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慶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元好問是北魏鮮卑族后裔,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被尊為“一代文宗”,擅長古文、詩、詞、曲,以詩、詞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
在長期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中,元好問體會到要培養(yǎng)出有文化教養(yǎng)的士人,必須依靠國家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作用。與同時代的大多數學者只重視國家教育、師徒授受不同,他尤為強調家庭教育在個人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會,家學是私學的一種,指的是在家庭中實施的教育,通常多為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晚輩進行的教育,同時也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不同家庭之間,家庭教育傳承的方式各有不同。通常情況是,父親或是兄長直接對子弟進行人格的培養(yǎng)、文化知識的傳授,體現男性家長對于家族榮辱興衰、子孫做人成才的責任感。
在科舉時代,與詩文寫作相關的知識如切韻、對仗等也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開始識字攻書、接受知識啟蒙的階段,學習文學創(chuàng)作等相關知識,對他們的將來必然產生相當重要的影響。
在元好問的著述中,他多次強調“父兄淵源”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筆者現將元好問相關論述匯集成表(見下表),列于文中。
元好問所說的“父兄淵源”實際上指的就是家族教育與家族影響,這也揭示了其文學成就與文學思想上的師承關系。家庭教育對元好問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并取得輝煌成就是有著密切關系的。如清人李祖陶在《元遺山先生文選小序》中指出:“山川之鐘毓、父兄之淵源、師友之講習,郁積久而生遺山?!?/p>
就個人經歷而言,元好問對“父兄淵源”重要作用的體會最深,并多次提及??娿X《元遺山年譜匯纂》序中即指出:“先生(指元好問)曾言:‘士之有所立,必藉國家教養(yǎng)、父兄淵源、師友講習,三者備而后可。斯言也,實無異于夫子自道……其遺傳之美,家學之善可知。此所謂父兄淵源者也?!笔聦嵰舱侨绱恕?/p>
元好問自幼受父親影響。其父元德明飽讀詩書卻多次科舉不中,遂放浪山水間,“未嘗一日不飲酒賦詩”,喜愛杜詩,推崇蘇軾、黃庭堅,著有《東巖集》。他“作詩不事雕飾,清美圓熟,無山林枯槁之氣”。元德明之詩頗受時人稱許,如林顯卿詩:“文章變古名新體,孝弟傳家守舊規(guī)?!崩紫G湓姡骸霸娋涿罹胖?,孝友化一川?!笨梢?,元德明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有一定造詣。因為自己屢試不中,他對子弟的教育非常用心,這從其給兒子起名可以看出。元好問的名和字來自《尚書·仲虺之誥》中“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可見元德明對其期望殷切。元德明有三子,長子好古,次子好謙,三子好問。元好古有詩《讀裕之弟詩稿有鶯聲柳巷深之句·漫題三詩其后》曰:“傳家詩學在諸郎,剖腹留書死敢忘。(原注:先生有剖腹留詩之語)背上錦囊三箭在,直須千古說穿楊?!憋@示元德明以詩傳家,對諸兒期望深切,臨終前還有“剖腹留詩”之語。
可以肯定,元德明對其子元好問的文學成就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時人已有所指出。王鶚《遺山集后引》指出:“蓋子之幼也,已得其先大夫東巖君之指授。”元德明的詩歌風格直接影響了元好問,元德明喜愛杜詩,推崇蘇軾、黃庭堅,而元好問之詩“上薄風雅,中規(guī)李杜,粹然一出于正,直配蘇黃氏”。標舉風雅正體,與其父何其相似。元德明比較推崇黃庭堅對杜甫詩的評論,元好問深以為然,其《杜詩學引》曰:“先東巖君有言:近世唯山谷最知子美。以為今人讀社詩,至謂草木魚蟲皆有比興,如試世間商度隱語然者,此最學者之病。”因此,他“錄先君子所教,與聞之師友之間者為一書,名日《杜詩學》……候兒子輩可與言,當以告之”。可見元好問對于家學傳承的自覺性之高。元好問繼承了元德明的詩人特質,在以后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了對大自然的體驗、對社會百態(tài)的感受、對人生哲理的品位,體現了其情感觸發(fā)的敏銳。
