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柱 彭家清
·病例報告·
膜性腎病合并卡波西肉瘤一例
邢天柱 彭家清
患者:男,40歲,因“發(fā)現(xiàn)蛋白尿1年,手足紅斑兩個月,四肢水腫1個月”入院。在當?shù)蒯t(yī)院腎穿刺活檢提示為“膜性腎病”(圖1),給予“潑尼松65 mg/d”等治療好轉出院。近一年來反復發(fā)作,一直口服激素及環(huán)磷酰胺沖擊治療。兩個月前行環(huán)磷酰胺沖擊治療(總量6 g)后,四肢出現(xiàn)暗紅色斑塊,觸之有壓痛。1個月前四肢再次出現(xiàn)水腫,四肢斑塊較前明顯增加。
圖1 腎穿刺活檢報告
入院查體:腹股溝捫及腫大淋巴結。四肢可見散在黑色斑塊,部分有破潰出血(圖2~3)。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
圖2~3 發(fā)病時四肢斑塊
實驗室檢查:血清蛋白26.0 g/L,血肌酐115.7 μmol/L,三酰甘油1.88 mmol/L;血紅蛋白87 g/L,白細胞計數(shù)2.87×109/L;小便常規(guī):尿蛋白定性3.0(+++),紅細胞19/ul,上皮細胞11/ul,管型4/ul。免疫結果:抗可溶性抗原、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均(-),補體C3 0.898 g/L,補體C4 0.215 g/L,CD3細胞亞群69.7%,CD4細胞亞群38.8%,CD8細胞亞群27.7%,CD4/CD8比值1.40。皮膚斑塊送活檢考慮為卡波西肉瘤(kaposi sarcoma,KS)。免疫組化:瘤細胞HHV8(+)、CD34(+)、CD31(+)、ERG(+)。(圖4)
圖4 皮膚活檢報告
KS是一種具有局部侵襲性的內(nèi)皮細胞腫瘤,表現(xiàn)為皮膚多發(fā)斑點狀、斑塊狀或結節(jié)狀病損,也可累及黏膜、淋巴結和內(nèi)臟器官。它可分為經(jīng)典惰性型、非洲地方性、醫(yī)源性、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相關性。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本病例中,膜性腎病的免疫抑制劑治療是導致發(fā)生KS的危險因素,大量免疫抑制劑導致免疫監(jiān)督功能缺陷,使未分化的內(nèi)皮細胞異常增殖及瘤病毒擴增[1]。研究表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和移植術后發(fā)生的KS均與免疫抑制程度有關,減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劑藥后癥狀緩解就是直接證據(jù)[2]。從本病例發(fā)病部位看,膜性腎病過度免疫抑制后KS主要出現(xiàn)在皮膚和淋巴結。膜性腎病患者一旦出現(xiàn)上述部位的出血性腫塊,應高度懷疑KS,一旦確診盡早治療。有文獻報道減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劑可使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放射治療和抗腫瘤藥物對該病也有一定的療效。本例患者確診后,立即停用環(huán)磷酰胺,激素逐漸減量至15 mg/d,以及給予干擾素皮下注射(300萬U,每周3~5次)治療。隨訪6個月,本患者四肢浮腫較前好轉,未見新生皮膚腫瘤,部分陳舊性斑塊結痂脫落,但遠期療效應有待進一步觀察。
[1] 韓澍, 王亞偉, 朱有華, 等. 腎移植術后并發(fā)卡波西肉瘤一例報告[J].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7, 7(28): 708.
[2] 紀玉蓮, 彭炎強, 魏小梅, 等. 腎移植術后卡波西肉瘤的臨床特征和防治[J]. 新醫(yī)學, 2003, 12(34): 750-751.
10.3969/j.issn.1671-2390.2017.08.015
434020 湖北省荊州市中心醫(yī)院腎內(nèi)科
彭家清,E-mail:pjq5008@163.com
2016-07-06
201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