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全愈
[摘 要] 美國天賦教育的“自我教育”的真諦是“不教是為了教”。強調探索過程的能力即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學以致用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具備了這些能力,既“會學”已知世界的知識,又具備自立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達到從“自學”到“自教”的否定之否定的飛躍——教是為了不教,不教也是為了教。
[關鍵詞] 自學(學會);教師主導;自教(會學);學生主體;不教是為了教
[中圖分類號] G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9-0036-03
某日,在煙雨朦朧的江南某中學,看到葉圣陶先生的名言: “教是為了不教。”
后來發(fā)現(xiàn),許多人把它看成素質教育的至理名言。比如,我指出:美國天賦教育的精髓是“自我教育”:家長和老師在培養(yǎng)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時,往往沒有過多的說教,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去體會、去分析,整理出能說服自己的想法,然后確定目標,制訂達到目標的計劃和步驟,并在實施中實現(xiàn)自我管理……這時,人們往往會說:“這正是‘教是為了不教……”
其實,恰好相反:美國天賦教育的“自我教育”的真諦是“不教是為了教”。
“教是為了不教”可分解成:“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即經過“教”,待孩子“學會”后,就達到“不教” 之目的。
“不教是為了教”也可分解成:“不教”是手段,“教”是目的。即通過“不教”的手段,讓孩子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會學”的能力,從而達到“教”之目的。
這里涉及“學會”和“會學”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學會”強調的是結果——學懂了已知世界的知識。
“會學”強調探索過程的能力即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學以致用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具備了這些能力,既“會學”已知世界的知識,又具備自立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
已知世界的知識是可以“教”的(通過老師的講解傳授給孩子),是可以通過“教”的手段從A傳給B,又從B傳給C。
然而,人的“能力”如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家長和老師是無法“教”給孩子(學生)的;人的“會學”能力只能培養(yǎng)。
如果“教是為了不教”強調的是“自學”;那么“不教是為了教”講的則是“自教”(我根據(jù)英語自創(chuàng)的概念)。
剛來美國時,常思鄉(xiāng)念親……。某日,到一教授家游泳,發(fā)現(xiàn)池邊有一部手風琴,喜出望外,竟“赤膊上陣”(有照片為證哦),情不自禁地拉起“藍藍的天上白云飄……”
美國教授注意到我的指法不正規(guī)。我慚愧地說,是野路子,是自學的:“I learned it by myself!”
他似乎聽不太明白。因為美國人不說“自學”,而是說“自教”。也就是說,“自學”的英文是“taught myself”。直譯是“教自己”。
漢語講“自學”,英文講“自教”。
思考過“自學”和“自教”的差異,不得要領。直到寫《天賦教育在美國》一書,反復思考美國的“自我教育”,才有所感悟:
“自學”的虛擬主語是“學生”,謂語是“學”,顯得較弱勢,似乎總有一個比自己更高、更強的無形“師道”籠罩在自己的頭上,所以強調的是“學”。
“自教”的虛擬主語是“教師”,謂語是“教”,表現(xiàn)了一種強勢,是以“師”的身份來“教”自己,強調的是“教”。
如果說“教是為了不教”表現(xiàn)了自學的最高境界;那么,“不教是為了教”就更體現(xiàn)了“自教”的最高境界。
美國的天賦教育總愛反思:我們到底是培養(yǎng)收集觀點的人,還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觀點的人?這里提出的就是“自學”還是“自教”的差異。把觀點收集起來,是為了“學”,至少初衷是為了“學”,被動式的目的性較強;但“創(chuàng)造觀點”是“自教”,較強勢,是手段性的再出發(fā),進取性、攻擊性強。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觀點。
在《素質教育在美國》著作中,我反復強調過另一個觀點:“創(chuàng)造性無法教,只能培養(yǎng)!”如果一定要說“創(chuàng)造性可以教”,那也只能是“自教”。
我們可以把“教是為了不教”和“不教是為了教”的一些差異列舉如下:
教是為了不教。強調“學會”;重視“自學”;注重知識的傳授;以解決問題為教學目的。教師為主導。
不教是為了教。強調“會學”;重視“自教”;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
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教學的手段。學生為主體。
如果我們能正確理解“教是為了不教”——即“教”的量要適當,方式要適中,以致可以達到“不教”——即“自學”的目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在“教是為了不教”的基礎上,達到“不教是為了教”的飛躍——達到從“自學”到“自教”的否定之否定的飛躍。
[責任編輯 鄒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