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而低年級的作文起步教學又是學生能否寫好作文并能否對作文產(chǎn)生興趣的關鍵。針對如何幫助三年級學生寫好作文,并對作文產(chǎn)生興趣做了以下介紹。
關鍵詞:作文教學;表達能力;積累素材
新課程標準對三年級作文的要求為我們指明了道路:“學習有順序地、比較細致地觀察圖畫和事物,寫出內(nèi)容比較具體的片段。學習寫簡單的日記?!薄皹酚跁姹磉_,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薄坝^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p>
作文教學一直是教學中的老大難,雖然各方面都在積極努力探討,但收效甚微。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一、二年級注重基礎知識,寫作都被定格從三年級開始。學生到了三年級轉(zhuǎn)入寫作訓練的過程往往很難適應,形成了三年級“要寫作文”這道難關,而且造成不少學生畏懼作文。那么低年級學生如何提高寫作水平呢?我從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
一、掌握說話句式,練習從說到寫
從一年級開始,我利用語文課本里的圖畫,教學生用“誰干什么”“這是什么”“什么怎么樣”“什么地方有什么”這種句式進行說話練習,并指導寫下來。長期練習的結(jié)果是學生能輕松應對看圖寫話,語言規(guī)范,表達圖意的能力逐步形成。二年級時我在課堂上出示一些名家繪本,如《大衛(wèi),不可以》,這類似繪本文字以圖畫形式講述故事,貼近學生生活,很多學生喜歡看,喜歡想象,喜歡講書里的故事,他們的表達欲望被激發(fā)了,語言表達逐漸豐富起來,寫作表達的意思逐步具體完整起來。
二、掌握觀察方法,培養(yǎng)表達能力
1.觀察要仔細,點面要結(jié)合
觀察對寫作起決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作文起步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觀察。特別要注意提出觀察的具體目標,這樣學生才能學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如二年級上期,學校舉行了拔河比賽,我抓住這個契機,預先提出觀察要求:拔河比賽的參賽隊員的表情、動作及拉拉隊的動作表情,比賽過程中的變化等。活動結(jié)束后,學生流暢敘述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后的情形,并融入自己(贏或輸)的感受。學生的寫作相當成功,當然老師也相機提供語言模板,讓學生寫作更輕松一些。
2.觀察有序,寫作有趣
學校大門口擺上了漂亮的花車,我利用上課時間帶領學生走近美麗的花花草草,指導他們有序地觀察花的莖葉,重點觀察花的形狀和顏色,既做到有序,更注意重點,并在寫作指導中教學生融入自己的喜愛之情。學習了《玩出了名堂》一課,我建議每個孩子買一個放大鏡帶到學校,我給孩子布置了我也玩玩放大鏡的趣味觀察任務,孩子拿著放大鏡,有的看書上的小字,有的對著自己的玻璃水杯看,有的在花臺邊,有的在大樹下,興趣濃厚。在學生的作文里,有的同學寫道“真沒想到,放大鏡讓我清楚地看見了蜜蜂用一根長長的吸管在花心采蜜。”“放大鏡里的水出現(xiàn)許多白色的泡沫,像有人下了毒一樣?!薄胺糯箸R讓我看到了一個與平常不一樣的世界,這是一個奇妙的世界?!绷形幕⒖送娣糯箸R玩出了大名堂,我班的孩子也玩出了大名堂——一篇篇好作文。
三、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的生活越豐富,作文內(nèi)容越充實。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結(jié)合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可見,提高學生認識水平,不能脫離生活實際。首先,要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讓學生從所見所聞所經(jīng)歷發(fā)展為所思所感。例如,組織學生春游,觀察大自然。組織學生在校內(nèi)吹泡泡,感受快樂的情緒。組織一次以《分享秋天的果實》為題的校內(nèi)觀察作文,課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果實,先請學生選擇一兩樣自己喜歡的水果,給大家介紹水果的名字、形狀。分享活動結(jié)束后,學生既能寫出果實的形狀、顏色、味道,并寫出分享的過程和同學之間的情誼。這是成功的教學案例。
其次,注意積累語言,擴展知識,開闊眼界。主要是多閱讀,特別是用耳朵閱讀,在課堂或家里要求學生堅持聽“小鏡子心語”,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習表達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非一日之功,作文入門教學做到以觀察為前提,讓學生樂于表達,改變那種傳統(tǒng)的為作文而作文的模式,那么我們的低年級作文之門就會打開,讓學生不再為作文“痛苦”。
參考文獻:
[1]陳蔚.淺談低年級寫話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9).
[2]周燕萍.寫話興趣:作文教學的基石[J].小學教學研究,2011(32).
[3]董忠正.變“說”為“寫”:談低年級作文啟蒙訓練的有效方法[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14).
[4]張景然.淺談低年級學生寫話興趣的培養(yǎng)[J].學周刊, 2011(20).
[5]周玲.多元評價 快樂寫話:低年級寫話教學多元評價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1(1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