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思奇
內(nèi)容摘要:在當今世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愈加快速并且不斷深化,文化交流的需求也甚于以往任何時代,在這種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教育全球化便應運而生并且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大對跨文化研究的力度,加強本國文化與國際文化的交流,是目前對外漢語教育必須承擔起來的職責。
關鍵詞:對外漢語 教學 跨文化
一、對外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
與母語教學相比較而言,對外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學習者通常是從最基礎的認讀開始進行學習,但如果缺乏對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的了解,學習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因此,教學者應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傳授第二語言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補充一些社會文化背景,使得學習者了解存在的文化差異并在現(xiàn)實中能夠結合特定的文化場景正確使用第二語言。
二、對外漢語教學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漢字作為漢語的書寫文字,它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jié)文字。而國際上大多數(shù)語言都屬于拼音文字,二者之間的區(qū)別使得大部分學習者在文字書寫和了解古老的中方文化上存在很高的難度。從實際來看,外界學習漢語的現(xiàn)象還不普遍,對外漢語教學者不僅要使學習者掌握漢語的發(fā)音和書寫還需要讓其感受到漢字蘊藏的藝術美感,幫助他們培養(yǎng)對中華文化的求知興趣,實現(xiàn)東方文明的傳播。
三、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進行的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和中國的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少數(shù)民族相比,外國人學習漢語缺少了對中國文化的參與和認同,以及在成長中缺少相應的東方文化環(huán)境,因此難免會在學習過程中進入語義理解的誤區(qū),甚至會發(fā)生文化沖突的事件。在此基礎上,對外漢語教學首先應該對學習者進行一定的日常文化知識的普及,使得他們在跨文化學習中能做到理解并尊重兩種文化的差異,以至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環(huán)境中,也為學習第二語言帶來促進的作用。所以,加強對跨文化的研究也是對外漢語教學者的一大職業(yè)要求。
四、跨文化交際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跨文化交際一般是指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在全球化背景下,這種交際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跨文化研究也應運而生。跨文化研究也稱全文化研究,則主要指在研究中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試進行綜合研究,進而了解文化因素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當人進入到非本民族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里時往往會感受到文化差異帶來的沖擊,有時候也會產(chǎn)生一種抵制心理或文化沖突事件。為了使學習者在陌生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中盡快擺脫焦慮情感,融入到社會交往中去,積極開展跨文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其有利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下面幾點。
(一)有利于教學雙方縮短文化震蕩
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際交往總比跨文化交際更加順利和諧,不會出現(xiàn)交往中的阻礙。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通常會因為意義理解上的差異和習俗的不同而面臨溝通上的難題。文化的差異性也不盡相同,當兩民族文化具有強烈的差異時,在交際中出現(xiàn)沖突和摩擦的幾率也便增大??缥幕芯渴箤W生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調(diào)節(jié)個人的情感和觀點,用更加健康的心態(tài)去更深入地學習一門語言和其所對應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減少了教學中的阻力。
(二)有利于教學雙方減輕文化不適
可以說,母語文化對一個人影響是從其出生時便開始了的,它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大幾率上會伴隨人們一生。在這種情境限定下,人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優(yōu)越感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也會在潛意識中用本土文化形成自己對其他文化進行評判的標準。除此之外,人們往往可能在真正接觸一種文化環(huán)境之前就已通過外界的信息對其下了判定,這種印象也會影響人們對其他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對跨文化交際進行的研究可以使學習者了解到母語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間的語言結構及規(guī)則等方面的差異和相同,并逐漸接受另一種文化的語言結構及使用規(guī)則。慢慢消除陌生感的同時用客觀的態(tài)度去進行有選擇的汲取。
(三)有利于提高交際能力
作為對外語言教學所必須具備的兩大因素,教與學兩者彼此依存并且共同進步。然而由于跨文化交際的本身屬性,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來使自己更接近對方的語言體系,以此獲得雙方之間的一種共鳴,降低交流中出現(xiàn)隔閡的可能性。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首先需要跨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教學者如果沒有對雙方文化環(huán)境差異和語言交際規(guī)則的充分了解,則無法在教學過程中找到合適的方式和語言去解釋文字涉及的含義。另一方面,學習者在接受新的語言時需要費心思對語音、語法、詞素等新規(guī)則進行消化,這也是跨文化研究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跨文化研究是師生之間都需掌握的方法,同時也拉近了二者的距離,推動二者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