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致澤
摘 要: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非常重要,關乎中高年級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的進一步發(fā)展,所以要想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就得從創(chuàng)境引思、游戲、設疑等方面來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數學興趣;游戲;疑問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習的內動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時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盡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愉快地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和喜悅。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創(chuàng)境引思,喚起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數學學科的特點,勢必使得不少學生覺得數學單調、枯燥、乏味。所以新奇別致的課堂導入形式,能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我通過創(chuàng)設富有情趣的導課形式,讓枯燥乏味的知識活躍起來,從而激活學生的聽講興趣,撞擊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例如,在教學“比一比”一節(jié)時,我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心態(tài),先講童話故事《小豬幫小兔蓋房子》,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提出問題;小豬和小兔誰干的活多?學生們將自己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比較,歸納出“同樣多”“多”“少”等數學知識。這樣不僅使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充滿趣味,學生還學得非常投入,同時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和喜悅。
二、通過游戲,激發(fā)學習興趣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好動是兒童的年齡特征,自我約束力差是兒童的弱點。根據兒童以上特點,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兒童好玩、好動的特點,把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同相應的數學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其演變?yōu)榛顫姷臄祵W游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數學游戲”中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為學習而動,玩中有學,學中有玩,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例如,在第一冊教材中“10的組成”一節(jié)很重要,它是學生以后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在授課時,我把它編成小兒歌加上拍手動作,讓學生表演9和1組成10,8和2組成10,7和3組成10,6和4組成10,然后讓學生把兩只小手同時舉起來說兩個5組成10。再用對口令的形式讓兩人對說:“我說9”“我說1”,再合起來說:“9和1組成10”等等。最后通過“摘星星”的游戲加以鞏固,一個又一個的游戲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講情緒,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巧設疑問,強化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生學習數學中啟動思維的起點,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的“金鑰匙”。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巧布疑陣,講數學故事,猜數學謎語等活動,使學生產生疑問,引起好奇心,這種疑問和好奇心是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常有意引導學生開展“小好問”活動,鼓勵他們敢于想象,敢于質疑。例如,在講授一年級數學課本例題 “紙盒中有一堆花,小朋友表演節(jié)目時拿走了11朵,還剩9朵,紙盒中原來有多少朵?”時,當大部分學生以“11+9=20”解答后,有的“小好問”就提出:“拿走就是取走了,剩下就是余下的,為什么用加法列式計算?”全班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經過大家的積極思考,誘導出20-11=9,即原有朵數減去拿走朵數等于剩余朵數的思維脈絡,并繼續(xù)鼓勵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假設把先前拿走的11朵花放回盒子里,就是原有的花朵數,所以列式11+9=?來計算。通過對錯誤思考的討論和辨析,對正確思路的肯定,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更能增強學生解決抽象數學問題的能力,也能將該節(jié)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延伸到課后,喚起學生急切期盼學習新課的心理,增強學生今后學好數學知識的信心。
四、教具多樣,保持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他們對新鮮事物容易感興趣,樂于接受。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法,不僅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突出教學知識更新點,提高教學質量。我在教學中重視把圖示、投影、白板課件等教學媒體運用于教學,有時也運用實物做教具、學具,變靜為動,增強了教學的形象化和趣味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一年級“分類”一節(jié)時,我先通過投影讓學生觀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通過實物的分類操作,把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再用白板課件的形式教學分類的概念,強化分類的含義。最后讓學生動手整理自己的文具盒,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同學們在課堂中一直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就不言而喻??梢娗捎媒虒W媒體,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
良好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需要老師的精心培養(yǎng),家長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努力探索。學習興趣也就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形成,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