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1120)
摘要:“知識是有合理證明的真信念”的定義(JTB)是自柏拉圖哲學研究知識的定義開始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中葉的,兩千多年時間里,哲學家們普遍取得共識。然而,葛梯爾《有合理證明的真信念就是真知識嗎?》一文的發(fā)表在知識論領域引起了曠日持久的論戰(zhàn)。本文將對這篇短文中涉及到的幾種哲學研究方法進行闡釋和分析。
關鍵詞:葛梯爾 哲學研究 直覺 反例 推理
傳統(tǒng)的知識論認為,知識就是有合理證明的真信念。若將認知主體設定為S,P設定為信念,這種觀點可表述為:那么S知道 P,當且僅當:(1)S相信P;(2)P為真;(3)S相信P得到了確證。這樣一種“知識是有合理證明的真信念”的定義(即JTB)是自柏拉圖哲學研究知識的定義開始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中葉,兩千多年時間里,哲學家們普遍取得共識——關于“何為知識”的經(jīng)典定義。然而,葛梯爾的《有合理證明的真信念就是真知識嗎?》的短文在知識論領域激起千層浪,并提出了他的看法:
(1)如果“S相信P并得到了確證”是“S知道P”的必要條件,仍然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某人相信得到了合理確證的某個命題,卻是錯誤的。
(2)對于任一命題P,S相信P并得到了確證,且P蘊含著Q,因此,S從P推演出Q,并且接受這一演繹的結(jié)果Q,那么,S相信Q也得到了確證。
根據(jù)以上兩點,葛梯爾又提出兩個反例(下文會提及,這里略去)以證明有合理證明的真信念只是知識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反例提出之后,引發(fā)了知識論領域曠日持久的爭論。那么,從哲學研究的方法出發(fā),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這篇短文中涉及到的哲學研究方法。
一、直覺
從詞源學上來看,“intuition”來自于拉丁文“intuitio”,意思是一種觀察或者直接的、立即的認知。但“intuition”在英文中的解釋是“the immediate understanding of something without conscious reasoning or Study”,即“未經(jīng)有意識的思考或研究進而產(chǎn)生的對某事物立即的理解”,這個解釋超越了表面直觀,包含著對事物規(guī)律性的猜測,意即直覺也是一種有理性的判斷。《美國哲學百科全書》的界定則把它具體化為知覺、普通的感覺和神秘的無法表達的直覺三類。由此可見,我們對直覺的定義存在著兩層不同的理解,一種是感性直覺,另一種是理性直覺。前者是一種粗獷、直接的直觀感覺;后者是通過人的思維把握事物本質(zhì)的一種認識,是一直關乎人的理性直覺。
在哲學研究中,直覺的作用非常明顯,哲學許多問題常常需要訴諸直覺(API)。哲學直覺為我們解釋自身哲學理論提供了材料。毫無疑問,葛梯爾就是在某個下午茶時間靈光閃現(xiàn),產(chǎn)生了對傳統(tǒng)知識三元論定義存在質(zhì)疑的直覺,然后憑著腦海里的思緒著力尋找自己的哲學理論。其間,哲學直覺為他確證自己的哲學理論為真提供證據(jù),并且也在論證其合理性中提供了理由。在葛梯爾的哲學研究中,他的這種在直覺上最終證明也與他的判斷或者信念相一致,所以他的哲學理論也被后來許多學者認為是正確的或者可接受的。
二、例證法和舉反例
(一)例證法
在這篇不足三頁的短文中,葛梯爾明確運用了史密斯和瓊斯申請工作以及是否真的擁有福特車、布朗恩等的例證,明確地擺在讀者面前的是幾個經(jīng)典的例證,循序漸進地推理論證,質(zhì)疑了知識的傳統(tǒng)定義,從而確立了他自身的理論,也帶來了驚動哲學界的強烈反響。例證法的運用會使得研究呈現(xiàn)直白、簡潔的特點和效果。當葛梯爾執(zhí)迷于對JTB三元定義的質(zhì)疑卻又找不到出口時,一個準確恰當?shù)睦C若能推翻這個模式甚至證明與之相反的哲學理論的成立,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理論,那么葛梯爾選擇了事實經(jīng)驗中出現(xiàn)過的案例加以例證,推翻先前的結(jié)論,也就擺脫了云遮霧罩的研究現(xiàn)狀了。也因為例證法的高度有效性,當代知識論也廣泛采取這種方法并收到明顯成效,比如著名知識論家阿姆斯特朗愛論證知識的本性時使用的溫度及模型,以及邦久的透視眼模型等。
(二)反例法
1.合取反例——第一個反例
在邏輯學中,合取,即同真取真,其余取假,相當于集合中的取交集。
