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毅鳴
盒馬 App 結賬 + 30 分鐘配送到家。
用“千呼萬喚始出來”來形容盒馬鮮生落地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成立至今,盒馬鮮生用兩年時間開了13家線下超市,期間獲得了阿里巴巴的A輪投資,近日又宣布其首家門店——上海金橋店實現單店盈利。
盒馬出自阿里系,但在這兩年時間里一直保持著極低調的姿態(tài)。
即便有無數媒體記者、競爭對手前赴后繼地暗訪探店,有無數分析文章在猜測盒馬和阿里的關系,創(chuàng)始人侯毅卻都避而不談,而他本人京東首席物流規(guī)劃師的身份更是為此平添了一種神秘感。
創(chuàng)業(yè)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梳理出了盒馬成立至今的大事記:
2015年3月,盒馬鮮生成立;
2016年1月15日,首家門店(上海金橋店)開業(yè);
2016年3月,獲得阿里巴巴數千萬美元A輪投資;
2017年6月9日,北京的第一家門店(十里堡店)開業(yè);
2017年7月15日,馬云參觀上海金橋店,盒馬正式承認自己系“阿里動物園”的成員之一;
2017年7月17日,北京大成店、上海平高店、上海新江灣店三店同開,同時宣布首店即上海金橋店實現單店盈利。
如果說“無人超市”還是一個噱頭大于落地的前沿概念,那么盒馬就是阿里實驗兩年后初步跑通的落地項目——它正在兌現2016年云棲大會上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
“盒馬App結賬+30分鐘配送到家”,盒馬用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極端做法動搖了許多大型超市、菜市場,當然還有生鮮電商的根基。
更可怕的是,它是橫跨線上和線下的龐然大物,而非O2O那樣一閃而過的資本泡沫。
偏執(zhí)一:不用盒馬App就不能結賬
在盒馬的大賣場里有一個讓初來乍到者很難理解的規(guī)定——結賬時必須使用盒馬App。
幾乎所有聽說的人都很詫異:莫非不下載App我就不能結賬了?
盒馬公關總監(jiān)顏旺平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如果有一些老年人實在不會用手機,也可以選擇把現金交給收銀員,讓他們代替自己用App買單。不過這種情況少之又少。
盒馬App結賬的理念在推廣時并沒有受到太大的阻力。而這種強硬的做法背后,是盒馬對于用戶數據的執(zhí)念。
創(chuàng)始人侯毅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核心數據是位置信息和個人信息:商家有條件知道每個用戶的賬號和位置;反之,用戶也能知道店在哪個位置。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目前從App下單和到店內購買的盒馬用戶比例是7∶3,也就是說,10筆訂單里有7筆都是用戶通過App在店外直接購買的。
這種時候,盒馬的店鋪其實發(fā)揮了兩個功能。第一,它是一個線下流量入口:線上流量越來越貴,一家開在你家門口的實體超市看似模式很重,其實核算下來是更廉價的吸引用戶的方式。第二,它是一個前置的倉庫:App下單和店內直接采購兩種方式并行,意味著線上、線下共享了貨架上的商品,那實體店實際上就兼具了傳統電商的倉庫作用。
App結賬的核心理念不是簡單的互相導流,而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而融合會帶來銷售效率的提升。
侯毅提到了幾個直觀的數字:因為有來自線上和線下兩部分的訂單,盒馬的坪效是每年5萬元/平米,這個數字基本是線下零售超市的3?5倍,后者差不多是每年1.5萬元/平米。
孤注一擲強推盒馬App,是盒馬“三軍用命”的最高指令,這件事直接關系到戰(zhàn)略層面的成敗。
偏執(zhí)二:下單后30分鐘配送到家
侯毅說,盒馬的整個商品結構體系是完全圍繞晚餐場景構建的?;谶@個前提,盒馬需要做到兩點:
