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吉芹
摘 要:本文在澄清實施素質教育當中的誤區(qū)的基礎上,得出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提出了互動型課堂教學的想法,說明了其情境設置的一些基本原則,闡述了運用這些原則進行實踐的情況,并作出了效果評價。
關鍵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互動型教學
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今天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振臂高呼“素質教育”,但究竟要通過什么方法和途徑去實施素質教育卻困惑著許多教育工作者。在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互動型課堂教學方法,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使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發(fā)展。
一、素質教育中的誤區(qū)
目前對素質教育存在著一些表面的理解,這不僅會妨礙理論探討的深入,還易使實踐走入誤區(qū),有必要澄清。
(一)在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標準上的誤區(qū)
尋求包羅萬象、沒有彈性、不分層面和缺乏重點的指標系統(tǒng),乃是最大的誤解。
這種包羅萬象的指標系統(tǒng)所存在的問題,首先便在于過分強調統(tǒng)一。鼓勵多樣性的根據(jù)卻在于:要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就應該堅持世界多樣性的觀點,避免“一刀切”的形而上學思想的影響。
問題還在于這種包羅萬象的指標系統(tǒng)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危險,即要求學生在各方面得到平均發(fā)展,甚至只是要求在各學科的學習上得到平均發(fā)展。這種平均發(fā)展,會使素質教育偏離正確的軌道,會扼殺許多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才能,還會“制造”出一批不應出現(xiàn)的“學習困難學生”。
(二)在實施素質教育途徑上的誤區(qū)
大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將學校主要精力用在課外活動的組織上,這是另一個重大誤解。
選修課、課外活動、發(fā)展特長,這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但是,現(xiàn)在有一種傾向,認為素質教育便是課堂教學以外的任務。事實上,不少中小學在展示自己實施的素質教育時,也是以課外的琴棋書畫和電腦為主體的。前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對此曾發(fā)表重要的講話,他指出:“把素質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要開設選修課,開展課外活動,就是發(fā)展特長,這是不夠全面的。選修課、課外活動、發(fā)展特長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也常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但這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苯裉炜磥?,這一命題仍然正確。遺憾的是,在這一講話中,未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
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我們不敢妄下結論說古今中外乃至今后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主渠道都是課堂教學,但至少可以說多數(shù)的學校教育是以課堂為主要場所的。課堂教學畢竟是學校教育活動和學生學習及發(fā)展的基本途徑。況且,作為個體社會化的承受者,學生浸潤在這種活動中的時間也較長,因此,課堂教學會對學生的個體產(chǎn)生極其重要的作用。再者,我國目前的課堂教學,正如有人所說,既有巨大的開發(fā)潛力,又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環(huán)節(jié)。許多教育改革的口號呼來呼去,可是要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卻是不容易的。我們不能否認這樣一個現(xiàn)狀:自提出素質教育至今,在課堂教學的目標、內(nèi)容、方法和技術上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正因為如此,素質教育能否切實得以實施,特別是能否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能否使所有的學生全面成長,最終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對此應有清醒認識。
三、互動型課堂教學
(一)情境設置的五大原則
1.直觀性原則: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直觀應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甚至是能夠親手操作的一種情境。教師注重的是知識的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而并非知識的簡單復制。
2.體驗性原則:將師生與教學內(nèi)容的互動建立在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體驗類似教學情境來理解教學內(nèi)容。有一位教育家曾提出,我們的教育應“把人放到人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成現(xiàn)實的人”。
3.開放性原則:“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主觀性問題應允許個人持不同觀點看法。學生可以在思維的空間中自由馳騁,任意翱翔,師生在交流和探討中共同成長。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楊振寧也說“學問”就是學會問問題。因而互動式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由學生自主創(chuàng)設問題的過程。
4.合作性原則:良好互動方式的動作,以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親密合作的人際關系為前提,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合作性意義的建構,在目前班級集體授課情況下,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說是教學互動的首選。
5.現(xiàn)實性原則:《基礎教育課程綱要》將教學過程的本質定位為交往。既然是交往,這就離不開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世界,只有將學生置于社會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中,體現(xiàn)鮮明的時代感,極大地拓展教材內(nèi)容與廣闊信息資源的現(xiàn)實性聯(lián)系,才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引向深入。
(二)實踐與效果評價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幾乎每種教學方法都有互動的因素,只是互動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系統(tǒng),尚處在摸索時期,不過已有好多學校在遵循五大原則的基礎上編了一系列《教與學整體設計》輔助材料,使之真正走進課堂供師生互動使用。這是教學改革的一大嘗試,它適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適應教學模式從“灌輸—接受”到研究性學習的轉變。值得一提的江蘇省啟東中學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了“教案學案一體化”的教改實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并且編了一套《教與學整體設計—教案學案一體化》叢書。
四、結論
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它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一個事實,即探求它的最佳實施方法的確是個難題。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飛沖天的想法只是一種愿望。像實施傳統(tǒng)教育一樣,課堂教學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和學習方法的轉變決定了在互動型課堂教學情境設置的五大原則基礎上,借助互動輔助材料,基本上使當前教學達到了最優(yōu)化,進而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