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文 史永霞
摘 要: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譯理論為依據(jù),以導(dǎo)致文化不可譯的因素為切入點,通過對《許三觀賣血記》的中文原版本與英譯本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的對比研究,揭示英譯本中存在的諸如姓名、習(xí)語、宗教與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譯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的翻譯策略,希望為譯者的翻譯活動提供一定的借鑒,將文化的不可譯性轉(zhuǎn)化為可譯性,從而促進兩種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交流。
關(guān)鍵詞:文化不可譯性 對比研究 翻譯缺失 翻譯策略
余華作為中國當(dāng)代轉(zhuǎn)型時期的先鋒小說家,從20世紀(jì)80年代帶著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登上文壇開始,就以其書寫普通小人物的獨特寫作風(fēng)格,迅速成長為不容忽視的新生代小說家,其作品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他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入選“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之一,并且由學(xué)者Andrew F.Jones翻譯成英文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翻譯成為可能,但是文化的差異性又導(dǎo)致不可譯性的產(chǎn)生。但丁認(rèn)為,在翻譯過程中,詩歌的節(jié)奏、美感等許多特色都將面臨消失的困境。中國文學(xué)作品充滿了藝術(shù)想象力和審美情趣,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障礙估計嚴(yán)重不足,在中譯英的過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語言與文化特色也就消失了。不可譯現(xiàn)象使得中譯英的效果一直有些不盡如人意,不可譯性問題的研究已成為現(xiàn)代翻譯理論發(fā)展的主線之一。本文試圖從姓名、宗教以及道德文化、習(xí)語的不可譯性等文化不可譯性的角度對《許三觀賣血記》的英譯本進行研究,希望使更多譯者能夠意識到翻譯中不可譯性問題的存在,并提出一些具體的翻譯策略來縮減不可譯性限度。
一、姓名的不可譯性
姓名對于中國人而言,內(nèi)涵十分豐富,它往往帶有父母長輩的期許,是一個家族延續(xù)下去的載體。所以,英譯本對姓名翻譯的不同處理會對讀者的理解產(chǎn)生不同的導(dǎo)向。
中英之間的姓名翻譯主要是遵循中文的漢語拼音這一規(guī)則。舉例來說,英譯本中“許三觀”就直接翻譯為“Xu Sanguan”;“許玉蘭”翻譯為“Xu Yulan”;“何小勇”翻譯為“He Xiaoyong”。這種翻譯是相對簡單的,也是容易被讀者接受的一種翻譯策略。但是由于中國姓名含義的廣泛性,漢語拼音翻譯規(guī)則并不適用于小說中所有的中國人名。而譯者Andrew F.Jones遵循漢語拼音直譯的規(guī)則,把許三觀的三個兒子直接翻譯為Yile、Erle、Sanle。對于中國本國讀者來說,這樣的翻譯并沒有什么難以理解之處,但是對于英語國家的讀者來說,卻難以讀懂這三個名字背后所承載的血脈相連與長幼有序的內(nèi)涵。
姓名包含父母長輩對孩子的美好期盼與祝愿,如果僅僅按照漢語拼音的簡單直譯法,名字背后的深刻內(nèi)涵必然不能夠全部體現(xiàn)出來。譯者在翻譯中國人名的時候,要適當(dāng)考慮名字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二、習(xí)語的不可譯性
習(xí)語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地理、風(fēng)俗、歷史、宗教、心理等都息息相關(guān),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若譯者不理解中國的習(xí)語文化,則容易導(dǎo)致文化不可譯性問題的產(chǎn)生。
舉例來說,當(dāng)許玉蘭在何小勇家門口大吵大鬧的時候,許三觀對方鐵匠說:“既然她是破罐子破摔,那我也就死豬不怕開水燙了?!碑?dāng)遇到無能為力的事情時,中國人會選擇無所顧忌的態(tài)度任由事情往前發(fā)展。小說原文中這一段描寫的是許三觀對于許玉蘭和何小勇一家的吵架無能為力,而在英譯本中此句的譯法是:“Shes like a broken pot thats not afraid of shattering, and Im a dead pig who no longer minds that the waters coming to a boil.”這句完全是從中文直譯過來的,但是譯文的目標(biāo)讀者是英語讀者,譯者這樣翻譯似乎忽略了目標(biāo)讀者的感受。
小說中關(guān)于習(xí)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v觀Andrew的翻譯風(fēng)格可以看出,譯者所采用的方法都是直譯,這固然是保留了中國文化字面上的原汁原味,但是并沒有揭示出文字背后的深刻內(nèi)涵。這是對中國文化一種片面的理解,也使得讀者不能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性。
三、宗教及道德文化的不可譯性
《許三觀賣血記》中充斥著“老天爺”和“閻王爺”這類宗教用語,這些宗教用語的翻譯對于譯者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譯者將“老天爺”和“閻王爺”分別譯為“Old Man Heaven”和“the King of Hell”。事實上,“老天爺”在中國人的腦中就是“God”(上帝)的意思,“閻王爺”是“evil”(魔鬼)的意思,譯者可將“老天爺”和“閻王爺”分別譯為God以及evil。英語國家主要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要尋求西方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宗教詞匯,而并非是中國宗教詞匯的簡單堆砌。
