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銀冰
摘要: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強,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不斷深入。然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效果,文化沖突和誤解往往容易導致交際失誤。本文以中國留學生在韓國和美國的留學經(jīng)歷為切入點,將中、韓、美三國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提出針對文化差異所引發(fā)的問題的解決辦法,以便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東西方;文化差異
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要成功地進行交流,首先需要正視的問題就是文化差異。本文以中國留學生分別在韓國、美國的留學經(jīng)歷為視角,對比分析中國留學生與韓國、美國教師和學生相處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一、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
(一)與韓國老師相處
韓國的等級觀念和層級文化根深蒂固,所以韓國人不同輩分、年齡層之間保持著較高的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如果初到韓國求學的中國留學生沒有意識到這種文化差異,交際過程中很容易會冒犯到韓國老師。以向老師問好為例,在中國的教育環(huán)境中,當學生向老師打招呼時,他們只需要向老師問好,或者向老師揮手或微笑。但在韓國,如果見到老師時僅僅用韓語說“您好”并揮手,老師給予的反饋可能只是保持沉默,然后微微點頭表示認識學生,但并不會有語言交流,因為在韓國的文化背景下,這樣的行禮方式被認為對老師不夠尊敬。正確的行禮方式應是:如果在路上遇到老師,必須停下、站立并鞠躬;如果戴著帽子,須先把帽子摘下再鞠躬行禮;如果學生是坐著遇到老師,則須迅速站起并行禮問好。學生向老師問好時,應尊稱老師為“教授”或“老師”,而不是“先生”或“女士”。肢體動作方面,學生向老師揮手或伸出手握手是不被允許的,而是應該向老師行鞠躬禮。這些最日常的師生禮儀,都反映了植根于韓國社交文化中嚴格的敬拜文化。
(二)與韓國同學相處
較高的權力距離也同樣影響著處于同一年齡段的韓國同學之間,不同年級的同學也處在不同的層級上。例如,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被學長們視為資歷較淺的“后輩”,他應該稱呼高年級學生“哥哥”、“姐姐”或“前輩”,而不能直呼其名。這種前后輩關系的劃分可以不受年齡的影響,如果一個大一新生20歲,但是另一個大二學生只有19歲,大一新生也應把大二學生視為前輩。當他們互相問候時,后輩應該像問候老師一樣問候前輩,并向其行相應的禮節(jié),語言上使用相應的敬語且稱呼其相應的尊稱。
在中國,同學之間并沒有劃分嚴格的層級、長幼與尊卑,大多可直呼其名,體現(xiàn)出較為平等的交流氛圍。因此,當赴韓中國留學生初次遇到向自己鞠躬并稱自己為“前輩”的韓國同學,或是需要向?qū)W長鞠躬問好時,極有可能會因文化差異而感到不習慣,甚至產(chǎn)生交流上的誤解。
(三)與美國老師相處
西方文化崇尚以個人價值觀為中心,推崇自由、平等、民主,強調(diào)個人主義、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在西方社會各階層的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都保持著相對較低的權力距離。當代中國文化雖沒有像韓國文化那樣盛行極度森嚴的等級制度,但受儒家文化影響,我國的文化仍是相對內(nèi)斂,倡導傳統(tǒng)師生之道。以課堂氛圍為例,中國課堂上學生必須服從老師、以教師為中心,而美國課堂中往往是以學生為中心,課堂師生相處氛圍更為隨性。學生被鼓勵去做頭腦風暴,在課堂話題討論時給出不同的觀點。例如,筆者曾聽到一個美國老師在課堂上這樣說:“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能做到的比你想象的要多。所以,請毫不猶豫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別人聽到你的聲音。”在日常與美國老師的相處中,學生不需要向老師鞠躬,甚至也不需要稱呼老師“教授”,而是只需用微笑和揮手向老師致意,并直呼老師的名字即可。美國師生關系更加平等,可以如朋友般暢所欲言,甚至可以開小玩笑,這些都是在韓國的師生關系中無法想象的。
(四)與美國同學相處
相比與韓國同學的相處,與美國同學的相處顯得簡單許多。美國同學之間沒有“前輩”“后輩”的概念,低年級學生不需要向高年級學生鞠躬,打招呼只需要熱情地說一聲“Hi”,交流環(huán)境更為平等、隨意。同時,西方的文化倡導尊重各個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因此美國學生對文化差異有較高的容忍度,所以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國留學生會感覺較為輕松,能夠更快地適應。
雖然西方文化對文化差異具有較高的包容性,但中國留學生仍經(jīng)常遇到一個問題,稱之為刻板印象(Stereotype)。通俗來講,刻板印象是對某一特定群體的成員產(chǎn)生的成見,這種成見往往是陳舊的思想或觀念造成的。中國留學生來自亞洲,除相貌外,在言行舉止上也具有鮮明的東方特征,比如傾向于集體主義,不愛說話,不愛交際。因此,美國同學往往把中國留學生定義為“亞洲風格”,殊不知中國留學生已經(jīng)處在了西方多元文化背景下,已經(jīng)意識到文化差異,并進行了自我改變。
