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
摘 要:新課程改革趨勢下,閱讀教學在小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語用目標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合理的目標能夠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本文將從學生、教學及文體三個角度探討小學閱讀教學語用目標的確定問題。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語用目標;關注角度
語用目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主要問題,與文本內容存在密切聯系。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不再單純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愈發(fā)重視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教師并未真正意義上理解語用目標,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盲目之處,不利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對小學閱讀教學語用目標進行研究,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支持。
一、學生角度
對于小學閱讀教學來說,確定語用目標的核心就是學生,學生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主體。一直以來,小學閱讀教學質量無法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原因在于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沒有真正意義上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缺乏對學生需求的考慮,導致閱讀教學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如在進行《姥姥的剪紙》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哪些語句能夠反映出姥姥剪紙的‘神”,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深入到文字中,感悟作者的文字表達方式,體會作者字詞運用的妙處。學生在學習語言運用方式的同時,還能從表達角度進行審視和思考。學生從微觀上感受“托”“纏”等詞匯的表達效果,同時從宏觀上體會“神”的表現。對于小學生來說,從表達角度進行閱讀是一種新穎的閱讀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意義上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目標。再如,在《水》一課的教學中,作者從兩個角度表達了水給人們帶來了苦與樂。以往單純的教師講授,難以讓學生深入感受文章內涵。此時,教師立足學生角度,對課文中的“雨中狂歡”部分進行深度剖析,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教學角度
課文兼具文學和教學價值,教師確定語用目標時,需要考慮教學需求。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知識輸入的過程,在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提升方面占據重要位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這一目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在《霧凇》一課的教學中,作者明確了“水汽”“霧氣”“霧凇”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將詞語還原為真實的事物,并了解科學原理。在此基礎上,教師按照說明文的教學規(guī)律進行教學,學生能夠很快捕捉到文章重點,從而領會文章的說明方法,為日后的寫作提供支持。再如,在《第一次抱母親》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重擔”“翻山越嶺”等詞匯置于特殊的語境當中,揣摩其中的表達意義,使詞語更具分量。強調教學的語用目標,能夠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語言,為知識輸出提供支持,使學生的寫作能夠“有話可說”。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布局之美,觀察作者對文章結構的設計,掌握寫作技巧,實現知識輸出。
三、文體角度
小學閱讀文章涉及大量文體,如詩歌、小說、散文等。針對不同文體,教師要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一般來說,文體不同,對應的語言形式也會有差別。如散文與詩歌,二者的語言節(jié)奏感相似,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句子長短和反復的構成時,幫助學生感受語言的獨特之美。在閱讀和分析文章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不同的問題有所把握,經過長時間積累,能夠指導寫作。如在《說勤奮》一文中,作者明確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的觀點,教師引導學生將觀點與實際案例聯系到一起,初步領會“有理有據”的問題特征。
文體體式是個性和共性相結合的產物,如《我和祖父的園子》具有散文特點,而《愛之鏈》通過連續(xù)巧合描述整個事件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體個性化特征進行分析,推動學生突破現有視野的限制,通過閱讀欣賞走進更加廣闊的世界。此外,教師從文體角度開展閱讀教學還應引導學生對環(huán)境、情節(jié)等要素進行分析,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積累更多的語文基礎知識,為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重視教學的“語用目標”,從教學、文體、學生三個角度開展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上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并將語言訓練滲透至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月容.小學閱讀教學確定“語用目標”需關注三個角度[J].亞太教育,2016(9):27.
[2]臧松剛,閻宗學.再現發(fā)現表現——語用背景下閱讀教學的三個層級[J].江蘇教育研究,2015(14):28-32.
[3]唐少華.課文語用點的確定及其教學——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太陽》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