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士艷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校園欺凌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傳統(tǒng)的校園欺凌仍舊不斷出現(xiàn),網(wǎng)絡欺凌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要想治理校園欺凌,就必須找到校園欺凌問題的成因,從源頭進行整治。校園欺凌主要是由個體人際關系破裂、家庭教育責任的缺失、學校教育與管理不到位以及社會環(huán)境中的道德冷漠造成的。
關鍵詞:個體;家庭;學校;社會
近年來,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頻繁發(fā)生,幾乎每天都有媒體報道校園欺凌事件,從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18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fā)布《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7)》,其中一份針對北京中小學校園欺凌情況的調查顯示,46.2%的北京中小學生有被故意沖撞的經(jīng)歷,40.7%的中小學生有被叫難聽綽號的經(jīng)歷,18.6%的學生有被同學聯(lián)合起來孤立的經(jīng)歷。所謂的校園欺凌就是受害者在某段時間內(nèi)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有意地、反復地或持續(xù)地施以負面行為,導致受害者身體或者心理上某種程度的傷害。這種負面行為可能包括身體上的踢、打、推、撞和勒索、損壞財物等,語言上的辱罵、取笑、威脅、恫嚇等。眾所周知,校園欺凌事件會給學生的身心留下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需要分析校園欺凌問題的成因,從而防治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
1 個體因素及人際關系的破裂
從個人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未成年人發(fā)生校園欺凌的可能能性不斷增高。個人的不良嗜好(例如:吸煙喝酒等)雖然與校園欺凌沒有直接關系,但也是潛在誘因。應試教育下,不管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很注重成績,成績落后的學生往往會成為校園欺凌的對象。因為他們渴望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想要獲得存在感,所以選擇極端的方式去吸引同學老師的關注。還有就是個人性格上的因素。有研究表明,被欺凌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難以融入集體校園生活的學生。因為這部分人有自卑心理和性格障礙,所以較少與同學老師溝通,最終成為被欺凌者。欺凌行為其實是一個行為鏈條,而在這個鏈條中主要有欺凌者、被欺凌者以及旁觀者。欺凌事件的發(fā)生體現(xiàn)的就是欺凌者、被欺凌者以及旁觀者之間關系的破裂。同為學生,本來是單純的同學關系,但是因為某種因素的刺激,同學關系發(fā)生破裂,導致欺凌者欺負被欺凌者,而也因為這種破裂的同學關系,導致旁觀者看到欺凌事件選擇漠視,置之不理,更有甚者通過手機拍成視頻發(fā)在網(wǎng)絡上,給被欺凌者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因此個體人際關系的破裂是導致校園欺凌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給欺凌者造成不可磨滅的身心傷害。
2 家庭教育責任缺失
從家庭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倡導“以和為貴”,實際上是想要建立一種和諧的社會關系。在和文化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與“和文化”不相沖突的“忍”文化,隨后“忍”不僅是社會所尊崇的美德,更被認為是人的一種高尚的修養(yǎng)。在“和文化”和“忍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無意中就在欺凌事件中做了“幫兇”。也有很多的學生在應對校園欺凌事件時選擇了忍讓的方式。從家庭結構來看,家庭結構不完整的學生容易遭受欺凌和被欺凌。例如:在核心家庭中,由于是獨生子女,所以與同齡孩子相處的機會減少,導致不懂如何與人相處,人際關系差。那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可能就會采取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在單親家庭中,由于缺乏完整的愛,缺少父母的監(jiān)管,可能就會形成心理畸形、自卑等心理,然后遇到一些小事就會爆發(fā)壓抑在心中的憤懣,從而導致校園欺凌行為產(chǎn)生。家庭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會造成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沒有做好榜樣,采取過度放縱或溺愛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那將來孩子采取暴力解決問題的概率就大。從家庭教育觀念來看,不良的家庭教育觀念,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差。家庭教育責任的缺失會導致一些學生采取極端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引發(fā)校園欺凌事件。
3 學校教育與管理不到位