假設史密斯和瓊斯同時在申請某個工作,并且進一步假設對于下面的合取命題,史密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下列命題:
(1)瓊斯是那個將會獲得工作的人,并且有10枚硬幣在瓊斯的口袋里面。
史密斯具有證據(jù)相信命題(1),也許是該公司總裁曾向史密斯保證過瓊斯是最終被用的那個人,并且在10分鐘前,史密斯數(shù)過瓊斯口袋里面的硬幣(10枚)。由命題(1)推出:
(2)將會獲得這個工作的那個人的口袋會有10枚硬幣。
假設,史密斯由命題(1)推出命題(2),并且在命題(1)的基礎上有充足的證據(jù)接受命題(2)。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史密斯相信命題(2)是得到無誤確證的。
但是更進一步假設,史密斯并不知道得到這個工作的人不是瓊斯,而是史密斯本人。而且很湊巧,史密斯也不知道在自己的口袋中也有10枚硬幣。這樣我們可以了解到,命題(2)是真的,可是推出命題(2)的命題(1)卻是假的。
在例證中,滿足以下條件才是真的:
A.命題(2)是真的;
B.史密斯相信命題(2)是真的;
C.并且史密斯相信命題(2)是有合理證明。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史密斯并不知道命題(2)是真的,且命題(2)真的依據(jù)是來自于史密斯的口袋中硬幣的數(shù)量。然而,史密斯并不知道自己袋中有多少枚硬幣,他相信命題(2)真的依據(jù)是瓊斯口袋中硬幣的數(shù)量,而瓊斯被史密斯錯誤地認為會獲得這個工作的那個人。
所以命題(2)不是史密斯獲得的知識。
2.析取反例——第二個反例
在邏輯學里,析取,有真取真,同假取假,相當于集合中的取并集。
假設史密斯對于下列命題具有充足的證據(jù):
(3)瓊斯擁有一臺福特車
史密斯相信該命題的理由大概源于,在他的記憶當中,瓊斯在過去一直擁有一輛車,并且一直是輛福特車。瓊斯還駕駛這輛車載過史密斯?,F(xiàn)在進一步地假設,史密斯還有另外一個朋友布朗恩,但是史密斯已經(jīng)很久沒和他聯(lián)系了,對于布朗恩現(xiàn)在在哪里完全不知。于是史密斯組成了以下三個命題,完全隨機地選擇了三個地名:
(4)或者瓊斯擁有一輛福特車,或者布朗恩在波士頓;
(5)或者瓊斯擁有一輛福特車,或者布朗恩在巴塞羅那;
(6)或者瓊斯擁有一輛福特車,或者布朗恩在布雷斯特-里托夫斯克。
以上三個命題均蘊含在命題(3)中。假設史密斯相信他通過對命題(3)所建構(gòu)的是三個命題中的任一命題,進而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命題(4)、命題(5)和命題(6)。史密斯完全相信上述三個命題中任何一個都是有合理證明的,當然史密斯的朋友布朗恩在哪里依然一無所知。
到現(xiàn)在進一步假設存在這兩種情況。首先,瓊斯并沒有一輛福特車,他駕駛的是一輛租來的汽車;其次,在史密斯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命題(6)中提到的布雷斯特-里托夫斯克,布朗恩恰巧在這個地方。如果存在上述兩種情況,那么史密斯對于命題(6)是真的并不知道,即使:
A.命題(6)為真;
B.史密斯相信命題(6)為真;
C.史密斯的信念命題(6)是有合理證明的。
三、思想實驗
顧名思義,思想實驗首先是一種實驗方法,與科學實驗等有著不同的操作和分析的對象及內(nèi)容,很大程度上,思想實驗的開始是基于某種假定(設)開始的。葛梯爾由已有且公認的經(jīng)驗事實出發(fā),設出一個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的似真的環(huán)境,比如史密斯完全相信假設的三個命題,并且不知道布朗恩真實所在的地方以及布朗恩坐在的地方竟然恰巧就是三個假設里面的地址。這一系列的實驗無須實施就達到了實驗的目標,不過它也是經(jīng)過大腦一系列的推理得出最終的結(jié)論,來作為對其他的理論的支撐和證明的過程。因此,思想實驗是從他日常的客觀經(jīng)驗為核心,然后將先前的理論為根基進行邏輯推理的實驗。由于每個研究者生活的場景和個人生活經(jīng)驗以及研究方向的差異,也就造成了思想實驗的獨特性和專屬性。比如牛頓研究力學方面,當一個蘋果掉在他的頭上,他腦海里呈現(xiàn)的思想實驗幾乎不會是蘋果今年的收成的計算。因而,思想實驗也就成為各個領域內(nèi)人們探索客觀世界的新途徑。
上面提到的葛梯爾的兩個反例是他在頭腦中通過邏輯推論進行的理性思維活動,它們都是按照實驗的方式展開的,因此也屬于思想實驗方法研究。葛梯爾的這兩個著名的思想實驗,成功地破壞了“知識是確證的真信念”的三元定義。在這兩個案例中,主角有確證的真信念,不能被看作是有真知識,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思想實驗本身不同于物理實驗和理想實驗,它具有情景的虛擬性、過程的似真性、非實際的可操作性、非現(xiàn)實情境的再現(xiàn)性和展現(xiàn)的直接性。葛梯爾通過史密斯和瓊斯得到工作和擁有福特轎車的似真性虛擬情境,在假想的情境中直接展示了實驗的過程,在推翻傳統(tǒng)知識三元論定義,并通過思想實驗進一步論證自己的哲學理論。
