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提到“匠”,我們想到的總是諸如“木匠”“瓦匠”“鐵匠”這些體力勞動者??墒?,細細挖掘“匠”的內(nèi)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除了指代“具有某一方面熟練技能的人”之外,也含有“靈巧、巧妙”的意思。更何況,“匠”所代表的“技”是通往“藝”的必由之路。由此,筆者以為,為師者需要做個有匠心的“教書匠”,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自我的風格,這樣才能慢慢轉(zhuǎn)向為教育的“藝術家”。
《莊子·達生》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梓慶的人能雕刻木頭做,做成以后,看見的人無不驚嘆他有鬼神的功夫。魯侯見到,便問他:“你用什么辦法做成的呢?”梓慶回答道:“我準備做時,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必定齋戒來靜養(yǎng)心思,直到內(nèi)心不受外界干擾。然后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的質(zhì)地,選擇好外形與體態(tài)最與相合的。這時,業(yè)已形成的的形象便會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然后我再動手加工制作,這樣才能做出人們稱道的東西?!痹诤芏嗳丝磥?,這個故事蘊含了中國最早的“匠人精神”。那么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獲得什么啟發(fā)呢?
首先,做一個有匠心的教師要懂得專注。任何一件精美藝術品的誕生,都離不開每個環(huán)節(jié)細致和到位的處理。梓慶為,先讓自己的身體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在胸有成竹的時候走進山林選取最合適的材料。一旦著手雕刻,便全身心投入。于教師而言,無論是學科教學,還是育人,也需要心懷這樣一份虔誠。
其次,做一個有匠心的教師應做到榮辱不驚、心態(tài)平和。社會的高度發(fā)展,導致人們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一種價值觀念認為“付出”與“回報”要實現(xiàn)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教育本就是一門“慢”的藝術,快不了,更急不來。梓慶一門心思放在本職工作上,自然達到了寵辱不驚的境界。于教師而言,也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將自己看成是一個“擺渡人”,把學生從這個彼岸渡到那個彼岸,幫助學生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再次,做一個有匠心的教師要尊重規(guī)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謂“術到極致,幾近于道”,從梓慶的例子可以看出,他帶著對樹木和自然生命的極大尊重去選材,制作時達到忘我的境界,做出來的自然是巧奪天工的。對于教師來說,同樣應該將尊重客觀規(guī)律作為行為處事的基本前提,即學科教學要遵循學科的規(guī)律,育人要尊重學生成長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尊重了規(guī)律,并且科學運用了規(guī)律,教師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當然,做個有匠心的教師需要盡力去掉“匠氣”。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教師自身不愿意接受“教書匠”這個稱呼,是因為很多時候,教師不希望沾染上做事機械重復、毫無新意的“匠氣”。“匠氣”的另一個特征是對于經(jīng)驗的過分倚重,而要真正讓匠心跳動,教師需要有不斷否定舊的自己、生成新的自己的勇氣和行動。
作為教師,我們不妨在看得見的“技”上下點兒工夫,工夫下得深了、準了,也就慢慢入“道”了。努力做一個有匠心的教師,或許不經(jīng)意間就會實現(xiàn)“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