在讀書治學方面,元好問也深受其父影響。在元好問十七歲時寫的《詩文自警》中,首列的《先東巖讀書十法》是元好問終生所奉行的讀書與治學方法,對其成長影響甚巨。如《讀書十法》中第三條主張讀書要注重“音義”,元好問對此條體會甚深,他在指導后學時,也十分注重“音義”,王惲在《遺山先生口誨》中記載道:“先生……見循誘善意,而于體要工拙、音韻乖葉,尤切致懇?!薄蹲x書十法》對元好問為人、讀書治學有很大的幫助??梢酝葡耄旅骷抑胁貢醵?,這不僅為子弟接受教育、飽讀詩書提供優(yōu)越的資源,還培養(yǎng)了家中濃厚的文化氛圍。這對元好問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元好問之兄長元好古(字敏之)亦是性識穎悟,勤學強記,工為詩,對元好問多有指導鼓勵。元好問《錦機引》中日:“文章天下之難事,其法度雜見于百家之書,學者不遍考之,則無以知古人之淵源。予初學屬文,敏之兄為予言如此?!睆奈膶W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除個人勤奮外,聽父兄講解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其叔父元格無子,元好問后被過繼給元格撫養(yǎng)。元格在公務之余,對元好問的教育盡心盡力。元好問曾言:“好問兒時,先大夫教誦秀穎《臨終詩》?!毙惴f即南宋派往金朝的使者滕茂實之字,被金扣留,抗節(jié)不仕于金。元格對元好問的蒙學教育,無疑對其文學素養(yǎng)的開發(fā)起到一定作用。元格之妻張氏出身書香門第,在生活上對元好問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其學習也是指導有加。元好問曾回憶:“自初學語,先夫人教誦公(指王庭筠)五言。”張氏極為重視兒孫的教育,元好問在《示程孫四首》中指出:“吾母河南君,閨門靜無嘩。殷勤教女孫,乃今成汝家。”可見,元好問的嗣父母也在其教育上傾注了大量心力,對促進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起到良好作用。
除了元好問的父母兄長,家族遠祖的榮光也激勵著他奮發(fā)向上。元氏多有名人,元好問對此倍感自豪,曾言:“祖考承三公余烈,賢雋輩出,文章行業(yè),皆可稱述?!敝刑圃娙嗽Y(字次山)是其遠祖,元好問在《內鄉(xiāng)縣齋書事》詩云:“扁舟未得滄浪去,慚愧春陵老使君?!弊宰⒃疲骸斑h祖次山《春陵引》云‘思欲委符節(jié),引竿自刺船?!痹脝栠€曾作詩懷念元結日:“崤山衣缽在遺山?!薄皪}山”為元結的別稱,“遺山”乃好問之號。元好問有意繼承祖先衣缽,在詩學上獲得成就,最終成為一代文壇盟主。
親身經歷中,元好問體會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詩學氛圍,與自己的文學成就密不可分。他對自己的子女輩也多有指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元嚴和白樸。元嚴為元好問愛女,幼承家學,詩書滿腹。元好問《南冠錄引》曰:“乃手寫《千秋錄》一篇,付女嚴,以備遺忘?!薄都呐畤廊住吩娫唬骸疤矶W語巧干弦,詩句無人為口傳。竹馬幾時迎阿姊,五更教誦木蘭篇。”可見,元好問對元嚴的文學創(chuàng)作多有指導,元嚴終得以成為一名女詩人,其詩《答張平章》等流傳至今。當時,白樸之父白華與元好問交情深厚,在金末亂世中,白樸不幸失母。白華欲投宋,遂將白樸托付給元好問撫育。元好問視白樸為己出,不斷給予關懷與教誨。白樸能成為元曲四大家之一,與元好問的用心教育密不可分。
在古代,家中長者對家庭管理和家庭子弟的教育具有絕對權威,尤其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的教育最具影響力,加上血緣親情使得家庭教育無時無刻不貫穿在子女的學習生活中,所以這樣的教育效果是顯著而深遠的。元好問正是生活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中,其生父、兄長、嗣父母文化素養(yǎng)較高,對其循循善誘,引導其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元好問在家學傳統(tǒng)氛圍中不斷地受到熏陶感染,遠祖的文學成就更成為其學習的楷模。家中的藏書亦為元好問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資源。可以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元好問投身文學創(chuàng)作并最終取得巨大成就的必備條件。
元好問不僅在文章中多次強調“父兄淵源”的重要意義,在其編纂的《中州集》中也貫徹著這一觀點。筆者從《中州集》中輯出數篇小傳列表(見上表),可以看出許多文學家的成長與他們的家學淵源都有著密切關系。
