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玲(宣城職業(yè)技術學院 旅游商貿系,安徽 宣城 242000)
旅游民宿對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的影響研究
馬桂玲
(宣城職業(yè)技術學院 旅游商貿系,安徽 宣城 242000)
隨著民宿市場的繁榮,民宿旅游者與民宿所在地的居民通過互動接觸,使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生活水平、行為方式、民俗文化等發(fā)生了新變化,主要表現在目的地居民的語言、健康、個人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文章通過對旅游民宿地居民的生活現狀的調研,收集資料并分析歸納,總結出民宿對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的影響,并提出調控措施。
旅游民宿;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
旅游是客源地的居民離開自己的慣常環(huán)境前往目的地參觀游覽的活動,在目的地停留期間的住宿形式倍受旅游者關注。隨著旅游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以及民宿產品的發(fā)展,民宿成為人們出游的新選擇。旅游者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住宿模式,而是越來越多地選擇能夠回歸自然、體驗鄉(xiāng)村生活、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民宿。找一家民宿住下來,這樣的深度游已成為常規(guī)的旅游形式。旅游者大量地涌入民宿接待地,民宿地居民一批又一批地接待著外來旅游者。在與作為文化載體的外來旅游者長期接觸中,民宿地居民不斷地接受著文化移入。
早期研究旅游對民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效應上。隨著民宿市場的成熟,對民宿影響的研究也趨向多元化,且更加全面,民宿對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的影響成為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1963年,T.Nunez分析了墨西哥的一個山村在開展了鄉(xiāng)村旅游,推廣旅游民宿后,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關系和民俗文化發(fā)生的變化。[1]此后,旅游學者們開始關注因旅游民宿而引起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變遷。
(一)旅游民宿對本土文化的挖掘程度
旅游民宿是依據不同地理條件而呈現的空間集聚現象,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民宿經營者在構思民宿建筑時會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資源、生態(tài)現狀和產業(yè)模式,在民宿建筑主體的設計、內在的裝修裝飾及周圍的景觀布置上,突出當地的地域特色和風土民情,提供原生態(tài)的居住與飲食環(huán)境,營造具有本土化的旅游活動氛圍。同時,在旅游民宿接待中,民宿經營者和作為文化載體的旅游者在日常接觸中完成了文化的傳播,促進了文化的融合。
(二)民宿旅游者的屬性因素
民宿旅游者類型的差異、價值觀念的不同、旅游者的數量及逗留時間長短都對民宿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不同影響。民宿所在地接待的旅游者類型不同對當地的文化影響也不同,如觀光型旅游者、休閑度假型旅游者、娛樂型旅游者在旅游需要、行為表現、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上都存在差異。旅游者所處的階層、社會文化層次及價值觀念也會對民宿地社會文化產生不同影響。民宿旅游者的數量在不同范圍之內對民宿地的社會文化產生不同影響,大量的旅游者涌入、旅游超載會導致當地居民的排斥情緒,而合理數量的旅游者較受歡迎。旅游者在民宿地的心理狀態(tài)、行為模式因逗留時間而出現階段性差異:旅游者剛到目的地有一種求安全、求新奇的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懶散、求完美的心理,而在離開之前則是忙于個人事務階段,心態(tài)較平穩(wěn)。
(三)民宿地居民的特征
旅游民宿地居民參與民宿經營的程度、在當地民宿經營中扮演的角色、發(fā)揮的作用是評價一個民宿地社會文化影響的重要因素。旅游民宿經營者、相關旅游產品經營者和從事非旅游行業(yè)的居民受影響程度不同。同時,民宿地居民的自身素質、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意識、對異端文化的消融能力也是其受影響程度的評價指標。
(四)地方政府的態(tài)度及政策支持
旅游民宿的開發(fā)對當地經濟的發(fā)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民宿經濟甚至成為有些地區(qū)的經濟支柱。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開發(fā)經營民宿,政府會出臺一系列政策吸引投資、整合資源、有序規(guī)劃、營銷推介。地方政府對旅游民宿的定位、開發(fā)宣傳模式對當地社會文化有著重要影響。
民宿旅游者沒有介入民宿地之前,民宿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系統(tǒng)。隨著旅游者的到來,當地居民的生活常態(tài)被打亂,繼而生活工作方式、行為習慣、意識觀念都受到外來侵入的影響。
(一)旅游民宿對目的地語言的影響
