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以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古巴移民為例,以霍米·巴巴的文化雜糅理論為理論基礎,探討文化雜糅理論對于美國的適用性問題??偟膩碚f,古巴移民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可以說是文化雜糅理論能夠適用美國的典型例子。
【關鍵詞】文化雜糅理論 美國古巴裔移民 雙重身份
20 世紀80 年代,霍米·巴巴提出文化雜糅理論。這一文化身份理論包涵“模擬”、“協(xié)商”、“雜糅”、“文化差異” 和“第三空間”等重要概念。巴巴認為,“既然民族的‘混雜性不可避免,文化上的身份和認同也不例外”。因此,他“拒絕一種始源性的、穩(wěn)固的民族/文化的身份認同,而寧肯選擇一種矛盾的、協(xié)商的和演現(xiàn)式的雙重身份”。巴巴認為,文化身份之間并非相互排斥、分離,而是在交流碰撞過程中相互雜糅。文化身份的界定既然具有可改寫性,在身份重新書寫的過程中則定會染上其他文化的印跡,任何文化身份不再是同一本質(zhì)的靜態(tài)產(chǎn)物,而成為多元文化相互滲透的階段結(jié)果??傊?,在文化雜糅理論中,同化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移民在與東道主文化的交流過程中,雙方都在相互運動,彼此調(diào)整以找到最合適的相處模式,由此生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雜糅文化。
首先,古巴國內(nèi)的情況為古巴人移民美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人文條件。古巴共和國在1959年,成了西半球唯一一個經(jīng)歷過社會主義革命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后,卡斯特羅在經(jīng)濟、社會,政治諸方面的變革日益激進,富有階層以及一部分中產(chǎn)階級開始動搖并離開卡斯特羅革命陣營,但是他們都認為自己對祖國是忠心的。他們的不滿并不是針對他們的祖國人民,而是針對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卡斯特羅政權(quán)。所以,許多古巴移民保留了對其古巴身份的認同感。由此可以看出,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有大量人口由于政治原因從古巴移民到了美國,他們雖然離開了祖國,但是他們都認為是政見不合,而非對于古巴這個國家和古巴人這個身份的不滿,這也就成為他們移民美國后仍然會保有自己古巴身份的原因。從1959年到1962年的古巴移民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古巴社會的精英分子。從總體上講,精英階層是這次移民的主流群體。受教育程度高也是1959-1962移民人群中的一個顯著特點。移民美國的古巴人大多都是這個國家的有錢人或者是精英,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也為他們后來融入美國的主流文化,將古巴文化與美國文化進行雜糅奠定了一個良好的人文基礎。
其次,當時美國寬松的移民政策也為古巴移民融入美國文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美國國會在1965年通過-個新移民法,即《移民和國籍法》,并在1968年1月開始生效。該法禁止按民族、種族、出生地和居住地的屬性來簽發(fā)移民簽證。另外,為了滿足美國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該法對美國所需要的各類專家、學者等科技人才以及政治“難民”也給予優(yōu)先考慮。60年代初來到美國的古巴移民都是學歷較高的既有良好素質(zhì),又來自富裕之家的古巴社會精英,這一點博得了一向偏愛人才的美國社會的好感,也滿足了當時美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這就使美國社會對于古巴移民的容忍度大大提高了??傊?,無論是處于政治目的的考慮,還是出于發(fā)展美國經(jīng)濟的考慮。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美國對于古巴的移民政策是非常寬松的,整個美國社會對于古巴移民的容忍度也是很高的。這就為當時的古巴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將古巴文化與美國文化進行雜糅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
古巴移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迅速完成了美國認同并積極融入當?shù)刂髁魃鐣?。但并不是全盤的美國化,與此同時,其古巴人意識也在不斷得到強化。古巴移民的美國認同主要是認同美國主流文化和價值觀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資本主義的制度。不過,認同并不意味著他們會全盤接受美國主流文化,拋棄自己原來的文化和歷史投入到美國的大熔爐當中,在此過程中他們?nèi)匀槐A糁约好褡宓奶厣⑵淙谌氲矫绹幕?,豐富美國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為美國文化增添了熱情爽朗的拉美風情,在美國形成了小哈瓦那城,不斷推動美國文化的演進和發(fā)展。所以,古巴移民在認同美國的同時,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古巴認同。古巴移民由最初的迫于生計而認同美國逐漸發(fā)展變?yōu)橹鲃诱J同美國的社會道德價值和生活方式,從而為自身在美國的發(fā)展并最終融入主流社會鋪平了道路。因此,古巴移民在努力適應美國社會,學習生存之道時不忘在異國他鄉(xiāng)繼承和發(fā)展古巴的傳統(tǒng)文化,為美國的多元文化社會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離開了祖國的古巴文化也發(fā)生了變化,融入了一些美國的文化內(nèi)容,不再是原來的古巴文化了。在古巴移民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中,古巴文化與美國文化不斷進行雜糅,二者體現(xiàn)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狀態(tài)。因此,古巴移民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可以說是文化雜糅理論能夠適用美國的典型例子。
參考文獻:
[1]王寧.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南方文壇,2002.
[2]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Richard R.Fagen,Richard A.Brody and Thomas J.OLeary, Cubans in Exile:Disaffection and Revolution,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Miguel Gonzalez Pando,The Cuban Americans,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8.
作者簡介:劉媛媛(1991-),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2015級在讀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國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