在金代,科舉選士不限于正規(guī)學校,受教于父兄、師友,自學成才的人也可以參加科舉而踏上仕途,這就刺激了民間私學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在那時,私人刊刻、印賣書籍的現象普遍,為家庭教育提供了類型多樣化的教材,便利了家庭教育的進行。詩賦作為科舉考試的一項重要內容,自然納入家庭教育之中。因為在家庭環(huán)境中對子弟進行教育,時間方面較為充裕,家庭子弟在家學傳統(tǒng)氛圍中不斷受到熏陶感染。而長者垂范、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方法,父兄本身文學素養(yǎng)較高的話,子弟就較易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從學詩的角度講,除個人領悟外,聽父兄、師友講解作詩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清人張金吾在《金文最》序言中對金代文學的成就和特點作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在金代,“父兄之淵源,師友之講習,流風漸被,文軌大同”。誠如斯言,金代有許多名士都出自家庭教育,且多由父母兄長親自督教。如金代文學家王庭筠七歲從父兄學詩,十一歲賦全題。張興簡從小受祖父商老、父偉的直接教授,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年)狀元。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狀元劉翼,“諸子皆傳家學”。河中名士李獻卿兄弟三人自小就受到母親的熏陶。
在金代,山西地區(qū)出現了不少文學家族,較為知名的就有渾源(今屬山西大同)的劉氏家族(劉掇、劉汲、劉從益、劉祁、劉郁),雷氏家族(雷思、雷淵、雷膺),永濟(今屬永濟)的李氏兄弟(李獻誠、李獻卿、李獻能、李獻甫),稷山(今屬運城)的段氏兄弟(段克己、段成己),臨猗(今屬運城)的陳氏兄弟(陳賡、陳庚),等等,秀容的元氏家族更是赫赫有名。正是由于家學淵源和家庭教育,家族成員之間相互的文學傳承,才能涌現出這么多的文學家族。
四
由于自身經歷的深刻體會及對同時代文學家的深入了解,元好問清楚地認識到“父兄淵源”在培養(yǎng)個人文學素養(yǎng)上的重要作用。在著述中,元好問反復提到“父兄淵源”是個人成才的三個必備因素之一。可以說,如果沒有元德明、元好古等人的引導,幼年的元好問未必會踏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成年后也不會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濃厚的家學淵源下,元好問癡迷在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加之自身聰穎勤奮,終成一代文學巨匠。
從其文學風格及相關理論來看,元好問受到其父元德明的影響最深。他在幼年知識啟蒙階段受到元德明的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得到初步的鍛煉。幼年時期父親授業(yè)的經歷,對元好問一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元德明作詩“不事雕飾,清美圓熟”,喜愛杜詩,推崇蘇軾、黃庭堅。元好問的詩學觀點明顯從其父繼承而來,如對杜詩的推崇。在詩歌風格上,元好問也多承繼其父,“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沉郁,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在《中州集》中,元好問收錄了其父元德明詩句多達四十三首,可見他對父親詩學成就的服膺。
元好問一生輾轉數地,交游廣泛,尤其與山西本土詩人交往較多。金末元初,山西文學蓬勃發(fā)展,文壇上詩人輩出,是引領整個北方金地文學乃至全國文學發(fā)展的主要力量。元好問與渾源劉氏家族劉從益、雷氏家族雷淵、永濟李氏兄弟、稷山段氏兄弟、臨猗陳氏兄弟等都有往來,相互唱和。在與這些文學家族成員的交往中,元好問對“父兄淵源”在文學家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必然有更深的體會。所以他堅定地認為,“父兄淵源”是世人成才必不可少的三要素之一。
在其著述中,元好問多次提到“父兄淵源”,體現了他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希望引起世人的重視。在同時代的人中,卻很少人能有此見識,這也是元好問的難能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