二、應對措施
跨文化交際中人際關系的管理至為重要,尤其對于留學生群體來說,他們經(jīng)常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與老師。學校是學習人際關系的重要場所,學習如何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給學生的學業(yè)與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同時,克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交際障礙,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保持良好的關系,也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指導和靈感,更有利于留學生學業(yè)的進步和未來的發(fā)展。面對交流中所存在的文化差異,我們需要做到的是:理解、尊重和包容。
第一點是理解。理解是跨文化交際的途徑和目標。如果我們能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文化背景,并改變自身行為習慣來適應他們的習俗,我們就成功地做到了“入鄉(xiāng)隨俗”。例如,當與一些亞洲人(如韓國和日本人)溝通時,我們應該意識到,上下級、前后輩之間的尊敬與被尊敬、相對不平等是一種禮儀,所以我們應該了解這種層級文化,努力做到尊重和服從老師或前輩。在重視集體主義的東方文化中,我們應該以集體主義的方式行事。在強調(diào)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中,我們應該轉(zhuǎn)變?yōu)橐詡€人主義的方式行事。這樣,我們才能與當?shù)匚幕椭C相處。
第二點是尊重。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當另一種文化和我們的文化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使我們感受到了文化沖擊、無法理解和接受他們的文化時,我們所能做的至少是尊重他們的文化。我們應該禮貌地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而不是一味地苛責或排斥對方的文化,以免傷害或冒犯對方的風俗習慣。而尊重是相互的,在尊重他人文化的同時,我們往往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第三點是包容??缥幕浑H需要良好的技能和積極的態(tài)度。在不同的國家,師生關系中教師的權威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例如,在韓國,教師有極高的權威,這會使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感到不適應,甚至感到不公平。在這種情況下,表達憤怒是不明智的,因為這是他們本國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當有人挑戰(zhàn)我們的文化時,與他們爭吵也是不明智的,因為爭論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引發(fā)更嚴重沖突。因此,當面對文化差異時,我們需要保持冷靜,多了解和學習當?shù)匚幕?,用包容的態(tài)度來化解誤會。
三、結(jié)語
人們通過交流來學習文化。同時,人們也通過學習文化來交流。我們的言行舉止深深受到我們本國的文化的影響。首先,我們應該樹立自己的文化認同感,然后找到我們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間的平衡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我們必須注意不同程度的權力距離、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提高跨文化適應能力可以幫助解決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難題,因此,理解、尊重和包容可以作為人們適應跨文化交際的指南。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人們可以更好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消除溝通的焦慮、誤解和尷尬。
參考文獻:
[1]孫娜崴.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28:243.
[2]沈秀麗.跨文化交際中體態(tài)語禮儀功能之文化差異[J].攀登,2007,26(5):108-110.
[3]陳星伊.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4):169-171.
[4]邵彤.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xiàn)[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92-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