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巍+荊敏+劉曉波+任湘琴+任春霞
【摘要】高等職業(yè)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在理論基礎的學習上更加注重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通過分析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主要觀點,提出其對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的啟示及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高等職業(yè)教育 教學策略
1引言
任務型教學法是由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教授凱茲(L i l i a n G . K a t z)博士推創(chuàng)的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活動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為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和合作學習理論。任務教學法是選取生產(chǎn)實踐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若干“任務”作為載體,把課程教學內容融合在這些任務中,通過完成這些工作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
2 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主要特點
任務型教學法的重要理論依據(jù)之一來自于對語言習得的研究,任務型教學法區(qū)別于以往傳統(tǒng)教學法在于“任務”,通過制定課堂教學任務并且在“任務”的統(tǒng)領下組織教學,通過完成“任務”來鍛煉同學們的自我認知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學習中的任務的制定不是一般的、孤立的或者可以任意組合的課內或課外的教學或學習活動,而是整個系統(tǒng)(或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任務的制定在統(tǒng)籌課程體系全局的基礎上,通過精煉每一個單元的知識要點并將其進行進一步邏輯性的整合,最后采用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模式,形成具體可行的“任務”,同學們在明確課堂任務的前提下,通過學習和演練任務體系的各個組成要點以期達到完成任務的學習目的。
3 任務型教學法在高等職業(y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高等人文類課程的根本性質是理論及實踐課程,其構成體系主要為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區(qū)別于普通類課程學習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特有職業(yè)性和實踐性。筆者在對高等職業(yè)人文素質類課程進行系統(tǒng)的調研和運用實踐后,得出了任務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的運用研究體會:
3.1人文素質類課程中任務的制定。人文教育課程中任務的制定必須依托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師在任務制定和課堂任務實施的過程中要結合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效整合現(xiàn)有的教材及授課資源,充分探索與發(fā)掘利用課本中潛在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內容,在完成授課任務的同時將人文、地理、政治、藝術等綜合人文知識融入課堂教育中,同時要深刻考慮同學現(xiàn)有的學情和知識點,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綜合分析他們的學習訴求,吃透教材,同時有效的擴充有意義的人文內容,補充課外相關知識,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和趣味性,使同學們在知識性,綜合性,趣味性的學習氛圍里自主學習。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綜合授課模式使他們進行有效溝通,熏陶他們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有選擇地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學會從另一種文化角度提升自我,構建多元化的知識文化體系。同時在指定任務時要注重學生溝通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啟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獨立閱讀的良好習慣,在人文素質課程的學習中逐漸提升自身的欣賞水平和品鑒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又能使其人文境界、審美素養(yǎng),綜合能力都能得到升華。
課堂教學是人文素質課教學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教師在任務的設置過程中要注重教學過程的人文性。首先,在制定教學任務時既要使知識點明確,同時又要注意同學思維分析能力,審美素養(yǎng),藝術情操等能夠和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重視情感化教學,即組織教學的活動中能夠綜合利用各種媒介資源,注重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以調動學生情感因素,營造和諧課堂環(huán)境。這對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體會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情緒,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進行學習的同時,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知識,才能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其次,人文性也應該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上。人文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即學生應該成為學生的主體。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水平,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主觀能動性去參與課堂討論并發(fā)表個人意見,努力營造積極活躍的授課氛圍,充分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過程是生生交流,師生協(xié)作的交流過程。教師要結合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結合課本知識特點,制定任務時既要有針對性和綜合性,同時也要注意授課方法的多樣性,如課堂辯論、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課堂教學模式要由填鴨式向任務型教學法轉換,即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獲得學習樂趣并提高人文素養(yǎng)。
3.2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人文素質類課程中的實施步驟。筆者結合近幾年英語考試的特點及在培訓課程中運用項目教學法的經(jīng)驗心得,體會到了這一目標明確的教學方法對考生語言運用能力及應試策略的獨到之處,在此結合英語寫作為例,具體說明任務型教學法在托英語寫作課程中的實際應用過程。英語考試將其作文劃分為兩個部分的內容,綜合寫作和獨立寫作。綜合寫作的要求決定了它有相對固定的寫作方式,針對寫作主旨要么質疑或者反駁了閱讀文章,要么就是支持或者進一步引申強化閱讀文章,所以寫作的框架或者首要掌握的內容就是將表達以上主旨的句子背下來,同時進行文字上的正確地道表達,文采上的潤色,那么滿分是完全可能的。結合以上考試的特點分析,我們在任務教學法的應用上分為三個過程:(一)任務前階段:任務前階段即導入階段,這一階段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準備階段。主要通過成功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來啟發(fā)同學,樹立信心。(二)任務實施階段:通過制定表達內容和技巧的任務,分層次由易到難的進行主題訓練。首先是記錄閱讀筆記;讀出閱讀的主旨,然后用盡可能少的單詞將這些信息體現(xiàn)為話題,記錄下來。其次是聽力筆記:聽力的觀點是對閱讀觀點的一致,則直接記錄。若聽力的觀點是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則用最少的單子記錄下這種解釋的關鍵詞。再次是將筆記要點擴展為句子。(三)后任務階段,主要以鞏固和復習已學知識為主,進一步模式考試訓練。
參考文獻:
[1]蔡蘭珍.“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1(4): 41 46.
[2]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魯子問.任務刑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