第一,食物的品類要全,并且分量剛好控制在一頓飯所需的量以內。盒馬總經理張國宏有19年的傳統超市工作經驗,他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每年市發(fā)委都會抱怨超市中生鮮的占比太低,而癥結就在于場景定位模糊。
盒馬以生鮮為核心,通過晚餐場景的解決方案加上配送體系,終于將生鮮在整個超市里的占比提升到了50%以上。
第二,既然是晚飯場景,那么盒馬必須要實現一個業(yè)內沒有人做到過的瘋狂設想——在用戶從App下單后30分鐘內送到用戶家中,否則用戶就不用做晚飯而可以直接準備夜宵了。
至于官方宣稱的30分鐘的配送速度,對物流稍有了解的讀者一定覺得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記者親自體驗了一下,高峰時段盒馬的實際配送時間在30分鐘至60分鐘,即便如此也比市面上普遍的2小時極速達要快得多。盒馬的整個配送流程是這樣的:App接受訂單—通過超市頂部的傳輸帶將相應商品送到后倉—在后倉包裝完畢并用升降系統送至物流中心—騎手配送。
相比直觀的店內傳送帶,盒馬的后倉十分神秘,據說馬云參觀時在后倉整整待了10分鐘。
侯毅表示,盒馬已經實現了全鏈路的數字化,包括供應鏈、銷售、物流履約鏈路,以及核心的用戶消費數據。
這套系統的出錯率很低,是保障人效和坪效的關鍵。正因如此,盒馬部分成熟店鋪的線上線下銷售比才會達到7∶3。
極速配送一直是互聯網企業(yè)夢寐以求的核心競爭力,比如在家點點就在社區(qū)附近建立了倉儲中心,力圖在1小時之內完成配送。不過,這種模式最大的不足仍然沒有解決倉儲成本過高的問題,更接近傳統的O2O理念。
新零售與O2O的一大區(qū)別就在于將線下作為重要的導流手段。盒馬更進一步,利用阿里的用戶體系以及配送手段,將線下超市改造成了兼顧倉儲和門店的雙重空間。
馬云線下零售的野心和新對手
目前,每一家盒馬門店的配送范圍是半徑3公里內的社區(qū)。這不僅僅是它保證30分鐘送達的前提,還是一個明確的戰(zhàn)略信號:在前期,社區(qū)是盒馬的突破點。
創(chuàng)業(yè)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認為:以高難度的生鮮品類為切入點并且專注于社區(qū),這是考慮到了一、二線城市中產人群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同時,交易環(huán)節(jié)極為低效的社區(qū)菜市場也是消費升級趨勢下即將被顛覆的場景。
雖然利用了帝王蟹、澳洲大龍蝦這樣的奢華海鮮作噱頭吸引眼球,但盒馬更大的野心在于單價更低但更高頻的普通食材。
侯毅對創(chuàng)業(yè)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說,利用源頭直采的策略,他們免除了海鮮中大部分損耗帶來的成本負擔,而在傳統生鮮渠道中,損耗成本最高可占據實際售價的50%?!耙荒甓鄟?,波士頓龍蝦(99元一只)賣了1100只,海白蝦(40元一斤)賣了2000斤。用戶之前從不敢想這幾類海鮮可以做到這種價格?!?/p>
通過海鮮吸引住中高端用戶嘗鮮后,大量自營的成品和半成品食物是盒馬黏住用戶的高頻商品。
侯毅表示,除了工作日的晚餐之外,未來盒馬會繼續(xù)擴張到兩個場景:
第一個是辦公樓場景,這是大多數人生活的另一半內容。盒馬會通過推出針對性的便利店或輕餐,或者是現有的盒馬外賣重構需求。
第二個是周末的超級賣場場景。用戶總要出門走一走,或許會帶著孩子,盒馬希望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重構傳統超市的購物路徑。
這就是為什么說盒馬會成為讓零售業(yè)驚愕的龐然大物,因為它是線上和線下的“雙棲生物”。
除了傳統商超,盒馬在新零售這條路上還會碰到大量新對手的阻擊,比如京東入股的永輝超市推出的新型商超“超級物種”。
顯然,不管是盒馬還是它的對手都看出了基于線下社區(qū)場景的消費升級即將爆發(fā),無論它們是否冠有“新零售”之名。
而盒馬的微弱優(yōu)勢在于,兩年時間,它已經開了13家店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