學校教育的缺失,學生缺乏法律意識。一些學生認為同學之間的欺凌行為只會被教育,不會承擔法律責任,因此就大膽在校園里行欺凌之事。在一些欺凌事件發(fā)生后,一些學校為了自己的利益、聲譽等選擇簡單處理欺凌事件,只用教育、談話等形式去跟學生和家長溝通,沒有實質性的處罰方式,無形中就助長了欺凌者的氣焰,造成更嚴重的校園欺凌問題。雖然現(xiàn)在提倡素質教育,但實質上還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視野下,學校老師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導致一些后進生為了搏存在感而選擇一些偏激、極端的行為來獲得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力,這樣也容易引發(fā)欺凌事件。學校的管理存在缺失的現(xiàn)象,一些學校只對學生的課堂活動和校園活動進行監(jiān)控,而對課余活動、自由活動時間的監(jiān)控、學校以外的區(qū)域以及學校的監(jiān)管等方面都有缺位的現(xiàn)象,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給校園暴力事件提供了契機。還有就是學校里的思想政治工作沒有做到位,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良好好的溝通交流機制,導致溝通不暢,老師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一些校園里面的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從而導致問題不斷積壓、矛盾也會逐漸深化,這是欺凌事件發(fā)生的又一原因。
4 社會環(huán)境中的道德冷漠
校園欺凌為什么屢禁不止?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是因為欺凌行為中包含人性的道德冷漠。欺凌行為,看似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個人行為,實則是會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社會行為。社會上,一些人看不見他人對道德的需要或者因為自身的利益無視他人的道德急需,這都是道德冷漠。在欺凌行為中,旁觀者的道德冷漠表現(xiàn)最明顯。旁觀者們要么是跟欺凌者為伍,為恐天下不亂;要么就是無視欺凌行為,默默見證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欺凌行為中,欺凌者的道德冷漠表現(xiàn)在無視被欺凌者的道德需要,制造被欺凌者的尷尬處境而且以此為樂趣。所以社會環(huán)境中的道德冷漠使被欺凌者受到雙重傷害甚至多重傷害。人是社會的人,沒有人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會受到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從整個國家的環(huán)境來看,我國的兩極分化嚴重,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東西方差距。這種國情導致權、錢等差意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明顯,這些會給青少年帶來自負情緒以及心理暗示。因此,一些家庭條件困難、父母分開、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相對來說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對象。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社會上的腐朽落后思想以及消極的情緒不斷給校園生活沖擊。腐朽落后思想會使學生正在形成的三觀扭曲,再加上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因此極易受到蠱惑。社會惡勢力進入校園也會使一些學生崇尚惡勢力,拉幫結派,甚至誤入歧途。還有新媒體的日益興盛也使校園欺凌事件增多。尤其是一些不良書刊、電影等充斥這網(wǎng)絡空間和文化市場,說明我國對文化市場的監(jiān)管和打擊力度明顯不夠。這很容易使意志不堅定、自控能力差的學生走向校園欺凌的路。
5 國家的法律不健全
我國法律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的責任年齡制度,對于沒有達到責任年齡的的未成年人犯罪,要么一罰了之,要么一放了之,很難讓犯罪者受到應有的懲罰。一些犯罪者深知自己是未成年人,因此大膽的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就是因為知道法律制裁不了自己。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國對犯罪除了有性質上的要求外,還有數(shù)量上的要求,即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量的標準才能視為犯罪,才能按照刑法給與其刑事處罰。即使給與處罰,也沒有后續(xù)的跟進措施,導致校園欺凌事件重復發(fā)生。因此法律的缺失,給一些校園欺凌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因為他們知道即使自己犯罪也不一定就會犯法,也不一定就會受到刑事處罰。
參考文獻
[1]顏湘穎,姚建龍.“寬容而不縱容”的校園欺凌治理機制研究——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法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
[2]胡春光.校園欺凌行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
[3]孫時進,施澤藝.校園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學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