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 雁
21世紀初日文圖書的引進、翻譯與出版
◎ 田 雁
21世紀初,漢譯日文圖書的出版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的景象。漢譯日文版圖書種類持續(xù)增多,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大,引進圖書的內(nèi)容更加多元,藝術和文學成為主流。漢譯日文圖書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競爭不規(guī)范、譯者地位不斷下降、版權費用在出版社間的競爭中不斷高升、翻譯文本選擇重經(jīng)濟利益輕社會效益、翻譯質量沒能得到本質提升等。這些問題需要出版人深刻思考并認真對待。
漢譯日文圖書;學科版圖;出版
21世紀初是我國引進日文圖書最為活躍的一個時期。本文對2000—2011年我國引進、翻譯和出版的日文圖書書目進行了收集和梳理,并運用SPSS軟件系統(tǒng)進行了指標統(tǒng)計,梳理出了這些書目所構成的學術版圖,如圖書的學科構成、作者及譯者群體和傳播范圍等,并進一步解讀了其社會影響力。
21世紀初,漢譯日文圖書的出版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蓬勃發(fā)展期。在2000—2011年間,實際出版的漢譯日文圖書多達9 609種,年均出版800種之多。實際上,這種增長一直在繼續(xù),根據(jù)國家版權局的圖書版權引進數(shù)據(jù),自2012年以來,國內(nèi)對日本圖書的版權引進一直保持在年均1 700種以上。其中,2012年2 006種,2013年1 852種,2014年1 736種,2015年為1 771種。
如果將漢譯日文圖書的發(fā)展放入整個漢譯外文圖書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進入21世紀后,包括漢譯日文圖書在內(nèi)的整個漢譯外文圖書都呈現(xiàn)出飛躍式的發(fā)展。除了跨文化傳播的需求,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在買方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市場壓力下,出版業(yè)競爭日趨加劇,21世紀以來,從外國引進超級暢銷書成為一些出版社擺脫經(jīng)濟困境的主要方式。
另外,盡管這一時期漢譯日文圖書的翻譯與出版有顯著增長,但其版權引進數(shù)量始終處于美、英之后,處在第3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從135個國家和地區(qū)翻譯引進了97 539種出版物,主要來源國是美、英、日、法、德五國。譯自這五國的出版物有77 535種,占總量的79%,其中美國為40%、英國為15%、日本為13%、法國為6%、德國為5%。
在2000—2011年間,漢譯日文圖書排名前5位的圖書板塊分別是藝術(1 982種)、文學(1 843種)、醫(yī)藥衛(wèi)生(772種)、工業(yè)技術(733種)以及語言文字(728種),其占據(jù)同期漢譯日文圖書總數(shù)的63%。與此前相比較,21世紀初漢譯日文圖書的學科特色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
第一,排名前5位的圖書板塊出現(xiàn)變化,如藝術類板塊取代了原先的工業(yè)技術類板塊而位居第一,而文化教育及經(jīng)濟類板塊也被醫(yī)藥衛(wèi)生及語言文字類板塊所取代。更為重要的是板塊內(nèi)涵的變化。如在藝術類板塊中,有4/5的圖書是動漫及兒童繪本;在醫(yī)藥衛(wèi)生類板塊中,養(yǎng)生、保健及美容類的圖書占了半壁江山;而在工業(yè)技術類板塊中,編織、流行服飾及手工也占了該類圖書的半數(shù)以上。另外,農(nóng)業(yè)科學、環(huán)境安全板塊的內(nèi)涵也發(fā)生了變化,在農(nóng)業(yè)科學板塊中,園藝類圖書壓倒多數(shù),而環(huán)境安全板塊中,清一色是建筑類圖書。
分析漢譯日文圖書的這種學科特色的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變化是與新世紀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城市化以及民生發(fā)展的休閑化進程密切相關的。新世紀的休閑化表現(xiàn)在圖書引進方面,就是養(yǎng)生、保健、美容以及編織、流行服飾、手工類圖書大舉進入并走俏。而新世紀的城市化反映在圖書引進方面,則是建筑與園藝類圖書的增加。
第二,藝術類板塊的走紅,也即動漫及繪本的風靡,完全出乎意料。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對動漫及繪本的引進,曾采取嚴格的報批政策。轉折點是在2001年,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在這一年推出《世界優(yōu)秀動畫片畫冊薈萃》,21世紀出版社推出《神奇寶貝》,吉林美術出版社推出《哆啦A夢漫畫智力問答》等,自此之后,海豚、知識、接力、天津人民美術等多家出版社也都加入了動漫圖書及兒童繪本的引進出版隊伍中,此后日本動漫圖書及繪本的引進一發(fā)不可收拾。