Alister認為,語言是分析社會、文化變遷和國際旅游影響的重要指標。[2](P154-156)隨著民宿旅游者大量的進入民宿聚集地,當地居民迫切地想要學習旅游者的語言,以便交流,由此導致地方方言被淡化、被腐蝕。民宿集中地云南、桂林的民宿接待人員大部分用普通話與旅游者交流,針對外國旅游者還能說簡單外語,而旅游者也以能說幾句方言而感到自豪。盡管旅游對語言的標準化、語言的融合和統(tǒng)一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過多的語言融入,會沖淡本土語言的純潔性和嚴密性,對當地語言的本土性、語言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不利。
(二)旅游民宿對旅游目的地居民態(tài)度的影響
Allen等學者指出:“旅游地居民對旅游業(yè)的態(tài)度與旅游發(fā)展的程度及其所處的階段有關。[3]旅游民宿地居民對旅游的態(tài)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旅游民宿發(fā)展的階段不同,民宿給當地居民帶來的效益不同。外來旅游者的個性差異,外來旅游者在旅游民宿地居住時間的長短都會影響民宿地居民態(tài)度的形成(如表1)。事實表明,對旅游民宿依賴程度越高的居民越支持旅游民宿的發(fā)展。
表1 旅游民宿發(fā)展不同階段民宿地居民的態(tài)度
(三)旅游民宿所在地的文化移入及示范效應
民宿旅游者與民宿地居民是不同文化的載體,在旅游接待中,會引起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雙方通過文化交流向對方靠近,這一過程中,較先進的文化便會影響較落后的文化,從而引起文化的變更。[4]文化移入是民宿旅游者的類型、民宿地居民的特征、主客雙方背后單一或多元的民族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民宿旅游者帶著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介入旅游民宿地,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意識水平,并起著潛移默化的示范效應。積極的示范效應對于提高相對落后的旅游民宿地的人口素質有益,但民宿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是一種非常態(tài)的、失真的生活方式,由此也會引起民宿地居民由于追求超現實的過高質量的生活而導致心理狀態(tài)、生活狀況失衡,給當地的經濟發(fā)展、社會文化及家庭結構帶來不良影響。
(四)旅游民宿對旅游目的地生活方式的影響
民宿旅游者的到來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還使民宿地的社會結構發(fā)生改變。民宿的發(fā)展為當地人提供了創(chuàng)業(yè)機會和就業(yè)機會,改變了當地人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基礎,甚至當地婦女也會走出家庭,參與到民宿的建設發(fā)展之中,這種轉化也引起了社會關系的變化。
旅游民宿的發(fā)展,致使民宿地居民的經濟觀念越來越強,消費模式更加多元化,消費結構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同時經濟算計也成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標尺。民宿地旅游活動的開展,使社會分層擴大,當地居民的社會地位發(fā)生巨大變化。
(五)旅游民宿對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的影響
為了迎合民宿旅游者體驗本土文化的心理,民宿所在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通過反復預演的形式,千篇一律的、日?;谋簧岬铰糜握呙媲?。民宿地的傳統(tǒng)飲食也因旅游者的到來被同化,當地禮儀禁忌被淡化。傳統(tǒng)文化被商業(yè)化、庸俗化,從而失去了民俗文化固有的內涵。民俗文化經過修飾,甚至扭曲地為旅游民宿服務,也失去了其意義。
(六)旅游民宿對旅游目的地傳統(tǒng)工藝品的影響
民宿旅游者在出游的過程中對當地的傳統(tǒng)工藝品有購買的需求,這種需求會導致當地工藝品的新生。[5]了解了傳統(tǒng)工藝品對旅游民宿發(fā)展的重要性,當地民眾會重視對傳統(tǒng)工藝品的保護與傳承,甚至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穎的地方工藝品,因此,這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加強、重創(chuàng)的過程。但為了迎合旅游者而生產的工藝品若失去了當地特色,甚至粗制濫造,做工低劣,工藝品同質化嚴重,就會使具有紀念價值的產品變成純粹化的商品。隨著旅游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工藝品的生產會逐漸由粗制濫造走向富有特色的地方工藝品的復興(如表2)。
表2 不同階段傳統(tǒng)工藝品的發(fā)展變化
(一)重視對民宿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宣傳教育
對民宿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宣傳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當地的旅游行政部門應通過旅游宣傳,向民宿地居民傳達當地文化的內涵、價值和魅力,增強當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并認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保護地方文化。通過對旅游民宿地居民的宣傳教育,提高當地居民的思想意識水平和大眾旅游覺悟,讓其正確認識當地民宿業(yè)的發(fā)展,并能夠對旅游者的到來持歡迎且友好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對民宿旅游者進行目的地社會文化的宣傳工作,向旅游者介紹當地文化淵源、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念、社會行為規(guī)范、民風民俗、生活習慣等內容,引導旅游者尊重當地人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同時,旅游者也應該提高自身素質,避免將不良習慣帶入民宿地,破壞民宿地的傳統(tǒng)文化。[6]
