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莉
摘要: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出發(fā),分析了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并提出了增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方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 實驗教學 方略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實驗教學是科學課的生命?!笨梢姡W科學學習強調探究活動,所以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思想、理念和實踐方式。然而,由于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參差不齊,及對《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不一,所以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
1.實驗空間的局限性
演示實驗是以教師操作為主,全體學生負責觀察和思考。如果演示實驗不能達到讓全班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目的,那就意味著演示實驗教學是低效的。由于實驗空間的局限性,有時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全班學生難以清晰地觀看完整的演示實驗,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如演示實驗“點亮小燈泡”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主探究怎樣的連接方式可以點亮小燈泡,所以教師必須正確演示連接方式,以便學生掌握。但是,由于實驗器材較小,且只能擺放在桌面上,導致只有距離講臺較近的學生才能看清教師的演示,距離講臺較遠位置的學生就很難清楚觀察演示實驗。
2.課堂時間局限性與實驗教學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雖然強調小學科學實驗的開放性,但是如果教師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操作實驗,在給學生準備好實驗材料后不加以指導、不予以啟發(fā),就放手讓學生自由操作,則容易出現(xiàn)學生不明確實驗目標、不清楚實驗步驟、不講究注意事項等情況。如在“蒸發(fā)食鹽水”的實驗中,大多數學生倒入蒸發(fā)皿里的食鹽水過多,導致限定時間內食鹽水不能完全蒸發(fā),看不到食鹽析出的現(xiàn)象。這樣一來,不僅難以達到三維目標,而且無法保障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3.實驗器材的局限性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即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親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探究記錄——交流匯報的過程。這不僅考驗了科學教師把控實驗課堂的能力,還加大了教師準備實驗材料的難度。學生研究課題的多樣性,會造成實驗方法的多樣性,所需的實驗材料也千差萬別,如果教師沒有充分準備實驗器材,勢必會影響實驗的有效開展。因此,在上實驗課前,教師必須提前在實驗室準備好器材,才能便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
4.小學科學課程不受重視
小學科學屬于綜合性學科,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作業(yè)、考試等方面沒有硬性要求,所以學校、家長以及學生都不太重視小學科學課程。然而,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長期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是連續(xù)的過程,僅僅依靠一周兩節(jié)的科學課是遠遠不夠的,許多科學實驗活動需要延伸至課外。但是,目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以課堂為載體,教師忽略了課外實驗活動的開展,以至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增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方略
1.充分利用最新技術
交互式電子白板不僅有著傳統(tǒng)多媒體技術的投影功能,還能實現(xiàn)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首先,教師可利用流暢的手寫功能,在白板上進行標注、畫線、圈點等操作;其次,教師可利用物理、化學等學科工具中各種實驗儀器的圖形,通過移動的方式演示實驗器材的組裝,便于全班學生觀察;最后,教師可利用輸入功能,完成實驗表格的數據錄入,以增強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2.明確實驗目的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前,教師應明確實驗目的,然后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從而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3.學生提前預習,自帶補充實驗材料
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上課前預習實驗內容,然后選擇合適的生活材料帶到課堂,養(yǎng)成自己準備實驗材料的良好習慣。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扶”到“放”的過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習慣,能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自身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