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教育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趨勢,學習不再僅僅局限于7歲以上的兒童,而是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了相應的教育。然而,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的,怎么做好這之間的銜接,是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方法;銜接;局限性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深入研究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決定著學生是否可以很好的完成一次人生的蛻變,變成一個合格的小學生。想要做好這之間的銜接,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嘗試。
一、對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認識
幼兒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是毗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它們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環(huán)境、學習生活安排等諸方面具有很大差異。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主要是在玩中學,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知識、技能的發(fā)展,是人的全面啟蒙教育階段;小學教育則以系統(tǒng)的課堂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人的初等系統(tǒng)教育階段。這種差異性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斷層。彌合幼小教育斷層,實現(xiàn)教育從幼兒到少兒的漸變,正是幼小教育銜接的重點和核心。
幼兒園教育的普及發(fā)展已使幼兒教育成為小學教育的前提和準備階段。為使孩子能夠在進人小學學習后較快地適應小學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huán)境,必須在幼兒園學習階段就有意識、有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幼小銜接不是簡單地把過去小學辦的學前班前移到幼兒園來辦,或是在幼兒園大班增加一些簡單的過渡教育內容,而是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教學,都要科學地按照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二、對幼小教育銜接的實踐探索
(一)作為幼兒園教師應當堅持以幼兒學習興趣為目標, 正確引導幼兒學習常言說: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就是指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幼兒期是人生學習的最初階段,這個時期的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應該在一種輕松、愉快,并且適合他們的環(huán)境中積累知識經驗、 發(fā)展智力,而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就變得尤為重要,這時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可以使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因為幼兒只有充滿興趣,才可能做到堅持不懈地去探索某一件事。在幼兒期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小學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但是如今在小學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小學生的臉上出現(xiàn)了原本不該出現(xiàn)在他們臉上的冷漠等神情,這些現(xiàn)象引起了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期,發(fā)展幼兒的情感,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行為,對于提高其社會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情感素質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核心因素,情感教育的重心就是愛。幼兒早期的情感教育并不缺少內容,關鍵在于我們(一線教師和家長朋友們)是否有意識地 、積極主動地在孩子豐富的生活中去尋找和組織。教育孩子好比“種莊稼”,讓我們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再不斷地“精心” 呵護,它會逐漸“茁壯成長”,最終一定會收到豐碩的果實。
(三)在小學期間,學生們主要通過課堂獲得知識,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從而獲得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良好的行為習慣雖然是一種自覺化行為,但對于幼兒來說,其養(yǎng)成的過程也是件艱巨且長期的任務。
1、正面宣傳,樹立榜樣。我們不但要在平時的活動中正面宣傳,告知幼兒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習慣,使他們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同時也要注意提高幼兒教師隊伍的行為修養(yǎng),老師要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時時刻刻給孩子們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成為幼兒學生的表率。教師還要樹身邊榜樣,找現(xiàn)實閃光點。在集體生活中,群體之間也為幼兒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對象,影響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2、規(guī)范行為,嚴格督促。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很多不好的行為習慣經常出現(xiàn)反復,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個較為嚴格和規(guī)范的督促檢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幼兒進行檢查,也可以引導幼兒之間互相檢查,在不斷地反復督促中使幼兒取得認知上的變化和意志的堅持,逐漸養(yǎng)成自主性的良好行為習慣。
3、設置情境,模擬訓練。在幼兒園中,教育者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幼兒進入其中,對不和諧的行為產生疑問,進而積極提出問題主動修改,這樣更容易增強幼兒對良好習慣的記憶力。教師還要借此進一加以引導,使其認識層層深入,在問題的解決中獲取樂趣,在游戲中進行自我強化,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積極養(yǎng)成符合特定情境的行為習慣。
4、激勵機制,鞏固習慣。教師要巧妙地運用激勵機制,用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幼兒所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物質方面比如小紅花、可愛的笑臉貼畫等;精神方面就是教師對表現(xiàn)突出的小朋友伸出大拇指或者說一些贊美的話語,及時地對幼兒表揚鼓勵,讓幼兒感覺到老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可以使幼兒產生更加要好好表現(xiàn)的欲望,滿足了幼兒的積極心理需求,激發(fā)了自我養(yǎng)成習慣的意識,也就是產生了 “良性循環(huán)”的效應。
5、家長配合,共同矯正。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也離不開家庭的熏陶。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這樣才能使幼兒在不斷地矯正中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另外,教師要幫助學生做好入學前的心理準備和規(guī)矩培養(yǎng)。孩子告別幼兒園,即將跨入小學的校門,這是孩子來說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教師既要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長的喜悅,也要積極引導孩子樹立自信心,愉快地開始小學生活。
總之,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是基礎教育系統(tǒng)工程中的關鍵點。應把幼小銜接工作的重點放在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針對幼兒特點和身心實際需要,培養(yǎng)幼兒健康的思想情感、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幼兒做好升入小學的心理準備。為幼兒在小學期間能夠快樂地學習,幸福地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余麗婷,《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2016年10期
2.梁雪珍,《談新時期下如何做好農村學校班主任工作》2013年10期
3.劉麗君,《淺談新時期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定位》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