(二)加強旅游民宿開發(fā)經營中社會文化內涵建設
民宿地文化的建設體現在民宿運營的各個階段。旅游民宿在規(guī)劃開發(fā)階段,應重視對當地文化的應用,通過主題建設、外在裝飾、景觀營造將民宿地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表現出來。文化內涵深植于民宿之中,成為民宿的靈魂,有利于強化民宿的特色,增加其吸引力和競爭力。在民宿接待階段可安排與傳統(tǒng)文化建設相關的活動,讓旅游者動態(tài)地體驗旅游民宿地文化魅力,但應避免實際操作中導致傳統(tǒng)文化膚淺化、庸俗化的現象。
(三)控制旅游者數量和質量
超過民宿地接待容量的旅游者涌入,勢必對民宿所在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秩序乃至旅游者自身體驗造成影響。只有將旅游民宿地接待量控制在合理的旅游容量范圍之內,民宿地的自然環(huán)境才能免受破壞,旅游者的環(huán)境體驗的滿意度才能提升,且旅游者帶來的干擾也會在當地居民可能容忍的范圍之內。只有這樣才能將旅游者對民宿地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民宿客源地與民宿所在地的文化差異、民宿旅游者所屬的階層、自身的素質水平對民宿地的文化發(fā)展也會產生影響。旅游民宿地應有選擇地找尋目標市場,并在營銷中加強對重點目標市場的推廣力度。
(四)建立良好的民宿發(fā)展環(huán)境
隨著旅游民宿市場的發(fā)展,民宿對當地經濟狀況、社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在逐步加深。民宿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住宿行業(yè)管理部門、旅游規(guī)劃部門和旅游住宿相關行業(yè)機構應建立相應的民宿市場監(jiān)督管理機制,實時地掌握旅游民宿的發(fā)展狀況,盡量避免民宿經營中對所在地的消極影響,并采取措施引導旅游民宿朝著健康的、可持續(xù)的方向發(fā)展。
旅游民宿的繁榮在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為民宿所在地的社會生活、文化建設帶來改變。旅游民宿在開發(fā)經營中應重視對當地居民和旅游者意識水平提升的宣傳,并采取相應措施規(guī)范其行為習慣,引導當地居民多組織旅游者參與推進地區(qū)文化內涵建設的旅游活動,避免旅游民宿對當地文化產生的不利影響,確保旅游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實現旅游民宿的建設與目的地社會文化的傳承保護相統(tǒng)一。
[1]謝婷,鐘林生,陳田,袁弘.旅游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的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6,(9).
[2]Alister Mathieson and Geoffrey Wall.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UK:Longman,1982.
[3]Allen,Long,Perdue et.al.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1).
[4]李經龍,鄭淑婧,周秉根.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3,(6).
[5]馬曉京.民族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6).
[6]楊儉波.旅游地社會文化環(huán)境變遷機制試研究[J].旅游學刊,2001,(6).
責任編輯:谷曉紅
The Effect of Home Hotel on Local Social Culture
MA Gui-ling
(Xuancheng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Xuancheng 242000,China)
With the popularity of home hotel,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ts and local people change local people’s living standard,behaviors,and folk culture,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ir language,health,individual behaviors,life style,and value. With the survey of home hotel and local people’s living actualit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actice of home hotel affects the local social culture. Suggestions about adjustment are also proposed.
home hotel;tourism destination;social culture
2016-09-01
安徽省2017年度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K2017A0779;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ssk03;宣城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K201602。
馬桂玲(1981-),女,安徽太和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旅游資源規(guī)劃開發(fā)、旅游目的地營銷研究。
1004—5856(2017)05—0106—04
F590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