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郎春艷+呂丹
摘 要: 新媒體時代對高等學校教學發(fā)起了挑戰(zhàn),也為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機遇。作為通識性課程的大學語文應采取積極態(tài)度應對教學方面的新改變,清楚定位教學對象,強化教學意識,努力探索出一條現代化、民族化發(fā)展之路,真正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培育人文精神、提高母語能力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 新媒體 大學語文 影響現狀 教學改革
嚴家炎先生在談到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變革時,曾論述了近代傳媒的影響與推動作用,“它一方面影響著作者,促使文學作者由古代的士大夫轉變成近代的依靠稿費和版稅為為生、具有獨立地位的知識分子,催生出一批真正具有獨立思想的作家……另一方面,近代傳媒又培養(yǎng)和造就著成千上萬新的文學讀者”①。彼時,近代傳媒尚處于機器印刷和紙質媒介階段,但歷時一個世紀的發(fā)展今天早已步入了新媒體強勢崛起的時代。所謂新媒體,是指借助數字技術并依托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它不僅極大豐富了傳播內容,而且迅速實現了受眾群體的網絡化組織,被打上了諸如“便捷”“個性化”“互動”“共享”等標簽。當新媒體與文學相結合,不難發(fā)現嚴先生的觀點至今仍具有可參考價值——從文學作者層面來說,新媒體弱化了人們對作家的“神圣”想象與敬畏之情,隨之而來的全民寫作也逐漸演變成了一場平民的精神狂歡,更重要的是文學從形式(主要指語言)到內容都發(fā)生了大的變化;再看文學讀者,新媒體正在改變人們的傳統(tǒng)閱讀習慣,視聽媒介數量的爆炸式膨脹使得文字慢慢被音像取代,文字留給讀者思考的彈性空間被媒介的議程設置機制不斷壓縮和填塞,私密的個人化閱讀體驗漸變?yōu)殚_放的群體式交互與共享。由此可見,新媒體對文學活動的全面介入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高校教育中以文學作品為核心內容、以陶冶學生審美情操為目的的大學語文課程不可避免受其影響,如何看待這種影響,如何借助這種影響創(chuàng)新大學語文教學模式與方法就應成為大學語文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新媒體對大學語文教學影響現狀分析
在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述為主導的大學語文課堂上,新媒體的影響力更多體現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方面,大量圖片、視頻、音頻資源開始成為教學必備的元素,既有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信息來源,又在一定程度上以感性直觀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但是新媒體對傳統(tǒng)課堂的沖擊更是顯而易見的,上課玩手機在大學課堂上屢禁不止日新月異的新媒介,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低頭族”“手機依賴癥”“手機焦慮癥”“網絡成癮”也在大學生群體中蔓延開來,而部分教師對此談之色變、畏之如虎,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事實上,教師反對的并不是新媒體本身,而是難以接受專業(yè)化教學在與其角力過程中全面潰敗的結果,這確實令人沮喪。一些教師抱怨學生語文基礎不牢靠、不讀書、不思考、沒有耐性、自由散漫、喜新厭舊,新媒體時刻保有的“新鮮度”又在加劇這樣的不良現象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就導致在一些大學教師以設置無線信號屏蔽儀、收繳手機或扣除平時成績的方法硬性“凈化”課堂,但很快就發(fā)現這種“斗智斗勇”無形中將學生推到了教師的對立面,課堂氛圍并沒有明顯改善,教學預期目的仍然難以達成。那么,崇尚“經典”的大學語文課堂應何去何從?
