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榕
摘要:文章從泰語借用漢語的來源、類型和特點等方面,對泰語中的漢語借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應(yīng)詞匯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
關(guān)鍵詞:外來詞;泰語中的漢語借詞;對外漢語教學(xué)
一、引言
借詞是跨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民族之間在交流過程中,從對方的語言中吸收過來豐富自己的語言體系,這是語言詞匯發(fā)展的一個共同特點。隨著中泰貿(mào)易、文化的交流,雙方的語言互相影響、吸收是必然趨勢,泰語吸收漢語借詞也是可以預(yù)見的必然結(jié)果。
我們從泰語借用漢語的來源、類型和特點等方面,對泰語中的漢語借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應(yīng)詞匯進行比較分析。
二、借詞來源
由于歷史發(fā)展及語言變遷等原因,漢語可分為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泰語在借用漢語的過程中也可能分別將古代漢語和近現(xiàn)代漢語進行了融合,或變異為自己的語言。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1、借自古漢語
這一類的詞,由于與泰語接觸的歷史久遠,已經(jīng)慢慢融入到泰語中,成為了泰語的一部分,很少有人能夠分清楚哪些是漢語借詞、哪些是泰語本土詞。
2、借自現(xiàn)代漢語
隨著中泰貿(mào)易的頻繁交流,一些人直接用漢語詞匯來代替泰語,使得這一類詞能夠很清晰地將外來詞這一特征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如“茶[cha:35]”是“??[cha:33]、“袋[dai51]”是“??? [thai41]”,發(fā)音幾乎相同。
3、借自漢語方言
歷史上,與泰國人交流頻繁的大都是華南地區(qū)的商人。隨著中國華南地區(qū)的移民來泰國,使得漢語方言詞(潮州話、福建話等語言)在泰語中漢語外來詞當(dāng)中數(shù)量最多。大多數(shù)泰國華裔能夠聽懂一點兒粵語、閩南語,卻不會說普通話。
這些詞匯,有的與普通話相似,如:“清明[qing55ming35]”是“??????? [che?33me?453]”,“公司[k ?: ?55si55:]”是“????[k???33si215?]”;有的完全不同,如:“壓歲錢[ya55sui51qian35]”是“????????[tε?453i:a33]”;有的則需要聲韻母互換變通一下才能與普通話相對應(yīng),如:“新年發(fā)財[xin55 nian35 fa55 cai35]”是“???????????? [sin33 ni:453 hu:at41 chai453]”,其中,“年”與“???”的韻母變通一下,“發(fā)”與“???”變通一下聲母、聲調(diào)以及尾輔音的增刪,“財”與“???”只用稍微變一下音調(diào)。
這是泰國人學(xué)習(xí)漢語的一個難點,也是對外漢語教師遇到的難點。
三、借詞類型方式
1、音譯
在泰語里,音譯詞可算是最基礎(chǔ)和簡單的借用方法,這類詞在泰語的漢語借詞里數(shù)量最多。這是泰語借用外來詞與漢語借用外來詞的不同處之一。
漢語方言 泰語 泰語語音
清明 ??????? [che?33me?453] 豆腐 ??????? [tau41hu:41]
漢語普通話 泰語 泰語語音
茶 ?? [cha:33] 臺風(fēng) ??????? [tai41fun215]
泰語借用漢語的普通話主要以單音節(jié)為主,而且音調(diào)和發(fā)音變動比較小。
2、音譯+意譯
半音譯半意譯詞,即音譯部分是模仿發(fā)音、另外一部分是體現(xiàn)詞義的詞,以便保留借詞的語音和文化特色,增強理解的準(zhǔn)確性,這也符合了泰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這類詞如:
漢語 泰語 泰語音
三輪車 ???????? [r?t45sa: m215 l?:453] 菊花 ?????????? [d?: k21kek453hua: i33]
唐三藏?????????????[phra453tha?215sa:m215zang33]
泰語在借用漢語外來詞時,尤其是在半音半譯詞方面,結(jié)構(gòu)方式與漢語相反。漢語中,“三輪車”是一個偏正短語,“三輪”是定語,“車”是中心語,“三輪車”是表示“有三個輪子的車”,而泰語借過去以后,定語后置,變成了“車三輪/???????? /”,??表示“車”,??????是“三個輪子”之意 ;再如“菊花/??????????/”、“唐三藏/?????????????/”也是一樣,被泰語借過去之后,都變成了定語后置,這是與泰語本身的語言有關(guān)系的,泰語的定語在主語、中心語之后;而漢語一般都是“(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結(jié)構(gòu)式。
3、意譯
意譯就是用本民族的語言去翻譯外來語言的原意意思。在泰語里,一般先音譯,再意譯,并且意譯之后的借詞去掉了原來的方言音,帶上了泰語色彩。如:
菜頭(白蘿卜)????????? [hu:a215cha:i33thau453] 米粉 ???????? [sen41mi21]
“菜頭”原本是“??????[cha:i33thau453]”,后來根據(jù)蘿卜及其葉子的外形特點重取名為“?????????”?!懊追?????????/ ”中的“????”指線條一類的東西,“????”指面條,米粉的形狀如同面條,因此是“????????”。
四、泰語借用漢語借詞的特點 :
1、漢語借詞已經(jīng)成為泰語詞匯的一部分
泰語中的漢語借詞涵蓋廣泛,包括:商業(yè)詞匯、飲食類、宗教類、社會稱謂語、器具名詞稱謂、性質(zhì)狀態(tài)詞等。
2、漢語借詞用泰語發(fā)音形式來記錄
為了配合泰語語音系統(tǒng),借來詞的聲調(diào)和聲韻母都會逐漸“泰化”,如:“公司[k ?: ?55si55:]”是“????[k???33si215?]”。
3、漢語借詞與泰語原有的語言詞匯并行存在
一般情況下,一種語言吸收另外一種語言,主要是因為自己本土語言里沒有該語言的表達方式。但泰語在借用漢語之前,本身就有該詞的語言詞匯,漢語借詞沒有代替這些詞匯,只是和這些詞匯一起并用。
五、泰語中漢語借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原有相應(yīng)詞語的比較
漢語詞匯借入泰語后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變化:
1、意思改變(語義變遷)
“阿伯”、“阿嬸”,在泰國華人之間,中文意思沒變,仍然是指“比父母大的同輩親人”,屬中性詞;然而,泰國本土人卻用“阿伯”、“阿嬸”來指稱“中老年男/女性的華人”、“長得像老人的男孩/女孩”,在泰語本土語言中被認(rèn)為是俗氣的形象,詞義帶有調(diào)侃,屬于貶義詞。
2、詞序(結(jié)構(gòu))改變
主要表現(xiàn)在定語與中心語的詞序位置及關(guān)系上,上文已講過,不再贅述。
3、語音變化
這一類詞的發(fā)音在原來漢語詞匯的基礎(chǔ)上變動了,不過仍然能夠看出與原發(fā)音相似的地方,這在泰語中漢語借詞里占很大一部分。如:“國???[k?k 453]”、“功夫????? [ka ?33fu:33]”、“豆腐??????? [tau41hu:41]”、等。
4、詞性改變
比如“????”(“書本”)在漢語里是名詞,但泰國人用來做形容詞,形容書很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