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明 張雪 熱木孜燕·尼亞孜
自古以來,中西方文化便是在沖突與融合中相輔相成,各取所需。不同背景下的四對母女,在面對親情,愛情和友情時,她們迷茫過,追求過,失去過,也重生過。從隔閡到理解,從失望到寬恕,就好像中西方文化一樣,雖然沖突不斷,卻也逐漸趨于融合。
【關(guān)鍵詞】母女關(guān)系;中西方文化;沖突;融合
譚恩美,美籍華裔作家。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圣克托拉(Santa Clara)長大并接受中小學教育。譚恩美由于從小在美國生活,一直接受的是美國主流文化方面的教育,讓她心理產(chǎn)生了一種優(yōu)越感,因此在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一直是以俯視的態(tài)度,而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的前提下產(chǎn)生了很多的誤解。同時,譚恩美也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一面進行了展現(xiàn),并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我們的西方社會。
《喜福會》是使譚恩美突然成為美國華裔女作家新星的作品,以旅美的四對華裔母女為中心,講述了幾個家庭近百年來的遭遇,從而對比出中國女性從受盡辛酸屈辱的祖母輩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和經(jīng)濟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小說被改變成電影也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巨大反響。《喜福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小說描寫了四位母親在舊中國的苦難經(jīng)歷,充滿了東方色彩,迎合了美國廣大讀者渴望了解神秘的古老中國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因為小說具有跨文化主題。作者通過描寫四對母女間的代溝和隔閡沖突反映了母體文化與異質(zhì)文化相遇而生的文化情結(jié)——東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以及華裔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艱難求索這一富有世界意義的重大主題。
1 母女交流的“失語”——中西文化的碰撞
兩代人之間的隔閡,首先來自于語言。語言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和信號,反映出文化帶來的成見和影響。即使在家庭中,所有成員都用英語交流,但是母親的言語中都會有漢語詞匯夾雜在其中,當她需要著急的表達某些意義的時候。對于母親們來說,母語就是漢語,就像故鄉(xiāng)永遠是心靈深處最想依靠的家。母親李素媛堅持創(chuàng)辦“喜福會”,主要是由于母親們內(nèi)心深處的傳統(tǒng)文化的棲息之地,讓身處異國他鄉(xiāng)的,徘徊在中西文化中婦女們,在麻將和閑聊中找到對于故鄉(xiāng)的慰藉。而女兒們作為第二代移民,隨著歲月的增長,她們似乎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是個中國人。她們不再使用中文,而是用流利的英文交流。即使在麻將這個傳統(tǒng)中國文化場合中,她也不允許母親們用中文交流,怕她們“作弊”。語言的不通,在很大程度上讓母女之間的交流出現(xiàn)的阻礙,這樣很容易讓雙方之間都陷入沉默的境地。
2 母女之間的沖突——中美兩種文化之間關(guān)于“家庭”價值觀的碰撞
古老的中國文明體系是一個相對封閉內(nèi)向型的文化圈,逐步形成以家庭倫理為核心、家族家庭觀念極強的“聚合型”行為模式?!断哺分械哪赣H們喜歡群聚,加上極強的家庭觀念,將自己的生活圈子限制在華人區(qū)域,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感到恐懼,從本身拒絕接受當?shù)孛绹闹髁魑幕?。家庭既代表了家長對子女的絕對權(quán)力,又意味著家長與子女之間相互依賴的關(guān)系。但在美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則鼓勵各人奮斗,強調(diào)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獨立意識。素媛一直以來都是望女成鳳,一直用心中的母愛方式對女兒進行“天才計劃培養(yǎng)”,然而在“自由國度”成長的女兒如何理解母親的苦心。她不甘示弱對母親吼道:“這里不是中國,你逼不了我”。 薇莉下棋的天賦自幼就有的,他由于看不慣母親拿著自己得到的榮譽在他人面前炫耀,因此一賭氣說從今以后不再下棋,而她母親林多倔強的認為自己對于薇莉的苦心栽培并沒有得到女兒的認可,在女兒身上得不到尊重與回報,就連為女兒驕傲這么無可厚非的表現(xiàn)都被女兒當作是失去面子的事情,致使失望不已 。這種價值觀的沖突不僅僅代表母女間的代溝,更加體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壓迫與掙脫。
3 母女之間的融合——母女間的愛和包容
盡管在四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在中美文化的夾縫中生存,感到深深地尷尬,并以各種形式去對抗母親和挑戰(zhàn)母親的權(quán)威。但是,在經(jīng)歷了婚姻成長等一系列人生坎坷變故之后,她們紛紛回望母親的人生經(jīng)歷和苦難故事,并在這些故事中尋找自己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力量。許露絲,一位缺乏主見總依賴丈夫,并且不屑母親的勸告。在和丈夫的離婚中,發(fā)現(xiàn)美國人的想法也有缺陷,并且獨立自強,努力維護自己的自尊和權(quán)利。認為母親愛慕虛榮的薇弗萊,在母親那里學到一種抑制力,并將其運用到象棋對弈中去,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認識到同母親沖突的愚蠢。麗娜在被母親的尖角戳痛之后,終于直面本性,勇于對抗自己的白人丈夫。吳精美,理解了母親對那架鋼琴的執(zhí)著是對自己的含蓄的愛,毅然去上海尋找自己同母異父的姐姐,以告慰母親在天之靈。最終,母親在姐姐們那里看到了母親的影子,意識到了血緣的紐帶作用,代表了中華文化中的血緣之情。母親代表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母女間的矛盾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沖突。最后這種沖突走向了融合。女兒們都理解了母親對自己的愛以及對文化的繼承。
4 結(jié)論
無論是中國式的傳統(tǒng)教育還是西方式的開放教育,文化都將在碰撞中并存和兼容?!断哺分心概g的矛盾象征著文化的沖突和融合。人和人之間,只要有愛和包容,盡管過程中會存在種種隔閡和不理解,最終都會走向接受和融合。
參考文獻
[1]高合順.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中的母女關(guān)系的文化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2009(08):150-15.
[2]李雪峰;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解讀《喜福會》中的母女關(guān)系[J].平原大學學報,2007,24(06):55-57.
作者單位
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 遼寧省阜新市 1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