2016年11月3日《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上轉載了一篇題為《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有跟上》的文章,或許可以為我們突破以上困境提供一些思索。作者認為,1993年以后的孩子天生帶有孤獨感,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容易焦慮,知識面寬廣,善良,對話權要求和對個性化生活要求很高,但現實感非常弱,活在“第三只籠子”里②③。概而言之,文章從性情、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生活理念四個層面闡述了現在的孩子早已有別于過去,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尚未清醒意識到這一點。教師與學生對抗局面的形成,恰恰源于我們仍然沿用老眼光看待現在的學生,卻忽視了他們的時代性變化,導致彼此認識的錯位,在這個過程中新媒體成了有力推手。新媒體讓學生習慣于娛樂化的思考、快餐化的閱讀、虛擬化的交流、個性化的自我展現和網絡化的人際關系。這樣的改變帶來的效應是正反兩方面的——多樣化的信息處理方式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取的信息量呈幾何式增長,面對眾多選擇,學生可以更多地從自我需求出發(fā),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強化,同時也極大拓寬了視野,這是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是過多的人機對話、真假難辨的海量資訊和無底線的消費心理刺激,讓某些學生在互聯網中心化發(fā)展中越來越孤僻、浮躁、怠惰。因此,新媒體雙刃劍的特性顯露無遺,我們與其消極抵制或者讓它放任自流,不如積極適應、加強參與,以其為助力打破傳統(tǒng)課程“老舊”的苑囿,做出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新嘗試。
二、新媒體推動大學語文教學意識轉變
鑒于教學對象的變化,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意識應當及時轉變。正確面對學生身心成長的新特點,我們不能一味埋怨、打壓,以矯正的心態(tài)對待。古語有云堵不如疏,順應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精準地加以干預和引導,完成大學語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培育新時代國民精神的歷史重任。
首先,大學語文教師應具備角色轉換意識。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單向性的知識傳輸塑造了教師“一言堂”的絕對權威,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互動式、開放式、共享式需求的增長使這種局面逐漸被打破,教師應及時調整由此而來的心理落差,讓出主導權的同時掌握主動性。這并不意味著大學語文課堂要隨學生任意而為,而是要求教師盡力做好“頂層設計”然后“簡政放權”,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要扮演好三種角色:策劃人、主持人、評論員。作為策劃人,教學主題及目標的確定、重難點的選擇和組織方式的設計仍需教師把控,但具體操作可由學生執(zhí)行與完成,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高課堂的靈活性和體驗度,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如把對韓少功作品《個狗主義》中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理解以辯論會的形式組織討論、把對《荊軻刺秦王》中“俠之大義”的領悟以情景再現的形式進行表演,讓學生在此過程中主動思考、分享心得,進而獲得靈感的火花與知識的沉淀。主持人和評論員是指課堂節(jié)奏的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主題的延伸和收束及意外事件的處理都需要教師統(tǒng)籌,學生最終的表現和學習成果應由教師做出總結、補充和適當的評價,在相對寬松、彼此平等的氛圍中建立雙向交流的共贏師生關系。endprint
其次,大學語文教師應具備信息意識。文學經典的恒久審美與文化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所依托的語言表達、文體形式、文學技巧等卻是一定社會歷史語境的產物,甚至某些作品由于強烈的時代風格已與學生拉開了距離,加之新媒體對文學活動的整體滲透,文學經典的現實影響在大學生群體中越來越小。那么,實現經典與當下“活”的生活的對接,就成為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一方面,我們應及時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學術認識與研究話語,這些恰恰是以時代意志為出發(fā)點的,處于“現在時”階段。另一方面,我們要與時俱進掌握新媒體的知識與技能,成為熱點信息(如微博熱搜、騰訊新聞、微信段子、暢銷圖書、IP開發(fā)等)的知情者、篩選者乃至播布者,通過這些信息的引入、嫁接完成對文學經典的當代解讀。在這個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切入口、從教師與學生同步到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思考、判斷、分析、總結等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同時,移情心理更容易讓學生與經典產生呼應和共鳴。
最后,大學語文教師應具備文化意識。要積極推動學生從知識性學習向文化性學習轉變,搭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實現文化的融通。此外,這種文化意識更重要的是指民族文化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強調:“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贝髮W語文教師應以弘揚家國情懷、理想信念、民族氣節(jié)、人文關懷、生命意識等價值觀為己任,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樹立文化自信,成為學生走向中華智慧寶庫的引領者,努力守護中華文化的忠實踐行者。
三、結語
大學語文課程從創(chuàng)立之初一直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也是社會風云、時代精神之匯聚,更是德育、美育的有力陣地。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不應成為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攔路虎”,應為其向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轉變提供助力,激活文學經典的內在生命活力,并推動大學語文課程在文化擔當與貢獻智慧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注釋:
①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
②按照作者的解釋,是指現在的孩子在面對好壞參半的選擇時,常會陷入選擇困難的糾結境地。
③陳默.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有跟上[J/OL].《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2016-11-3.
參考文獻:
[1]沈冬娜.論新媒體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6(04).
[2]葉朱楓.大學語文互動教學的實施策略——以寧波教育學院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01).
[3]秦志爽.大學語文教師應對翻轉課堂策略的研究[J].現代交際,2016(02).
基金項目:2016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青年專項項目《學科融合背景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6Q1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