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五華縣雙華鎮(zhèn)福全小學,廣東五華,514433)
摘 要:小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錯誤都是難免的。這些“錯誤”如果可以合理對待、正確利用,會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只喜歡完美的答案,或者是準確無誤的回答,但是很多時候都是事與愿違的,課堂就是學生不斷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老師要善于尋找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然后進行分析、篩選,讓這些錯誤成為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鋪路石,在錯誤中成長,達到更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
關鍵詞:錯誤資源 成因 利用
犯錯誤是最有效的學習時刻,很多是有開發(fā)和利用價值的,所以教師要學會篩選、利用學生在課堂上發(fā)生的錯誤,這些錯誤可以當作全班學生的學習資料,教師再加以引導,會產(chǎn)生非常好的效果。
一、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錯誤資源的成因
1.學生對概念理解不透徹
概念和公式是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依據(jù),大部分小學生在解答數(shù)學題時,只會“記概念,套公式”,對概念和公式,并沒有真正理解。比如,在學習某個公式時,類似的題目都可以根據(jù)公式來解答,但是,如果題目稍微做一些變動,學生依舊硬套公式的話,就出現(xiàn)問題了。所以在對一些概念或者公式講解時,要講清楚公式的原理,讓學生理解透徹,學會運用。
2.學生的知識建構不完善
學習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看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知識脈絡的梳理和串聯(lián),這樣就會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很多學生會認為“邊的長度決定了角的大小”。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動手操作,進行自主構建。
二、教師對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
1.巧設“錯誤”,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故意設“差錯”,比如,可以故意寫錯,或者出示錯例,給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的機會。如教學“正方形的面積”時,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有一個泳池的周長是16米,求這個泳池的面積?!蔽夜室鈱ⅰ罢叫巍比齻€字漏抄,然后聽到有的學生在小聲議論,此時我故意激將說:“會做這道題的同學可以到黑板上來寫下答案。”有很多學生舉起自己的小手,其中一位學生說:“老師,這道題沒法做出答案,如果條件中游泳池是一個正方形的話,這道題就好做了?!比缓笪腋鷮W生說:“是老師太粗心了,謝謝你的提醒。”順便可以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假設題目中沒有‘正方形三個字,要求泳池的周長還是16米,請同學們來設計泳池,你們會如何設計呢?”通過故設“差錯”,可以讓學生學會求圖形面積,并且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思維的問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可以誘導學生“犯錯”,再引導學生從錯誤的迷茫中走出來,激發(fā)學生改正錯誤的積極性。比如:“一張長方形的紙,長是16厘米,寬8厘米,如果用它剪直徑2厘米的圓片,最多可以剪多少個?”學生根據(jù)以前學習的公式,都是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每個圓片的面積,最后得出結果是41片。然而,這種解答是完全錯誤的,于是,我讓學生畫圖,在正確的引導下,學生都豁然開朗了,原來正確的解法是16×8÷(2×2)=32(片)。可見,錯誤也可能因為經(jīng)驗。這就需要教師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在摔打中成長。
2.捕捉錯誤,引發(fā)探究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隨時都會發(fā)生錯誤,但是并不是每個錯誤都是有效的,并不是每個錯誤都可以當作教學案例運用在教學中的。例如,在教學“求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用木棒制作平行四邊形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求它的面積,有個學生說,可以根據(jù)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求:6×4=24(平方厘米),我沒有馬上指出學生的錯誤,說:“你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聯(lián)想到舊知識是非常棒的,那么,這樣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對不對呢?請大家繼續(xù)思考?!比缓笪依瓌悠叫兴倪呅?,使它越來越扁,很直觀地把面積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時我對學生說:“在拉動的過程中,相鄰兩邊的長度沒有變,面積為什么會越來越小呢?面積到底與平行四邊形的什么有關?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吧?!蔽覀円皶r捕捉對課堂有用的“錯誤”信息。雖然該學生最初的算法是錯誤的,但是對教學確實有很大的用處,對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大有裨益。
3.分析錯誤,觸類旁通
只要有教、有學的存在,就會有錯誤的發(fā)生。教師要通過差錯分析錯誤的原因,了解學生錯誤背后的障礙。與此同時,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意識,讓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錯誤。比如,比較兩位數(shù)的大小,小數(shù)除法“38.2除以2.7”時,大多數(shù)學生的答案都是不對的,有的得出的商是1.4,有的得出的余數(shù)是4。在收到這些錯誤信息之后,我把該題修改成一個判斷題讓學生來進行選擇,然后,問學生是如何選擇到正確答案的,如何排除錯誤答案的。學生很快找到了判斷錯誤的方法,緊接著我“對癥下藥”,帶著學生分析,找出正確的商和余數(shù)。通過對學生思維的觀察和分析,教師找到問題的根源和切入點,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對癥下藥”,加以分析,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學生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就會正確地求解了。
綜上所述,在我國推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逐漸成為小學數(shù)學的重要探究問題之一。教師只有巧妙、高效地借助錯誤資源來進行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魏敏.小學數(shù)學課堂錯誤資源有效利用教學探討[J].基礎教育研究,2015(17).
[2]丁阿娜.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策略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8).
[3]閔憲鳳.錯并非是錯——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利用[J].2014(11).
作者簡介:張衛(wèi)從(1982.10-),男,廣東省五華縣雙華鎮(zhèn),漢族,大專,研究方向:有效利用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