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析白居易《琵琶行》的敘事性

      2017-11-13 10:03劉自歆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7年10期
      關鍵詞:歌女全知琵琶行

      劉自歆

      白居易《琵琶行》(以下簡稱《琵》)自產(chǎn)生以來,便聲譽鵲起,從唐宣宗所贊“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至清人張維屏感嘆“開元法曲無人記,一曲琵琶說到今”,并且成為后世戲曲題材的重要選擇,可謂流傳廣泛,影響巨大深遠。不僅如此,它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篇目,被選入人教版教材必修三中,足見其地位和價值舉足輕重。但是,很多教師對其應該怎樣解讀并實施教學,特別是對它的敘事性缺乏自覺的認識,常常陷入解讀誤區(qū)和偏狹之中。倘若沿著敘事性的角度,在我國傳統(tǒng)敘事理論基礎上,借鑒符合《琵》文本要求的西方敘事學理論給予整體審視和細讀,更深層次地挖掘曾被忽略的敘事內涵,那么,或許會發(fā)現(xiàn)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和解讀途徑。

      一、文體特征和敘事性弱化

      《琵》中的“行”,源于漢樂府與古詩,是古詩中的一種體裁?!杜酚直环Q為《琵琶引》和歌行體敘事詩。南宋姜夔較早的闡釋過各詩歌題名意義:“守法度曰詩,載始末曰引,體如行書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①明代徐師曾《詩體明辨》解釋道:“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胡震亨《唐音癸簽·體凡》也說:“衍其事而歌之曰行”。他們都共同指出這種“歌行體”的詩歌,具有兼容敘事性和抒情性的特征;至于在一篇中孰輕孰重,則應具體文本具體對待,而《琵》具有借事傳情、因情傳事的突出特點,即使敘事,也是在抒情下的敘事?!杜贩Q“長慶體”是始于宋人,緣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其特點是敘事性的律化的長篇七言歌行,但并非是單純的敘事,而是在抒情詩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強烈抒情風格的敘事詩。美國學者王清獻將《長恨》《琵琶》與《孔雀東南飛》比較后說:“文人作詩看來更多地傾向于根據(jù)他的情趣與哲學事件作出解釋,而不是通過嚴謹詳實的情節(jié)來復述故事?!保ㄍ跚瀚I《唐詩中的敘事性》出自《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可見,《琵》的重心在于表達詩人的情感,白居易曾旗幟鮮明地說:“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詩歌矣?!保ā恫吡帧妨牛?/p>

      正因為如此,在語文教學中,本該與抒情性同等重要的敘事性,長期以來被邊緣化(弱化),甚至被漠視,即使對敘事性有所涉及,也僅僅停留在粗糙的勾勒概括上,嚴重缺乏在敘事視野下的情節(jié)結構、故事人物以及音樂描寫、景物描寫和故事人物的關系諸方面的整體細讀和深入探究。這種現(xiàn)象除上述文體原因外,還存在著種種復雜原因,歸納起來,大致有三個方面。首先,從《琵》的接受史和批評史來看,學界始終注重其抒情性和社會政治意義,而輕視其敘事性和系統(tǒng)的敘事學理論建構。我國敘事詩并不發(fā)達,到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期才集中出現(xiàn)了一批敘事詩,“中唐詩壇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這就是正統(tǒng)文學的趨向終結和市民文學的興起。于是詩歌從內容到語言上都出現(xiàn)了新的轉變?!雹谑聦嵣?,真正確立和形成《琵》敘事詩地位的標志是明代戲曲評論家何良俊的評論:

      初唐人歌行,蓋相沿梁陳之體,仿佛徐孝穆、江總持諸作,雖極其綺麗,然不過將浮艷之詞模仿湊合耳。至如白太傅《長恨歌》《琵琶行》,元相《連昌宮詞》,皆是直陳時事,而鋪寫詳密,宛如畫出,使令世人讀之,猶可想見當時之事,余以為當為古今長歌第一。(《四友齋叢說》卷二十五《詩》二)