第三,文學類板塊的強勢上位。21世紀初,以《窗邊的小豆豆》《挪威的森林》的翻譯再版為契機,文學界翻譯引進了以《失樂園》(渡邊淳一)、《嫌疑人X的獻身》(東野圭吾)、《一個人的好天氣》(青山七惠)為代表的中生代、新生代作家的作品1 843種,呈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強勢。
第四,醫(yī)藥衛(wèi)生類圖書內(nèi)涵轉化。醫(yī)藥衛(wèi)生類圖書一直是日文圖書引進的重要領域,不過此前對這類圖書的引進主要側重其專業(yè)性。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改革城市化進程的展開,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更多地關注起日本醫(yī)學中的養(yǎng)生、保健及美容等新元素,從而成為新世紀漢譯日文圖書的新增長點。
第五,語言文字類板塊的興起。這是前所未有的新社會景象,主要表現(xiàn)為日語類教科書及考試類翻譯圖書的增長。毫無疑問,這種增長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語教學市場的需求以及日資企業(yè)的需求是緊密關聯(lián)的。
由此而言,21世紀的漢譯日文圖書,正伴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城市化以及民生發(fā)展的休閑化進程而不斷地深化自身的內(nèi)涵,與此同時也獲得了自身發(fā)展的最好時機。
在新世紀,隨著漢譯日文圖書學科版圖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作者、譯者排序的變化。從作者的排名來看,藤子·F.不二雄(漫畫)以翻譯作品總數(shù)159種排在了第一位,此后是靚麗社(手工、化妝)、園谷制作株式會社(漫畫)、多湖輝(漫畫)、田尻智(漫畫)、主婦之友社(健康、手工)、鳥山明(漫畫)、CLAMP(動漫)、村上春樹(小說)以及久保帶人(漫畫)。在這10位作者中,動漫類作者占了7位,還有兩位是手工類圖書作者,一位是小說作者。仔細分析的話,這10位作者中,靚麗、園谷制作、主婦之友以及CLAMP等4位都是公司或團隊作者。公司或團隊作者的大舉進入,充分說明這一時期漢譯日文圖書商業(yè)化程度的加深。
至于譯者的排名,排在第一位的是碧日公司(漫畫)117種,此后是林少華(小說)、牟琳(漫畫)、葉鼎榮(小說)、楊曉紅(少兒)、宋曉楠(漫畫)、崔維燕(漫畫)、梁曉巖(漫畫)、彭懿(漫畫)以及吉林美術出版社(漫畫)。在這10位譯者中,少兒及漫畫類譯者占了8位,只有兩位是文學類作品的譯者。
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21世紀初的譯者地位再度出現(xiàn)了下降。這種下降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單位譯者的出現(xiàn),在前10位譯者中,單位譯者就占了兩位(碧日公司、吉林美術出版社);其次是動漫譯者占據(jù)了主流,在前10位譯者中,動漫譯者占了8位,眾所周知,動漫類作品的特點是以圖為主,輔之以文字說明,翻譯的含金量少;再次,在2008年之后的《全國總書目》中,甚至沒有收錄譯者的名字,體現(xiàn)出了一種社會歧視。
至于出版社,在新世紀也出現(xiàn)了新一輪的重新排序。科學出版社以翻譯出版總數(shù)541種仍然位居第一,其后是南海出版公司、21世紀出版社、遼寧科技出版社、輕工業(yè)出版社、吉林美術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少兒出版社以及中國青年出版社。與1977—1999年間排名前十的出版社相比較,只有科學出版社一家未退其列,其余9家均是新入選的??梢姖h譯日文圖書市場的變化與競爭之激烈。
這一時期,作者、譯者以及出版社群像發(fā)生這樣的變化,是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新世紀,當出版社群體性地轉身為企業(yè),當市場呈現(xiàn)出閱讀的分化與過剩,當讀者悄然改變其閱讀習慣時,引進版暢銷書就成為出版社擺脫困境的一條重要出路。于是,日式漫畫與小說也就自熱而然地成為這一時期漢譯日文圖書所關注的重點。而保健養(yǎng)生、園藝裝修等圖書數(shù)量的增加也反映出了讀者閱讀興趣的遷移。
說及新世紀的漢譯日文圖書的出版,就不得不提及《窗邊的小豆豆》與《挪威的森林》?!洞斑叺男《苟埂繁緛碇皇且徊筷P注小學生教育和心理的小說,據(jù)說是作者根據(jù)自己小學時的一段真實故事所寫。其故事梗概為,作者因淘氣被學校退學后,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一個叫“巴學園”的學校。在這所學校里,孩子們“坐在哪里都行,可以根據(jù)當天的興致和其他情況,每天換一個自己喜歡坐的地方?!鄙险n時“由女老師把當天課程表上全部課程的問題都滿滿地寫在黑板上,然后對學生們說:‘好,就從你自己喜歡的那個題開始作吧!’”這樣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此后被人們譽為“兒童教育經(jīng)典”,自2003年成為中國大陸最有價值的圖書之后,連續(xù)72個月登上全國暢銷榜,圖書銷量超過200萬冊。
