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
摘要:語言教學活動能夠鼓勵和啟發(fā)幼兒的語言能力,語言是綠葉,思維是花朵,幼兒成長是果實。所以,更重要的是在說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性,啟發(fā)幼兒思維要首先激發(fā)幼兒想象力。這是幼兒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和關鍵時期,語言教學活動是為了提高幼兒各方面的知識水平,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語言教學活動;語言能力;創(chuàng)設情境
幼兒園《新綱要》明確提出:“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情境”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可見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幼兒語言教學中非常重要。那么,作為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創(chuàng)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呢?
一、利用真實物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育的直觀性更能促進幼兒的語言學習。幼兒將看到的、觀察到的東西融入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的過程,也正是內部言語形成的過程。比如,上“糖果王國”這一活動時,我用各種糖果將活動室布置成一個充滿童趣的“糖果王國”,讓幼兒到“糖果王國”作客,與各種糖果做朋友,在這一情境中,幼兒在欣賞、擺弄、品嘗中輕松自然地認識了各種糖果的名稱、外形,感知了糖果的味道,并根據自己的體驗對糖果進行了生動的描述——“糖果的包裝太精美了!”“糖果的種類許許多多?!薄疤枪奈兜腊魳O了!”……又如在學習詩歌《圓圓圓》中,在仿編時,我把整個活動室布置成圓的世界(活動室四周張貼并擺放各種圓形的圖片及實物),讓幼兒在室內尋找圓的物品,并通過看圖例體會詩歌中圓形物體進行仿編,幼兒的思維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的非常有趣也非常投入。孩子們朗誦著自己創(chuàng)編的詩歌,語言得到提高的同時,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二、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由于多媒體能綜合運用形、聲、色、光的效果,創(chuàng)設各種形象生動、靈活多變的學習情境和教學情境,虛擬現實,再現生活物景,從而營造了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喚起了幼兒的有意注意,誘發(fā)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進行大班散文詩欣賞《秋天的雨》教學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將靜態(tài)的、平面的秋雨畫面變成動態(tài)、生動形象的情景,同時背景音樂輕輕地響起《秋日私語》,雨嘀嗒嘀嗒地從天空中落下來,秋天的大門徐徐打開,一朵朵美麗的菊花盛開了,銀杏變黃了,楓葉變紅了,果子成熟了,誘人的糖炒栗子冒著香氣,秋天的落葉慢慢地從樹上飄落下來,人們忙著采摘果子……,在這種詩情畫意的教學情境中,幼兒的注意集中,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地把所聽到、所看到的秋天告訴大家。使其充分感受到了散文中所表現的意境,感受到了文學作品的美。
三、利用角色表演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在開展語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因地制宜,恰當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戲等引進活動之中,提供富有變化的道具,創(chuàng)設亦真亦幻的場景,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融教育與情景之中的一個多角度的語言環(huán)境。例如故事教學活動《小熊請客》,我請幾個小朋友排練好小話劇進行表演,讓孩子們觀看,這種生動的角色表演引起幼兒的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很容易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節(jié)及對話,學起來顯得輕松愉快。在基本熟悉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孩子進行角色表演,孩子們表演的興致很高,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種表演情景的教學形式遠比比枯燥的講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語言教學中,兒歌、看圖講述等都可捕情置境,化靜為動,讓幼兒在愉快的表演中學說話。如在《丁丁穿鞋》的教學中,幼兒就在扮演爸爸媽媽、丁丁的游戲過程中學會了兒歌,而且活動過后還能自發(fā)表演呢。
四、利用懸念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幼兒期的孩子好奇心強,對其未知事物進行開放性的質疑,能提高他們投入活動的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教師在活動中巧妙設計懸念式情境,給幼兒留下質疑的空間,也是培養(yǎng)幼兒大膽想象發(fā)展語言的有效手段。開放式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語言和情節(jié)的限制,可以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空間。我們經常創(chuàng)設的各種懸念式情境,如判斷性問題有:“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么?”“他這樣做為什么對?為什么不對?”這樣的問題都可以引發(fā)幼兒在掌握概念和判斷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想象和推理。這無疑會提高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水平,促進幼兒連貫敘述事物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創(chuàng)編故事《三只熊》中我就使用懸念式情境設置,效果很好。在活動這中,我為幼兒布置了一個三只熊臟而亂的家,幼兒一來到這個情境,就馬上產生了疑問:“小熊的家怎么會這樣?是誰弄的?”等幼兒討論后,緊接著又是一個疑問:“三只熊回到家看到家里亂七八糟的,他們會怎么樣?”“怎樣做才能讓熊不生氣?”等等一連串的疑問讓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預期”和“假設”,幼兒在活動盡情的想象、表達,編出來的故事比原版還豐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誰動過(喝過、睡過)……?”這一疑問句型。在懸念式情境中,幼兒在“設身處地”的情況下,與作品人物產生情感共鳴,不僅樂意用語言積極表達,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在語言教學中為幼兒創(chuàng)造適宜情境,能使教師教的更輕松,使幼兒學得更愉悅,使語言活動的組織更實效。在語言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完善更新,努力探索,使我們的語言教學真正達到《綱要》提出的:“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钡目傮w目標要求。
參考文獻
[1] 唐春紅. 淺談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J]. 信息教研周刊, 2012(11):119-119.
[2] 譚利軍. 淺談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J]. 讀寫算:教育導刊, 2015(12):121-121.
[3] 韓翠霞. 淺談幼兒語言教育情景創(chuàng)設的思考[J]. 教育, 2016(1):00240-002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