      直到清初賀貽孫《詩筏》方認為,如《琵》諸篇“才調風致”“描寫情事,如泣如訴”,“長慶長篇”這一文人敘事歌行體才得以公認。但是,這些評論只是宏觀性的且十分注重其抒情性,至于《琵》的敘事性有何具體特征庶無評說。王國維先生甚至認為:“至敘事的文學,則我國尚在幼稚之時代?!瓥|方古文學之國,而最高之文學無一足以與西歐匹者,此則后此文學家之責矣?!雹邸杜窋⑹滦缘貌坏阶銐蛑匾暤脑蛴纱丝筛Q一斑。

      其次,之所以弱化或忽略《琵》的敘事性,與語文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有關?!杜返慕虒W目標和重點,在于識記背誦、語言理解、思想情感把握及藝術手法鑒賞,乃至從作品的社會背景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當然這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客觀上沖淡了對其敘事性特征的認識與把握。強調它的抒情性,并不意味著舍棄其敘事性,相反,要把抒情性與敘事性相提并論,也就是說一定要確立關于敘事性的教學目標,這才是語文教學對待《琵》解讀的科學態(tài)度。

      第三,在敘事學和文體學理論指導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許多教師在研究和實施《琵》教學時,難免會弱化或忽略其敘事性?!杜返臄⑹滦允紫润w現(xiàn)在“序”上,詩序是故事梗概的單純敘述,而“歌行”則是對故事梗概的鋪展曼衍,描寫委曲周至,敘事抒情錯綜兼容。詩序的原初功能正是為了彌補詩歌在敘事上的不足,所以要研究《琵》的敘事性,務必把詩序切實落實在“歌行”中。另外,還可以把《琵》與白居易同題材的《夜聞歌者》比較,與其他作家同題材的敘事詩相比較,從而提出諸如以下問題:《琵》是不是情節(jié)平淡單純?如何通過敘事手段刻畫人物形象?它的敘事結構有沒有獨特的地方?極古今才人之力的音樂描寫只是為了突出歌女的技藝高超?景物描寫在敘事中有何意義和價值?對于這些問題,如果給予一線教師實質性的科學指導,恐怕敘事性和抒情性將會成為同等重要的詩教兩翼。

      二、視角轉換與敘事結構

      申丹教授在考察西方敘事視角的分類和部分代表性作品之后,糾正了當代西方敘事學界關于“敘述類型”的偏誤,給敘述類型作了四大類的劃分。(1)無限制型視角(即全知視角);(2)內視角(包含熱奈特提及的三個分類);(3)第一人稱外視角(即固定式內視角涉及的兩種第一人稱敘述中的“我”追憶往事的視角,以及見證人敘述中觀察位置處于故事邊緣的“我”的視角);(4)第三人稱外視角(同熱奈特的“外聚焦”)④。根據(jù)申丹教授的界定與劃分,結合《琵》文本敘事事實,《琵》有兩種敘事類型:全知敘述視角和人物限知視角。但要特別說明,《琵》中歌女屬于人物限知視角很好理解;《琵》是敘事詩,不是小說,它排斥虛構,追求“言直而切”“事核而實”,即敘述的是真人真事;那么,詩人作為全知敘述者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又有故事中江州司馬的人物身份,并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追述自己被貶后的經(jīng)歷與體驗,這樣,江州司馬的追述當屬于人物限知視角,也就是第一人稱外視角。為了避免混亂,暫且把詩人對整個故事的敘述作為全知視角,而文中以江州司馬身份出現(xiàn)追述往事的作為人物限知視角。所以,《琵》具有了雙重敘述視角的特點,那么它是如何運用雙重視角安排敘事結構的呢?這種結構在文本敘事中究竟有何意義和價值?endprint

