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朋偉
摘要:如今師生關系淡化,甚至趨向惡化,現(xiàn)狀不容樂觀。新課標所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難以落實到實處,教師應轉(zhuǎn)變思想,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從而改變師生關系。
關鍵詞:師生關系 惡化 思想觀念轉(zhuǎn)變 和諧 愛 幸福
如今的學生難教,師生間也沒有什么情分可言,這恐怕是當今許多老師的看法。尤其是目前發(fā)生在師生間的惡性案例與日俱增,導致師生關系也愈演愈烈,也讓更多的老師望而生畏,聞而卻步,不再對學生投入激情。師生間既沒有了當年的“師道尊嚴”的距離感,也失去了人們常說的朋友般的“師生情”。今天的師生關系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入到一種“怪圈”現(xiàn)象。在當今不少學生心中,老師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成了“敵人”“仇人”,作為老師的一員,我也經(jīng)歷著師生關系惡化的考驗,也為如何處理好和學生的關系大傷腦筋。
一次街頭偶遇讓我徹悟。那次邂逅昔日教過的學生,因為多年未見,加上教過的學生也的確很多,一時自己居然沒能認出面前的學生,自然也叫不上他的名字。但礙于面子自己沒敢戳破這層紙,只是寒暄著,打著哈哈。談了好一會兒,才憑著殘存的記憶,想起面前的學生是自己當年班上最差的學生,腦子笨也懶些,學習自然是提不起的。當年自己也沒少批評他,雖說事過情遷,可想起當年自己對他的態(tài)度,還是汗顏許多,感覺很不好意思。因為面對的學生明顯已不是當年的“弱勢群體”,如今靠自己的實力還生活的很不錯,可以說是小有成就的。他沒有忘記昔日的班主任,卻能在茫茫人海中認出你,向你問聲好。我感到自己當年的淺薄,事后心久久難以平靜。是的,不是學生遠離我們,是我們給他們劃定了界限,疏遠了他們。學生不是一張沒有思想的白紙,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復印機和傳聲器。他是人,是發(fā)展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內(nèi)在感受,有著不同于成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要想改變師生關系,教師應該具有如下教育觀念的改變:
1、相信“人人皆可成堯舜”。這—直被教師稱為理想教育,可望而不可即。自己也懷疑過,迷惑過,好學生人見人愛很自然,可讓人去關注班上的“榆木疙瘩”甚或那些“搗蛋鬼”填的是讓人愛不起來,訓斥譏諷在所難免,那里去談和諧相處呢?其實試想李白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無道理,這個世界需要各行各業(yè)的人才,學校教育不能以知識學習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
2、“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皭酆⒆拥娜瞬拍芙逃煤⒆?。”“教師的職責不是按照自己思想去改造學生,而是去喚醒他們沉睡的良知和潛在的能力?!泵總€教師都應該相信學生的確潛藏著巨大的發(fā)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在教育實踐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個學生都有獲得學習成功的潛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學生學業(yè)成就的良好效果。匹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最好的明證。因此,我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在教師不斷的期待和鼓勵中獲得點點滴滴的成功與進步的。
3、“教學相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學記》)這一思想早已有之,如先秦時期的孔子就強調(diào)學生應“當仁不讓于師”,提倡“學無常師”,要求教師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唐代的韓愈在《師說》中也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現(xiàn)在教學思想所提倡的共進性原則是古代教學相長原則的進一步發(fā)展,是在當代學生獲取知識信息途徑越來越多元化,學生的民主意識越來越強,社會也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獨立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師生關系更趨向和諧合作的背景下所提出來的。教師應該放下架子,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和學生共同進步,樹立“讓學生超過自己的教師才是好教師”“只有讓學生超越了老師才是最成功的教育”的新觀念。
4、“和諧教育幸福觀”,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和”異軍突起,成了萬眾矚目的對象,全世界人民都在看中國人追求的“和”,于是“和”變成一個世界話題,“和諧”更是成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教育更需要和諧。師生間沒有了和諧相處的前提,就無法實施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詮釋和諧教育:“和諧教育——就是發(fā)現(xiàn)深藏在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財富,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的表現(xiàn)自己,人的充分表現(xiàn),這就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薄敖逃睦硐朐谟谑顾械暮⒆佣汲蔀樾腋5娜??!?/p>
綜上所述,要構(gòu)建新型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教師的思想認識和態(tài)度。新的課程改革的實施讓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表者都應以新的定位,新的觀念來善待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構(gòu)建一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