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鑫
【摘要】本文根據(jù)著名語言學家、翻譯家、翻譯理論學家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以及形式對等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差異以及舉例說明其應用效果。
【關(guān)鍵詞】英漢翻譯 功能對等 形式對等
一、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奈達作為現(xiàn)代翻譯理論的鼻祖,主要倡導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翻譯,1969年,他與塔伯合作完成了著作《翻譯理論與實踐》,對動態(tài)對等,意義的分析、翻譯的步驟等話題進行了闡述,書中提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即翻譯是在接收語中尋找和源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的對等話語。這個定義包括三個基本術(shù)語:(1)對等,即指向源語言信息;(2)自然,即指向受體語言;(3)最切近,是在極度相似的基礎(chǔ)上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首先是意義上“最切近”,而在“自然”的基礎(chǔ)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首先是意義上的對等,其次才是風格上的對等即形式對等。所以功能對等理論是奈達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盡管功能對等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但同時也是一個逐漸遞變的概念,因為奈達認同內(nèi)容和形式等傳統(tǒng)概念之間的“沖突”而非總能輕而易舉的解決。奈達強調(diào)如果要確定對等效應,意義的對應必須優(yōu)先于文體的對應,這是處理這種沖突的總體原則。動態(tài)對等即功能對等包括四個方面:文體,句法,篇章和詞匯對等。
在實踐中,譯文讀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少于原文讀者理解的信息,譯者就需要拉長信息的表達形式,為使譯文讀者理解原文的信息與原文讀者理解的信息趨于對等。好的譯文應該讀起來不像是翻譯出來的,如果是逐字翻譯原文,達到形式上的絕對對等,那翻譯的意義何在?功能對等理論要求譯者仔細研究原語和譯語在句法結(jié)構(gòu)、語言習慣用于和語法結(jié)構(gòu)之間的異同。
二、功能對等與形式對等在翻譯實踐中的比較
奈達認為: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兩者對翻譯的接受語所達的目的性不一致。功能對等是要求接受者和訊息之間的關(guān)系應與原來的接受者和訊息見所訊在的關(guān)系保持相當程度的一致。而形式對等,則強調(diào)要注意訊息本身的形式及內(nèi)容,形式對等更關(guān)注接收語中的訊息與源語中的不同成分盡可能保持一致,在結(jié)構(gòu)上與原文更為一致,利用這種方法翻譯對準確性及正確性影響很大。中外語言學中語法結(jié)構(gòu)不總是存在形式對應的,如果采用形式對等理論翻譯,譯文讀者有時會很難理解原文想表達的實際語義,甚至造成誤解。
試比較:It is a position which if we endorse ,it will really mean endorsing the rule of the jungle , that is a world without law.譯文一:如果我們認可這種狀況,那就真正意味這贊同叢林法則,也就是無法無天的世界;譯文二:如果我們贊同這種狀況,那就真正意味著認可弱肉強食的原則,也就是一個沒有法制的世界。原文中“the rule of the jungle”如果采用形式對等的方式就是叢林法則,編者認為如果讓譯文讀者更深刻明白原文作者想表達的情感深度用弱肉強食更加貼切,原文中“a world without law”翻譯為一個沒有法制的世界更加貼切,譯文一中的無法無天的世界實在是夸大了作者的本意。
由此看來,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堅持使用同一種翻譯方法,在翻譯實踐中,我們要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及目標讀者靈活運用最適合的翻譯理論,使譯文讀者接收到的信息是與原文讀者收到的信息是最接近的。
三、對等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1.詞匯對等。一個詞的意義在于它在語言中的用法。
例:It's the Atlanta at home by 25 despite a double double from Andrew Bogut. 雖然安德魯博古特得到了兩次運球,但是仍然不能阻止老鷹以25分的優(yōu)勢拿下比賽。double double 在體育用語中可以譯為兩次運球;例句2:We have finished 18 times double double survey .今年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18次偶極偶極測線。本句中的double double則譯為勘探用語中的偶極偶極,關(guān)于偶極的詞匯,在物化探用語中我們可以找到dipole一詞,但是不經(jīng)常被采用。另外以Agree with舉例,He agree with me .他同意我的想法。The climate here can agree with me .我適應這里的天氣。同樣是一個短語,一詞多義會對譯者帶來很多困惑,有時不知道如何確定真實的語義。
奈達認為“一種語言所能表達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奈達認為,在人類的經(jīng)驗與表達方式中,都存在著 “共核”。例句:The United State 美國,美利堅合眾國 我們通過音譯或者意譯都是無法直接找到目標語所能對應的意義,這就是語言的神秘之處。
我們舉個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句字:
完善農(nóng)村土地“三權(quán)分置”辦法,建立貧困退出機制。
We improved measures for separating rural land ownership rights, contract rights, and and
management rights, and established a mechanism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people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原文中的“三權(quán)”如果直接翻譯為Three rights,那么譯文讀者很難理解源語的意圖,到底是哪三種辦法。譯文對源語進行了延展,使得譯文讀者更有效的理解原文。endprint
再如: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We need to be clear that housing is for people to live in. 源語中的居住屬性沒有用形式對等方法,而是在最接近原文想表達的意義的同時,對“居住屬性”進行了解釋。
