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言清
【摘要】本文分析“思維導圖”及其與小學語文課文特點的契合性,以寫人、寫事、寫景與狀物等四種文章類型為例,論述了“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特點與教學策略。
【關鍵詞】思維導圖 閱讀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A-0040-03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等?!币簿褪钦f,教師應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具備獨立讀懂文章的能力。但在實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們的教學思路大多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從課文內(nèi)容入手,用“講授式”的方法把教師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個性化的理解。
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本文基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專題研究,即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對此進行深入探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發(fā)散思維有序化的方法,是有效表達發(fā)散思維的圖形工具?!八季S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它符合人的記憶規(guī)律,能將紛繁復雜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便于學習和記憶。“思維導圖”的呈現(xiàn)方式有多種。常用的是氣泡形狀的“思維導圖”,也稱為“氣泡圖”。還有一些個性化的“思維導圖”,如樹狀圖、邏輯框架圖、花狀圖、蜘蛛圖、餅狀圖等?!八季S導圖”作為一種輔助梳理的工具,具有開放性,可獨立使用進行梳理,也可以多人同時進行梳理。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閱讀教學,學生容易捕捉到閱讀的規(guī)律,掌握閱讀的方法,從而自主進行獨立閱讀。
二、“思維導圖”與小學語文文體特點契合性較強
記憶的效果與獲得印象的深刻程度有關。為了增強記憶的深度,需要多種感知器官同時并用的方法,而運用“思維導圖”恰恰就是利用了這種原理,學生不僅要心動、口到、眼到、腦到,還要手到。這“五到”一起作用,學生就會記得扎實、牢固。反復使用同一種方法去做,形成了規(guī)律,即使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也能獨立進行閱讀學習和分析。要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fā)揮“思維導圖”的作用,熟練使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教師首先要對小學語文階段各類文章的特點了然于胸。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文章主要是記敘文,記敘文又分為寫人、寫事、寫景、狀物四大類,不同類型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應當掌握這四種類型文章的特點,再指導學生閱讀。學生在反復的強化學習過程中,就會慢慢摸索出學習這四類文章的規(guī)律和方法。
如寫人為主的記敘文,首先要了解寫什么人,與人物有關的情況是什么,人物所做的事有哪些,看看先寫了什么,后寫了什么,理清文章的結構。從中分析重點詞句、抓住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主題,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學習人物的描寫方法。寫事的記敘文主要從文章的“六要素”入手,首先要了解寫了什么事,再理清寫作順序,然后通過分析重點段落,理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寫景的文章首先要弄清楚寫了什么景色,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狀物的文章同樣要弄清楚寫什么事物,寫了事物的哪幾個方面,把握文章的順序,理清文章的結構。掌握了這幾類文章的文體特點后,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些共性的文體特點,反復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強化訓練。
三、小學語文教學運用“思維導圖”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寫人
語文S版一年級下冊《小英雄王二小》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小英雄王二小勇敢機智、不怕犧牲的故事。由于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寫人”文章的文體特點,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什么人,人物所做的事,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運用“思維導圖”理清文章的結構(如圖1)。經(jīng)過這樣的梳理,學生對整篇課文的內(nèi)容了解得非常清楚了,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圖1“思維導圖”旁邊進行個性化的積累,滲透閱讀方法的傳授(如圖2)。
教師展示思維導圖,使學生對整篇課文的主要結構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教學過程一步步呈現(xiàn)思維導圖,引導學生主動思維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案例二:寫事
語文S版一年級下冊《燕子媽媽笑了》是一篇童話故事,文章寫事的“六要素”基本齊全。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就可以從“寫事”文章的特點入手,抓住“六要素”理清文章的內(nèi)容,如圖3所示。
從思維導圖中,我們能夠明確地看出課文的主要結構和層次,幫助學生分析了一篇文章的結構、段落、重點等,有利于加強學生的理性認識和理解。由此可見,這樣的思維導圖僅用關鍵詞、圖形和連線等,可以把一節(jié)課的知識、一個單元,甚至一本書、一門課程的內(nèi)容“梳理”,并“壓縮”成由關鍵信息及其聯(lián)系所組成的一張圖,刪除了冗余雜亂的部分,保留關鍵內(nèi)容,這不僅便于加速資料的積累,大大減輕了記憶的負擔,有助于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案例三:寫景
《走進麗江》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采用先總后分的寫法介紹我國云南麗江古城的奇特風貌以及麗江神奇的自然景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寫景”文章的特點,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內(nèi)容(如圖4),學生從中明白文章寫了什么景色,寫了哪方面的景色,文章的寫作順序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這樣教學,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上課,以層次分明、形式活潑的課程結構圖來呈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案例四:狀物
狀物類的文章主要通過描寫物的外形、顏色、用途、特點,以及與人的關系等的敘述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白楊》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樹展開討論的事。教學這類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抓住“寫物”類文章的特點,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從“外形、顏色、用途、特點”這幾方面進行梳理,明白了作者借助白楊,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無私奉獻精神(如圖5)。
總之,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閱讀教學,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獲得充分“想”和“做”的時間與機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教師和學生易于找到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效。
注:本文系玉林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4ZJJ016)。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