      現(xiàn)代詩學認為,敘事詩的核心是事件,完整的事件和情節(jié)是其藝術生命之所在?!掇o海》(文學分冊)就認為敘事詩“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有故事就有開始、過程和結局,就有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就要連貫一個或一系列的事件?!杜芬舱侨绱?,它有以下故事情節(jié)組成:送客盆浦口;邂逅琵琶女,使快彈數(shù)曲;琵琶女自述身世經(jīng)歷;江州司馬自述“出官”情境,并“歌以贈之”;歌女感我此言再演琵琶?!杜烽_頭以全知視角敘述盆浦口送客,于“慘將別”之際,忽聞琵琶聲,“客忘歸”,“尋”“問”“移船”“邀”“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這些外部行為全知敘述者自然知道,歌女彈奏“曲調含情”,象說盡“心中無限事”,全知敘述者尚且作了交代。緊接著全力外聚焦大段的音樂描述,共有20句,然后突然轉換為人物限知視角,包括歌女自述和江州司馬自述,詩歌結束又轉換為全知視角的敘述,歌女感我此言,再演琵琶。毫無疑問,詩歌具備了“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這個情節(jié)不但不平淡單純,反而是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其原因正在于兩處人物限知視角的敘述。琵琶女“自言”身世經(jīng)歷,敘述從才、色、被捧、自我狂態(tài),到被棄;不但情節(jié)曲折生動,扣人心弦,而且人物形象逼真豐滿,栩栩如生。再看江州司馬自述,三處“我”即故事中人物,追述謫居以來的情境與內心感受。地勢“低濕”“黃蘆苦竹”“鵑啼猿哀”“山歌村笛”,這是內聚焦于人物所處環(huán)境;“嘆息”“取酒獨傾”直至“青衫濕”,此乃人物情感的流露,何嘗不是層次分明、結構嚴密、波瀾起伏呢?遷謫之人的苦況,還能用什么方式比這樣表達更真切的呢?再把這種人物限知視角置入全知視角敘述中,事件連貫完整,敘述起承轉合,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琵》“為古今長歌第一”當之無愧矣。

      不僅這樣,同白居易《夜聞歌者》、元稹《琵琶歌》、李紳《悲善才》相比較,更見《琵》視角轉換和敘事結構的獨特性。這三篇完全是以全知視角的方式敘事抒情的,故事平面化,缺乏變化,而且人物始終是“被聚焦”的對象,總不如《琵》那樣“事核而實”。特別是陳寅恪先生對先于《琵》的元稹《琵琶歌》的一段論述,極為精辟深刻,他說:《琵》“則既專為此長安故倡女感今傷昔而作,又連綰己身遷謫失路之懷。直將混合作此詩之人與此詩所詠之人,二者為一體。真可謂能所雙亡,主賓俱化,專一而更專一,感慨復加感慨。豈微之泛泛之作所能企及者乎?”⑤陳先生雖然強調《琵》是借歌女之事表達詩人專一的情感,批評元稹一詩兩用,情感不如《琵》真實;但也明確地提示了人物限知視角在敘事結構中的暗合性。他對李公垂《悲善才》一詩評價,“但若與樂天之作參互并讀,則李詩未能人我雙亡,其意境似嫌稍遜?!雹抟饩呈且繑⑹聛頎I造的,同樣,《悲善才》的敘事也是遜于《琵》的。