思想實驗在自然科學中也是很普遍的。例如,愛因斯坦思考物體沿著光速運動的實驗,物理學家思考沒有摩擦力下滾動的物體的實驗,又如我們大家都學習過的在平面畫三角形。一個思想實驗的結(jié)論是假定的,也就是說通過思維活動,我們?nèi)绻贸隽怂姆疵娴男碌闹R。同樣在葛梯爾的哲學理論中,他運用思想實驗作為論證,具有解釋功能、反駁功能、認知功能和預測功能,它是以某種特殊的方式或其他的方式發(fā)揮作用的,所有后來的關于西方知識論基于對葛梯爾問題的支持、論證或反駁、質(zhì)疑也都是建立在思想實驗的方法論基礎上的。鑒于直覺判斷某種程度上具有在一致性上的缺陷,而思想領域的實驗方法導出數(shù)據(jù)則具有正確性上的優(yōu)勢。
四、邏輯推理
在當代知識論研究中,邏輯推理的方法把邏輯注入知識論的研究中,把不同排列順序的意識進行相關性的推理,使其更加科學化、邏輯化,是在把握了事物與事物之間內(nèi)在必然聯(lián)系基礎上展開的,因此它是了解事物本質(zhì)的極其重要方法。
(一)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是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過程,它由前提、結(jié)論和推理式三部分組成。前提是現(xiàn)實已有的判斷,結(jié)論就是推出的新的判斷,推理式指出前提與結(jié)論的邏輯關系,是演繹推理的核心,它能向我們展示從前提推出結(jié)論的過程。在《有合理證明的真信念就是真知識嗎?》的兩個反例中,由前面的分析顯而易見的是,各個命題作為推理的前提,通過邏輯分析的規(guī)則,循序漸進,以判斷真假,確認現(xiàn)實與思想是否相符合以及邏輯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最終得出矛盾的結(jié)論,從而達到了對JTB模式的質(zhì)疑和實現(xiàn)自身哲學理論的研究。其中,在證明和推導每一個結(jié)論的過程中,多次使用到了“假設”“進一步假設”,這是通過提出跟之前結(jié)論相反的假定,然后從這些假定中得出跟已知條件相矛盾的結(jié)果,從而來否定原來的假定而肯定某結(jié)論。如通過假定史密斯并不知道得到這個工作的人不是瓊斯,而是他本人以及口袋里有10枚硬幣,來推論命題(2)是真的,而推命題(2)的命題(1)卻是假的,這是演繹推理中極其重要的一種推理形式——歸謬論證,從原有的判斷出發(fā),經(jīng)過推理得到的這個新的判斷又與原有的前提相矛盾,從而否定原有判斷的合理性。與前面的直覺相聯(lián)系來看,葛梯爾的直覺通過歸謬論證,也證明了JTB不是真的。
(二)歸納推理
在整個葛梯爾之后的知識論研究中,學者們通過觀察實驗獲取經(jīng)驗事實以對他們的理論觀點進行驗證。一個理論觀點形成初期可能是借助于靈感、直覺、想象等形式提出,但它或許天馬行空,很顯然不能馬上被接受為科學理論,如果葛梯爾直接站出來喊兩句:“JTB不對!”肯定不會有人接受。理性必須通過證實,才有成為科學理論的可能,將天馬行空固定,而歸納法就是對感官經(jīng)驗的多樣性的固定,葛梯爾的直覺產(chǎn)生在他的腦海之后,要想充分論證并使人確信其理論的可靠性,必須加以論證,因此,在這里葛梯爾用過去的經(jīng)驗判斷當下,把假(設)的理由當作真的來論證,比如,反例中史密斯無法知道其用來確證命題(2)的假設是假的,但是這卻能推論JTB模式的假,所以歸納法是認識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重要推理形式,千萬個個別上升到的這個一般肯定會在邏輯的外延上有所一樓,因此到目前仍有很多聲音認為葛梯爾問題不具有普遍性,但這也不能否認歸納法在他實現(xiàn)自己哲學理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葛梯爾.有理由的真信念就是知識嗎?[J].哲學譯叢,1988.
[2]曹劍波,萬超前.實驗知識論對經(jīng)典思想實驗的挑戰(zhàn)[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3]陳英濤.當代知識論研究方法的檢視[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8(12).
作者簡介:程小娟(1991-),女,漢族,重慶市云陽縣人,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