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道德教育的國家,人們往往從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以各種道德標(biāo)準(zhǔn)。譬如關(guān)于兩性關(guān)系,中國人對通奸這種不符合道德的事情往往會用比較模糊的詞語來加以評論。
在中國文化中,提到“通奸”,人們往往會用“有一腿”“搞破鞋”“偷腥”等詞語來形容男女之間的不正當(dāng)關(guān)系。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有一段關(guān)于對李血頭和英的議論:“那女人與李血頭的交情,是一個被窩里的交情,她要是去賣血,誰都得站一邊先等著……”Andrew F.Jones對于“一個被窩里的交情”翻譯是:“She got on his good side under the covers.”余華在小說中想要表達的是李血頭和英之間有著不正常的男女關(guān)系,以及那個年代經(jīng)濟的困難與賣血的不易。而英譯本的翻譯則略顯簡單,譯者完全直譯,翻譯過程中并沒有展示文字背后所蘊含的人物苦難的生存境遇。
四、對于文化不可譯性的翻譯策略
文化的不可譯性可看作是因語言的文化功能而導(dǎo)致的暫時不可譯。雖然不可譯性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翻譯活動并沒有因此而受到妨礙。隨著對他者翻譯的不可能性的認(rèn)識,譯者們出于必要,試圖嘗試攻克這些不可能性。針對《許三觀賣血記》的英譯本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些不可譯性的問題,本文試著簡要提出以下三種具體翻譯策略。
一種方法是直譯。當(dāng)英文中缺少中文所表達的詞語或者句子的時候,譯者可以借用或者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英文詞匯來作為補償。在中翻英實踐中,譯者有時可以直接引用中文中的源詞匯來表達特定的意思。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傳播與接受,例如“關(guān)系”“功夫”“餃子”這類的詞,將會被外國讀者漸漸地接受并加以運用。除此之外,人名翻譯所遵循的漢語拼音規(guī)則,運用的也是這種策略。當(dāng)然,特定的場合,名字的翻譯也要隨機應(yīng)變,要考慮到源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
第二種方法是歸化。歸化指的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biāo)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biāo)語讀者所習(xí)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歸化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譯者必須像本國作者那樣說話,原作者要想和讀者直接對話,譯作必須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对S三觀賣血記》的英譯本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中更多的是直譯,沒有充分考慮英語讀者的感受,這就使得一些翻譯中的中國元素的獨特內(nèi)涵不能被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也就影響譯文的審美性與欣賞性。
第三種方法是加注。中西語言文化之間有著一定的區(qū)別,中國文化中出現(xiàn)的元素,在英文中并不一定都能找到對等物,而這種情況之下,加注則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方法。但是譯者首先必須對中國文化有著相當(dāng)多的掌握,除此之外還要在加注的時候使得譯文不至于太過贅述,能夠易于讀者的閱讀與理解,否則讀者將會失去閱讀的樂趣。
五、結(jié)語
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忠于原文的真實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完全契合源語,不考慮目標(biāo)語的特殊性,則不是一種明智之舉。譯者更多要考慮到目標(biāo)讀者的欣賞水平,考慮到受眾的文化習(xí)慣。對于Andrew外國身份的譯者來說,翻譯別國的文學(xué)作品,難度本身就大,所以更要在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之間平衡的基礎(chǔ)上來實現(xiàn)跨文化的翻譯交流。譯者應(yīng)該將源語作品中閃亮的文化特征,用一種目標(biāo)讀者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讀者更好地聆聽作家心中細膩的情感世界,以達到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
參考文獻:
[1] 孫藝風(fēng).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策略[J].中國翻譯,2012(1).
[2] Douglas Robinso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8:48,239.
[3] 趙婉彤.小議《許三觀賣血記》英譯本中名字翻譯的得與失[J].劍南文學(xué)(經(jīng)典教苑),2011(5).
[4] Yifeng Sun.(Un)translatability and cross-cultural reada-
bility[M].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Lingnan University,Hong Kong Published online,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