      最值得提出的一個問題是,在《琵》敘事結構中,有三處景物描寫,它們分別是:別時茫茫江浸月;唯見江心秋月白;繞船明月江水寒。通常人們強調以動襯靜的表達技巧和各自的表達效果,如果從敘事性的角度加以考量分析,還可作如下補充。申丹教授在分析海明威《在我們的時代里》的一個插章中的景物描寫時說:“描寫停頓,即從身處故事之外的敘述者的角度進行景物描寫,這種描寫僅僅占據(jù)文本篇幅,而不占用故事時間,因此被視為故事時間的‘停頓?!雹摺杜返木拔锩鑼懏斎灰部梢赃@樣界定,但又有其獨特個性:一是前二者是處在全知敘述視角下的景物描寫,第三者則是處于人物限知視角下的景物描寫,三處景物描寫所在文本位置各不相同;二是都有暗示故事或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作用;三是都有景中寓情的特點。第一次景物描寫既表現(xiàn)送客離別時的空闊環(huán)境和悵然之情,又暗示將有新的故事發(fā)生,下文“忽聞水上琵琶聲”中“忽聞”則暗示了事件突然發(fā)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從而引出“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直至“千呼萬喚”的一系列情節(jié),景物描寫兼具造成懸念和敘述過渡作用。第二次是在大段音樂描寫之后,“唯見”說明琵琶聲停,萬籟俱寂,人們沉浸在音樂營造的虛幻縹緲的巨大空間里,這樣的情景終不能永久,下文聚焦歌女“沉吟”的神態(tài),“放撥”“插弦”“整頓衣裳”“收斂”的動作,然后是人物自述。此處景物描寫在故事敘述中具有既收又轉的作用。歌女自述中的景物描寫,至關重要的意義在于暗示歌女的孤寂、冷落、悲苦傷感,在結構上有前后照應的作用,下文“夜深忽夢”事則是沿著“守空船”敘述的,“夢啼”不正是景物描寫所暗含的傷感嗎?

      總之,語文教學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意識到這種描寫停頓的敘事結構意義,忽略景物描寫的暗示性,即忽略描寫停頓在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刻畫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雙重暗合與音樂興寄意義

      《琵》的第一重暗合是指“同是天涯淪落人”,即詩人與歌女“淪落”之相似點,這一點極其顯而易見。不但詩序交代清楚,而且文本也是循著詩序的敘述加以呈現(xiàn)的。《唐宋詩醇》所評:“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fā)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極為確當。袁行霈先生說:“琵琶女和詩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并不同,兩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體情況,屬于不同的社會問題。但詩人還是把她引為同調,引為知己,說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深摯的話來?!雹唷昂檫~引白詩另一篇《夜》作比較,說明《琵琶行》蓋取相類事件以‘攄寫天涯淪落之恨耳,不為無見。”⑨所謂“相類事件”乃同是“淪落”之意。這種暗合主要是從社會倫理的角度加以分析的,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一是兩人身世遭遇的仿佛性,歌女昔日艷蓋群芳,藝壓京城;白居易早年進士及第,授翰林學士,關心并參與國家大事。歌女命運轉折在年老色衰,繼而遠離長安,漂泊在外,獨守空船,在生活上被拋棄;詩人以詩諷諭政治,得罪權貴,又因越職言事,被貶江州,抑郁愁苦,在政治上被拋棄。二是音樂作為媒介使兩人情感得以溝通,歌女以音樂表達情感,詩人以聽眾身份感受到音樂所寄托的情感,從而,音樂使詩人和歌女處于平等相憐的知音位置上。

      不管讀者從哪個角度賞析,都對這種暗合給予了高度關注,語文教學同樣重視并落實了這一教學重點。一方面音樂描寫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效果,例如,比喻、擬聲詞、以無聲襯有聲、渲染等;另一方面注意音樂情感的傳輸。當然這些鑒賞是十分重要而準確的,但值得引起關注的還有,音樂描寫在文本敘事結構中處于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它究竟與歌女的“自述”有什么關系?繼而與主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什么關系?這也許是被人們無意忽略的極為重要的問題。endprint

