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zhàn),是教學改革的一次質的飛躍。多媒體技術融聲圖文于一體,將抽象化為具體形象,將枯燥變?yōu)樯鷦佑腥ぃ{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如同任何事物都必須一分為二來看待一樣,語文教學運用多媒體也必須適度,不能濫用。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使用多媒體,當學生理解課文有困難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 多媒體;寫作素材;教學改革
傳統(tǒng)語文教學經(jīng)驗豐富,但高山必有深谷,其弊端也不少。如課堂上,教師一板一眼,照本宣科,機械地傳授知識,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課堂上死氣沉沉,恰如一泓池水,激不起半點波瀾。近年來,很多教師在實踐中進行深入探索,運用多媒體技術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zhàn),是教學改革一次質的飛躍。它融聲圖文于一體,將抽象化為具體形象,將枯燥變?yōu)樯鷦佑腥?,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語文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基礎上展開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多媒體教學用絢麗的色彩、迷人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情境創(chuàng)設,大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學習《香港,璀璨的明珠》時,教師在課前搜集文章歷史背景知識,用多媒體播放《東方之珠》MV,學生從歌詞和圖片中了解地理環(huán)境;播放與課文相關的圖片和錄音。香港是一個“萬國市場”,那里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的商品;香港是一個“美食天堂”,那里有不同地方的美食佳肴,一應俱全;香港是一個“旅游勝地”,那里有舉世聞名的海洋公園;香港還是一個“夜景迷人”的好地方,那里有光彩奪目的霓虹燈,仿佛就是燈的海洋。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積極思考問題。在讀到“香港有舉世聞名的海洋公園,公園里海豚和海獅表演最為出色”時,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目睹了“海豚和海獅的表演”,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甚至有學生主動要求上臺來模仿這些動物的表演。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從不同的圖片中去欣賞香港,從中感受香港的美,理解“香港,璀璨的明珠”的含義。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作者行文運筆之妙。又如,讓學生理解“明日黃花”時,教師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糾正學生望文生義的錯誤。黃花即菊花。蘇軾的《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原來是說重陽節(jié)一過,菊花即將枯萎,便沒有什么可以玩賞的了。后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這種圖文結合解釋詞語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去理解文字。
二、借助幻燈片讓教學具體化
語文教學可以是形象思維活動,也可以是抽象思維活動。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具體的事物形象,把抽象概念與形象畫面結合起來,教學內容形象地反映在學生的意識中,使其感覺變成概念,幫助教師巧妙地解決教材的重點難點。
在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時,教師課前根據(jù)網(wǎng)絡資料制作多張教學幻燈片。如“火燒赤壁”就有五幅教學幻燈片。第一幅是黃蓋和周瑜正在商量事宜,桌上有一張鋪好的紙,黃蓋手里拿著毛筆正準備書寫。這時,教師啟發(fā)學生:“他們在干什么?”學生答:“他倆在寫假的投降信”。第二幅是江面上有十幾只草船用幔子遮著,正在順風急駛,風勢很大。教師:“為什么選這樣的天氣行船?”同學們說:“借風行船,船行得快。”第三幅是十多只戰(zhàn)船燃起了大火,火順風勢直奔曹營方向,有幾只小船緊跟在后。教師問:“這是周瑜的第幾步驟,是安排干什么?”學生答:“第三步驟,兵船在后留著撤退?!钡谒姆切苄芰一鹪诓軤I的船上和營地燃燒著,把連船的鐵索燒成了紫色,曹兵死傷無數(shù)。教師問:“這幅圖反映了什么?”學生答:“火攻實現(xiàn)了?!钡谖宸且粋€曹將丟盔棄甲正在逃跑,不時還回頭看一看追趕的吳兵。教師問:“這圖反映了什么?”學生說:“追殺逃兵?!庇媒虒W幻燈片讓學生理解“火燒赤壁”的場景,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教學有關泰山的文章和詩詞時,同樣要借助多媒體,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沒有去過泰山。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感悟,泰山雄偉。秦始皇曾封禪泰山。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也歌吟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確實,“登泰山而小天下”。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教學重點難點,達到抽象形象化、感覺思維化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體豐富寫作素材
以往的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過程顯得過于單調、乏味。而今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有了新穎感、好奇感、直觀感。
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有生活體驗,掌握豐富的寫作素材。作文教學課堂上采用多媒體,可向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寫作素材,它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彌補學生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而經(jīng)驗少的缺陷,同時彌補現(xiàn)場觀察不足,幫助學生追憶事物,使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把作文寫具體、寫生動、寫形象。如指導學生寫《春游》一文時,教師帶領導學生游斑竹山,觀察春天景色。茂密的森林,燦爛的山花,快樂的小鳥,飛舞的蜜蜂,以及潺潺的清泉等等,都能激發(fā)情感和寫作欲望。為了讓學生將看到的景物寫具體,言之有物,教師設計“春游圖”“泉水叮咚”“雨后春筍”等圖片,并錄制了鳥語泉鳴的音響,在課堂上演播,再現(xiàn)春游情景,并啟發(fā)想象。
另外,寫作技巧的教學,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如“懸念”這個詞讓學生很難理解,很難運用。所謂“懸念”就是讀者或觀眾以緊張的心情期待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緊張期待的心理狀態(tài)。如,在教學中用“盤馬彎弓只不發(fā)”制成課件,讓學生感悟,成功懸念的運用,猶如“盤馬彎弓”。
四、聲圖并茂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供于教師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學會閱讀課外的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先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展示地理背景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了解西湖周邊的地理風貌。學生欣賞晴天西湖和雨中西湖的景色,體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同時,教師用課件讓學生了解“西子”,學生對課外知識很感興趣,認真地看課件,對詩句的含義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學到了書本上的內容,并補充了其他課外知識。又如,在教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時,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配上錄音讓學生邊聽邊看它的歷史背景,學生從課件中看到幾千年前的生活場景,從中體會畫家的技藝精湛。
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固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獲得更多驚喜,但運用多媒體技術要適度。學生閱讀沒有音像的文章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多媒體在課堂上只能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拐杖。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使用多媒體,當學生理解課文有困難時,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 吳 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