啟發(fā),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遷移。
三.對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建議
1.教學目標的設計應注重學生對語文的應用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它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語文教學本質上是對母語的語用教學,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要達到教學的預設效果,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語用的功能,力求讓學生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一是運用所學生字詞表達身邊的事物。如學習《葡萄溝》一課,應引導學生學會用“五光十色”等關鍵詞匯描述葡萄以外的身邊事物,如某些商店的商品、某些圖片等。二是運用文本的表達方法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三是運用文本中的情感感受周圍的事物。對于葡萄溝人的熱情、葡萄干制作工藝的講究等使葡萄溝成為“好地方”的原因,學生應通過學習認識到為人熱情、勞動創(chuàng)造美等情感,并能鍛煉熱情、熱愛勞動等品質。
2.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
“對文本的興趣”應包含兩個方面,即對文本所描述內(nèi)容的興趣和對語言表達的興趣。前者是針對人文性而言的,后者則是針對工具性而言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要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不僅要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導入、展開、拓展,更要運用高質量的課外作業(yè)使課堂教學有益延伸。筆者認為,“高質量”的課外作業(yè)應讓學生有思維的空間、能讓學生體驗思維的和知識運用的樂趣。同時,老師還應對學生作業(yè)的情況給予及時的、有效的反饋,絕不能僅布置了事。
3.課堂教學應符合各學段學生的特點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社會實踐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應不同。為了促進不同學段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維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語言表達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4.教師應增強應變能力,巧抓語文課堂生成資源
無論教學設計如何科學、嚴密,課堂上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在一定的情境中的合作、對話、探究和交流往往會出現(xiàn)許多超出教師預設方案的新問題、新情況,這就是課堂生成資源。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思維深度超出了教師的意料已不罕見,教師面對突發(fā)情況處理不當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的情況也并不少見。因此,教師必須在增強自身的知識水平的同時增強應變能力,巧妙地抓住課堂上即時生成的資源,或引導或點撥,才能使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真正促進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云鵬.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反思[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246
[2]陶本一、于龍.“語文”的闡釋[J]. 課程·教材·教法,2007(11):25
[3]張海琴.試論語文課堂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J].新課程(教師版),2006(8):34
[4]莫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8):30-34
[5]章珊珊.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6):40-48
基金項目: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小學教育專業(yè)”建設基金(項目編號:TS12153)。
(作者介紹:彭艷紅,淮南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法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