這兩個譯文像奈達所認為的,遵循“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應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基本相同?!?/p>
例句三:推進海綿城市建設(shè),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and further progress will be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nge cities. All these efforts will make our cities more attractive and function better. “面子”和“里子”都是俚語,翻譯的結(jié)果很多,本句中譯者根據(jù)語境對兩個核心詞匯進行轉(zhuǎn)換,目的也是為了人譯文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
2.句法對等。提到句法對等,最先映入我腦海的便是英語和漢語之間關(guān)于性數(shù)的差異。我周圍很多人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語法錯誤,將他說成SHE 或HER,將她說成HE或者HIS。在英語中,我們很難區(qū)分對方說的BROTHER是哥哥還是弟弟,GRAND MOTHER是姥姥還是奶奶。同樣,我們需要了解源語言和目的語言之間存在的句法差異有哪些,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是否可以達到對等,例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來看譯文:Study harder and harder and you can make progress little by little. 句中加了連詞AND作為銜接使句子看上去結(jié)構(gòu)更完整。這是語言習慣造成的,也就是為什么英語一大段的文章我們短短兩行就解釋清楚了。
3.篇章對等。篇章對等也叫語篇對等,在進行篇章對等分析時我們要考慮上下文的語境,情景語境及文化語境,然后來體會源語要表達的實際意義。
上下文語境例句:I owe a debt for the good fortune that carried me into two seminal fields of science in one lifetime; and though I do not know to whom the debt is due, I conceived The Ascent of Man in gratitude to repay it. 我該感謝我的好運,在我的一生中在兩個重大的科學領(lǐng)域得到啟發(fā)。盡管我并不知道該向誰表示感謝,我編寫了《人類的進程》一書來表示我的感激之情。句中作者用owe a debt for the good fortune來表達自己的幸運,第二句用了though I do not know to whom the debt is due,如果不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那可能會翻譯成盡管我不知道欠了誰的債。Debt有借款,欠款債務的意思,同時還有義務,恩情的意思,分句結(jié)合上文可知應為恩情相關(guān)的意義,故翻譯為盡管我不知道應該向誰表示感謝。句尾to repay it,如果沒有結(jié)合語境分析,那么很容易翻譯成我編寫了《人類的進程》一書來償還債務。所以在有語境的前提下我們先要結(jié)合語境分析該如何選擇正確的釋義。
情景語境例句,邢夫人將房內(nèi)人遣出,悄向鳳姐兒道:“叫你來不為別事,有一件為難的事,老爺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議。老爺因看上了老太太的鴛鴦,要他在房里,叫我和老太太討去。我想這倒平常有的事,只是怕老太太不給,你可有法子?”鳳姐兒聽了,忙道:“依我說,竟別碰這個釘子去。老太太離了鴛鴦,飯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況且平日說起閑話來,老太太常說,老爺如今上了年紀,作什么左一個小老婆右一個小老婆放在屋里,沒的耽誤了人家?!保t樓夢 第46回)從本段可以看出邢夫人性格懦弱,為求自保去找鳳姐幫忙給賈赦娶鴛鴦,鳳姐則借老夫人之口巧妙的回絕了,譯者David Hawks將人物的心理活動觀察的細致入微、淋漓盡致,譯文自然生龍活虎貼近原文。
文化語境例句: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西游記 第一回)余國藩先生譯為From that moment ,the stone monkey ascended the throne king ship.He did away with the word“Stone”in his name and assumed the title .Handsome Monkey King.余先生采用直譯的方式將隱字翻出,隱字除了隱藏的意義還有避諱,禁止的含義。這里面將石字隱了還表明猴王即花果山的君主,高高在上,石猴之名豈是他人能乎的。
4.文體對等。由于不同語言本身的句法略有不同,加之作者本身的行文習慣也不相同,在翻譯時,我們要對源語和目標語言的特征都非常了解才能翻出更準確的譯文。
舉個例子: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一:
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A row of white egrets fly into the blue sky.
From my window the snow-crowned western hills are seen;
Beyond the door the east-bound ships at anchor lie.
譯文二:
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A row of white egrets flies into the blue sky
My window frames the snow-crowned western mountain scene
My door oft says to eastward-going ships “Goodbye!”
兩個譯文都用了ABAB的跳句押韻,這樣從形式上達到了對等,最后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翻譯,譯文一用了直譯,而據(jù)歷史記載,三國時費偉出使東吳,孔明曾在此為費偉送行。他對費偉說:“萬里之行始于足下?!焙笕税迅浇囊蛔鶚蚍Q為“萬里橋”。杜甫當然熟悉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與歷史事實熔鑄入詩,就得出了“門泊東吳萬里船”之句。這樣一看譯文二則意境更貼近原文。
參考文獻:
[1]匡媛媛.英漢學術(shù)翻譯策略研究:功能對等理論視角[D].南京大學,2016.
[2]余敏軍.論英漢翻譯中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0):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