      細繹文本,筆者認為,音樂描寫使用興寄手法,與歌女自述構成第二重暗合關系。

      陳子昂的“興寄”說強調內容上言此意彼的寄寓目的,不僅有深厚的寄托,還要有廣泛的意義而不專指某一具體內容。白居易深受這種理論的影響,在《與元九書》中稱新樂府詩是有關“美刺興比”的,《唐宋詩醇》評《琵》曰:“比興相緯,寄托遙深”,人們往往以為這是專指第一重暗合,“興寄”內涵的價值判斷總是傾向于社會政治的理性批評,其實,“興寄”在表現(xiàn)手法上不拘泥于一定要用比興,內容上也不一定受儒家諷諭美刺觀念的局限。那么,《琵》又有怎樣的興寄內涵呢?這20句音樂描寫可分為四個樂段,飽含深厚的興寄意蘊?!稗D軸撥弦”六句,其特點是旋律低沉、苦悶抑郁,又“似訴平生不得志”,又欲“說盡心中無限事”,與歌女當前心情吻合,暗含歌女當前不幸遭遇?!拜p攏慢捻”七句,樂曲特點是激越而歡快,順勢暗含了歌女因才高貌美而被寵的人生經(jīng)歷?!坝难嗜鳌蔽寰?,樂曲變?yōu)椤袄錆薄澳^”直至“暫歇”,恰好寄寓歌女年長色衰、門前冷落、嫁做商人婦、悲苦孤守的經(jīng)歷際遇,以至于憤懣無語,悲戚無聲。“銀瓶乍破”四句,樂曲突然爆發(fā)為剛勁雄壯的旋律,正寄寓了歌女當前的不平之情,回應第一樂章。而且這些描寫是置于“歌女自述”的前面,先敘音樂,再言人生際遇,豈不是“興”的形式體制?因此,音樂描寫不僅表現(xiàn)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樂震撼人心的力量,也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描摹音樂無人超越的技巧和達到的藝術高度;而且音樂描寫采取興寄手法,在敘事結構中形成第二重暗合關系,托寓遙深,樹意豐厚,文理細密,毫發(fā)俱應,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琵琶女借助音樂的敘事語言和音樂形象,暗合身世經(jīng)歷,興寄自我情感。白居易作為敘述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帶著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悟來欣賞音樂,并對音樂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繼而進行再創(chuàng)作,以詩化的語言敘述關于音樂的故事且借此寄寓遷謫之意,使歌女身世經(jīng)歷暗合詩人遷謫經(jīng)歷,從而著重表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喟。

      參考文獻

      ①姜夔.《白石道人全集(詩說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②林庚.《唐詩綜論》.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61頁。

      ③王國維.《文學小言14》.《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220-221頁。

      ④⑦申丹.《敘事、文體與潛文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263頁。

      ⑤⑥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49、50頁。

      ⑧袁行霈.《〈琵琶行〉賞析》.《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頁。

      ⑨謝思煒.《白居易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81頁。

      [作者通聯(lián):安徽太和縣第一中學]endprint

      猜你喜歡
      歌女全知琵琶行
      稼軒詞與宋代家庭歌女的書寫
      淺析《琵琶行》的音樂美
      全知,共情:教師團隊培訓的出發(fā)點
      蚯蚓·地龍·歌女
      論晏幾道的戀情詞
      三教合流——《水滸傳》全知人物與宋江關系所折射的文化意蘊
      《雙城記》中全知敘述者的敘述聲音研究
      《琵琶行》與《李憑箜篌引》比較分析
      全知視角下的《心迷宮》文本解讀
      知我者謂我心憂——解讀白居易《琵琶行》
      张掖市| 台江县| 苏尼特右旗| 兖州市| 景宁| 潜山县| 冕宁县| 巴马| 启东市| 息烽县| 武威市| 伊吾县| 青岛市| 渝北区| 遵义县| 山丹县| 龙川县| 新丰县| 璧山县| 罗江县| 眉山市| 南江县| 巴南区| 禹城市| 太谷县| 大宁县| 灵寿县| 天祝| 巫山县| 铜川市| 韶山市| 海淀区| 静乐县| 安泽县| 云龙县| 绥芬河市| 阿尔山市| 长葛市| 桂林市| 会东县|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