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萍
(甘肅省臨夏縣三角初級中學,甘肅臨夏,731801)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低效的課堂教學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想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這樣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文主要針對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研究進行闡述,探索實現初中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構建 初中歷史 高效課堂
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至關重要,能讓學生掌握很多歷史知識,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科目之一。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不僅能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還能創(chuàng)建學習型的課堂,同時也是提高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教 學方法,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掌握應學知識、積極思維、提高能力。
一、通過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新課改的實施提出了很多教學方法,這些學習方式都是以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前提的,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拿出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如,老師在對《“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老師明確本課教學目標,讓學生結合教學目標快速瀏覽全書,對本課內容作大致了解;其次,老師提出具體問題,即什么是“一國兩制”?提出這一偉大構想的依據是什么?讓學生先自主學習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學生提出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進行探討,之后派出代表與教師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通過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應該從課堂入手,其中合理的分配課堂時間就是比較重要的步驟。所以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單純的授課部分不能超過20分鐘,其余的時間應該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主導,不能采用“一言堂”的授課模式。
例如:老師在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一課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果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直接就對課程的重點進行授課的話,學生會感覺到非常的突兀和枯燥,無法很好地理解教學的內容,所以老師在授課前要先用3~5分鐘進行新課的導入,讓學生對教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理解,之后提出相關問題“指導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總路線的內容以及提出時間是什么呢?”用10分鐘左右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性地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時間結束后,老師對學生的探究情況進行檢查和總結,通過這樣的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歷史教材中提出的問題,一般來說教材中已給出了答案。要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得從教材沒有提出的問題中去尋找問題,要鼓勵和誘發(fā)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把學生的心理觸角引向未知的世界,使之進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梯度設問,層層推進。打敗日本的主力是誰?”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答出是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打敗日本的主力。然后,再進一步設計“假如盟軍沒有參戰(zhàn),日本也沒有過高地估計自己,去發(fā)動偷襲珍珠港戰(zhàn)爭,我們的抗日戰(zhàn)爭還要堅持多久才能取得勝利呢?”這種問題,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展開討論,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迫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力量是盟軍的聯合力量。但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大陸上抗擊日軍的主力,中國人民八年艱苦抗戰(zhàn)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四、多媒體技術能實現高效課堂
歷史學科特點決定了這門課是以文字和圖片為主。如果讓學生全面閱讀課文(包括小字材料內容)和課本插圖,就很費時,借助學校的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既能增強歷史教學直觀性,還能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節(jié)約教師板書的時間,還可以補充課外歷史知識、播放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歷史視頻。
例如:在教學《文化大革命》一課時插播《周恩來苦撐危局》的視頻,既讓學生明確了鄧小平及周恩來在文革中做出的貢獻,又讓學生深刻清晰地認識到了文革的危害,進而為即將到來的改革開放埋下伏筆,即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中華崛起之必須。既省時增效,又能活躍課堂氣氛。但使用多媒體時不能搞成單純娛樂,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課堂的氣氛,而是要根據歷史教學的需要,增強課堂的實效性。
五、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力求愉快求知
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過去時態(tài)。許多中學生都普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過去的事離我們很遠很遠,學它毫無用處,故不專心聽講,學習散漫。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控他們的學習心理,教師必須在課堂上恰當地運用事件、人物的講述來吸引他們,向學生分享、分析歷史人物的成長過程。在講述時,教師要在語言上、表情上、語速上、語調上細加琢磨,突出事件的情節(jié)性,使學生展開想象,把過去的歷史事件與過程,生動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從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緊扣學生的心弦,誘導他們懷著極大的興趣來學習歷史課,感受歷史課所蘊涵的精深與博大。
例如:在講《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例時,就可先講西安的1500多名學生集會游行時,一名小學生被蔣介石的軍警開槍打傷,激起群憤而決定游行到潼關去向蔣介石請愿。再談張學良為了不讓游行隊伍作無謂的犧牲,就勸阻學生們,并向學生們提出保證,進而講張學良、楊虎成將軍對蔣介石的哭諫以至兵諫。又如講中法戰(zhàn)爭鎮(zhèn)南關之役時,可以描述這樣的一個特寫境頭:馮子材用一塊方巾裹頭,身穿短衣,腳穿草鞋,手持長茅,率領大刀隊躍出墻外,完全忘記自己已是快70歲的人了。從這些生動形象的講述中,使學生感覺到歷史就在眼前,使他們產生了親近感,從而產生了“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文分解”的遺憾和渴望去學習歷史知識的心理。
六、結束語
歷史課堂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要提高歷史課堂效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就要加強師生間的合作。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和不斷探索,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和教學能力,真正發(fā)揮好教學主導作用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劉向東.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策略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7(12):48-49.
[2]呂棟山,錢文華,黃東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建設的實踐和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6 (31):61-69.
[3]朱海燕.淺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現代教育,2016(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