《挪威的森林》則是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以渡邊為第一人稱,講述了渡邊與兩個女孩之間的愛情糾葛。細細讀來,會給人留下一種淡淡的青春憂傷。自20世紀末起,這部小說“多次榮登全國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銷量也扶搖直上。到了21世紀,《挪威的森林》更是成為青春文學類暢銷書的代表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是否讀過村上的小說,成為一種讀者群體劃分的標志?!?/p>
其實,無論是《窗邊的小豆豆》,還是《挪威的森林》,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jīng)登陸中國。如《窗邊的小豆豆》,在1983年就有了未申所譯的中國展望出版社版?!杜餐纳帧芬苍缭?989年就有了林少華譯的漓江出版社版,1990年又推出了鐘宏杰、馬述禎譯的北方文藝出版社版。不過,這兩部譯本當時并未激起讀者的特別關注。
同樣的作品之所以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遭遇,是因為作家的寫作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展開的。而那些有著獨特見解和個性的作家,因為他們的敏銳與深沉,其內(nèi)心常有一種難以排遣的情感表達,其作品往往難以為同時代人理解,這就是作品對時代的超越。對于引進作品而言,也存在著不同時代的認同問題。《窗邊的小豆豆》《挪威的森林》之所以在21世紀初才得到中國讀者的廣泛認同,除譯本的因素以及出版社的宣傳推廣手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跟日本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接近,或者有相似的地方,使我們對日本文學作品越來越容易產(chǎn)生共鳴。生活方式的接近,文化產(chǎn)品的消費就會有相似性,這是日本文學作品的前景之一。由此而言,在中日的生活方式漸次接近后,可能會有更多的日本作家及作品得到中國讀者的認可。
21世紀初漢譯日文圖書的出版呈現(xiàn)出了空前繁榮的景象。這種繁榮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
第一,表現(xiàn)在圖書出版的總量上。2011年,有近700名日本作者的1 178部作品得到翻譯出版,與2000年翻譯出版263部作品相比,增幅高達440%。
第二,表現(xiàn)在漢譯日文圖書的社會影響力上。事實上,自民國以來,漢譯日文圖書中就一直缺乏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品,而《窗邊的小豆豆》《挪威的森林》在21世紀的走紅,不僅改變了漢譯日文圖書有作而無聲的歷史格局,同時也為新時代日本作品的引進提供了樣板。
第三,表現(xiàn)在作品的翻譯出版更具有系統(tǒng)性上。進入21世紀后,國內(nèi)一些主要出版社對日文圖書的翻譯不再只是單本引進,而是有了系統(tǒng)性的考量。比較典型的事例是新星出版社從2005年起推出了名為《午夜文庫》的推理小說系列,其中有40余位日本作家的作品150余部。此外還有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推出的《七曜文庫》,以及文匯出版社推出的《櫻花譯叢》等。
第四,表現(xiàn)在圖書內(nèi)容的多元化上。在這一時期,雖然日本的動漫作品、繪本和日本文學風頭正勁,占據(jù)了漢譯圖書出版的主流;但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的行業(yè)圖書中也出現(xiàn)了眾多新的元素,如醫(yī)藥衛(wèi)生類板塊中,養(yǎng)生、保健及美容類圖書的崛起。這些新的元素,或許就代表著今后日文版圖書的引進方向。
毫無疑問,在漢譯日文圖書繁榮的背后,確實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出版人去深刻思考并認真對待。
目前國內(nèi)漢譯日文圖書所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競爭不規(guī)范。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出版限制的放開,在圖書翻譯領域,一旦某作家在國內(nèi)的圖書市場有了知名度,就即刻會有其他出版社插手該作家作品的出版。如村上春樹的作品,最初是由漓江出版社推出,之后有北方文藝、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參與,再后又有了南海出版公司、東方出版中心等多家出版社的加入,并在眾社參與的背景下形成了非常態(tài)競爭。
