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旭
摘 要:端硯問世從唐代至今,歷經(jīng)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歷史,無論從其獨特的制作工藝還是作文房四寶之一,都有其特定的價值。但如今從端硯市場跟端硯的發(fā)展情況來看,似乎沒有想象中的樂觀。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出現(xiàn)了“筆墨紙硯”的場景,但是呈現(xiàn)出的卻是“徽硯”,在申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端硯也屢次碰壁。本文將對端硯文化的發(fā)展情況做一個概述,并找出傳承保護端硯文化的方法。
關鍵詞:端硯;文化特性;發(fā)展狀況;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028-01
一、端硯文化的發(fā)展歷史演變
端硯揚名于唐,盛極于宋,精于明清,振興于當代。短短十幾字概括了端硯發(fā)展歷史中的波瀾與沉浮。端硯的發(fā)展也曾在清代末年和民國時期經(jīng)歷了一個低谷。因內憂外患,端硯的發(fā)展也曾一度停滯,只有個別規(guī)模龐大的能工巧匠之家可以勉強維系,其余業(yè)內匠人多數(shù)選擇轉行從事農工商業(yè)。而此時為了制硯工藝的傳承,許多匠人將這些家族內的“精神依托”與“信仰”口授給了下一代,在這種口口相傳的過程中,不僅傳承了制硯工藝,更是將端硯行業(yè)內的民俗特色也不斷傳承了下來,就這樣逐漸發(fā)展完善成為了端硯的“民俗文化體系”。
后來隨著端硯的獨立性越來越強,“硯文化”的定義也就從“民俗文化”當中剝離出來,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獨特文化。
二、為什么要強調端硯的文化特性
歐忠榮在《感悟端硯》一書中,開篇題記即言之“毫無疑問,一個缺乏文化品位的事物,一定沒有太久的生命力?!苯裉於顺幨袌龃嬖诘脑S多現(xiàn)象卻十分令人痛心,很多人都是在自毀文化品牌,完全與“端硯文化論”背道而馳。在筆者走訪端硯文化村的過程中曾問及一名劉姓商家“你們的硯石從哪兒來的,一個端硯獲利情況如何”,他答道:“哪有那么多真的硯石啊,老坑禁采好多年了,我們也就是賣給一些不懂行的游客好賺一點。”在老板口中的端硯,已經(jīng)是完全拋棄了自身的文化屬性,成為商家獲利的“飯碗”。
事實上,面對如今市場文化以及資本沖擊的巨大誘惑,我們更需要給端硯本身一個準確的定位,這直接決定了其日后的發(fā)展方向與前途。因此,最首要而且必要的就是去強調它作為一種文化的特性。端硯無論從開采,制作還是使用上,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性。在這里我們可能都忽略了的一點是端硯的本職工作,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它,本就是用來研磨寫字作畫的,這使它擁有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從歷代文人騷客的吟詠贊嘆中,它變得更加鮮活生動,將一千三百年的文化氣息不斷積淀發(fā)酵才有了今天的端硯文化。
三、端硯文化如何保護
筆者做過一次樣本為兩千的問卷調查用于了解端硯文化的傳承保護現(xiàn)狀。在對樣本進行抽樣對比之后顯示63.2%的青少年群體(11-25歲)表示對于端硯文化的概念認知模糊,但其中有33.0%的學校教程中開設了端硯文化方面的課。這反映出在端硯逐漸產業(yè)化的過程中,人們對于它商業(yè)價值的挖掘遠大于其他價值。更有甚者認為“端硯已與日常生活產生了嚴重脫節(jié),我們已經(jīng)用不到它了,所以它失去了使用價值”,這種觀點的產生始于文化認同感的降低,事實上并不是用不到它所以覺得它沒價值了,而是在文化傳承方面產生了斷層,這個斷層的產生蒙蔽了人們的雙眼,人們再也看不到相關機構組織為了保護“端硯文化”做出的努力,而是一味的去指責“端硯失去了價值,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了”。那么,為了保護端硯文化的繼續(xù)傳承和良性發(fā)展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應確立一個核心:著力打造“新”端硯文化。端硯所自帶的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成為了“端硯文化”,就應當讓其發(fā)展更具時代特色。只有跟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才能滿足人們在“快餐式文化時代”對于一種文化的認可和吸收。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有12.3%的具有實踐經(jīng)驗的端硯文化匠人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諸如在選材上開發(fā)出更多新材料;造型上更接地氣;走高端精品路線等。更有大眾集思廣益提出的諸如:建立端硯歷史文化博物館,發(fā)展端硯網(wǎng)絡文化,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力量擴大端硯文化的影響力;以及開辟特色“硯文化”旅游線路,將端硯文化同肇慶市的旅游業(yè)結合起來,雙向互動,提高文化與旅游業(yè)的品牌效應;利用名人效應進行宣傳,定期舉辦端硯民俗文化活動等。
特別是在“硯文化旅游線路”的構建中,結合肇慶市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中的地位,以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推動端硯文化的繼續(xù)發(fā)展是完全可行的。利用“宋文化”作為背景,將“硯洲島、端硯文化村、包公祠、宋城、宋街、端州府”六位一體結合起來,點面聯(lián)動,構建一個既古且新的“宋都”,同時促進端硯文化利好發(fā)展。
四、結語
在端硯文化新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切記不要搞端硯“大產業(yè)”。要在全面考察了解端硯文化的發(fā)展結構之后,更加謹慎小心的走好每一步。把文化產業(yè)建設帶向新高度。
參考文獻:
[1]歐忠榮.感悟端硯[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
[2]譚沃森.趣談端硯[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3]陳羽.端硯民俗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4]沈仁康.端硯[M].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2009.
[5]林雄.嶺南文化十大名片——端硯[M].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