存在的問題之二是,譯者地位的不斷下降。造成譯者地位下降的一個因素是,近代以來,圖書翻譯的作用一直被定位在國外的先進文化與技術的引進方面。進入21世紀后,當圖書出版走上商業(yè)化之路后,人們就不再刻意追求圖書翻譯的社會責任,而更多地關注圖書翻譯的經(jīng)濟利益,由此導致譯者地位的下降。而造成譯者地位下降的另一個因素是在版權化時代,版權交涉主導權大都為出版社所掌控,由此導致譯者失去翻譯文本的選擇權。
存在問題之三是,版權費用在出版社間的競爭中不斷高升。目前,日文圖書的版權費用正在急劇上升。最為典型的要算村上春樹的作品《1Q84》,在繼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之后,創(chuàng)下了100萬美元的新高。東野圭吾2006年的作品版權費僅為30萬日元,到2013年,最新售出的作品版權費已超過300萬日元。還有島田莊司,2008年,其作品版權費僅為10萬日元,至2014年其版權費也已超過50萬日元。
存在問題之四是,翻譯文本選擇重經(jīng)濟利益而輕社會效益。具體表現(xiàn)為文學、漫畫類圖書的翻譯出版數(shù)不斷增加,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類圖書的翻譯出版數(shù)卻在日益減少。
存在問題之五是,翻譯質量沒能得到本質提升。對此,王金凱曾發(fā)文披露說:“近年來,關于我國翻譯作品質量不高的批評性文章時常見諸學術刊物,國內(nèi)最有影響力的報紙?!u文章中所談到的翻譯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少數(shù)作品的譯者不負責任,為趕任務粗制濫造;作品中的錯譯、誤譯;翻譯公司的翻譯操作;出版社追求經(jīng)濟效益,翻譯的速度越來越快,不求質量,只求速度?!?/p>
從文化傳播與社會意義上來說,日文圖書的翻譯出版是一個全方位解讀日本的窗口。仔細分析21世紀初漢譯日文圖書的書目,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日本學術界的主要作者以及主流作品基本上都有引進。由此而言,漢譯日文圖書全方位地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當前,中日兩國政府間在政治上形成了深度的對立,兩國國民間也出現(xiàn)了不信任,其中有些人甚至從心理上開始彼此厭倦、排斥對方。這顯然不利于兩國間的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在國家與國家間的文化交流過程中,翻譯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外國人要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要了解外國文化,都需要建立了解的平臺和橋梁,翻譯就發(fā)揮著這樣的作用。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是有限的,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書本來實現(xiàn)的。由此,就需要我們透過更多的日文圖書的翻譯,讓讀者通過閱讀去發(fā)現(xiàn)圖書中所傳遞的文化意義,漸次加深中日雙方的相互理解,最終通過文化的和平共存,推動兩國政府與民間的和解,也許這正是漢譯日文圖書所擔負的真正的歷史使命。
(田雁,南京大學出版社副編審)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日文圖書漢譯出版史:1851-2011》(項目編號:16HQ0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 國家版權局官網(wǎng).版權統(tǒng)計[EB/OL].http://www.ncac.gov.cn/ chinacopyright/channels/6468.html.
②⑤⑥孫月沐,伍旭升.30年中國暢銷書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216、235、227、228.
③ 魏清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活動的社會運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56、66.
④ 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30-31.
⑦ 謝迪南.日本文學在中國30年傳播歷程[N].中國圖書商報,2008-5-16.
⑧ 王金凱.關于當前我國翻譯質量問題的思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6).
⑨ 吳偉.圖書是文化交流的使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