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思
簡析朱熹易學太極觀
江文思
朱熹的易學體系是以“理”、“象”、“數(shù)”、“辭”為依據(jù)的一套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體系,朱熹的太極觀以理為最高范疇,認為太極乃是本體之理,融匯于象數(shù)易學和義理易學,以筮法的卦爻象之變,揭示了太極變化之理;以太極陰陽的變化,構(gòu)成了世間萬物變化的本源;陰陽的動靜變化與太極密不可分。
朱熹 理 太極 陰陽
朱熹是宋代理學和易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繼孔孟以后儒家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在對傳統(tǒng)象數(shù)易學和義理易學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基礎(chǔ)之上,構(gòu)建了以“理”為最高范疇,“理”、“象”、“數(shù)”、“辭”為一體的完整的易學體系。太極是朱熹易學思想重要的理論基石,貫穿于易學的象數(shù)和義理之間,朱熹認為太極乃是本體之理,太極不僅是《周易》象數(shù)的本原,還是《周易》義理的本原。作為理學范疇的太極,不僅對《周易》筮法的卦、爻、象變化“太極”[1]之理作出了解釋,而且還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由陰陽變化之理的太極所構(gòu)成,太極是陰陽二氣和天地萬物之理的全體,太極包含著陰陽、五行、天地萬物在內(nèi)的全體之理。本文擬從太極的生衍變化、萬事萬物皆有一太極、陰陽和太極之間的關(guān)系這三個方面對朱熹易學太極觀作簡要分析。
朱熹易學從象數(shù)而入義理,象數(shù)為義理之本,以理為最高范疇,通過對象數(shù)易學和義理易學的闡發(fā),認為“易只是一陰一陽”,《易》雖為卜筮之書,但太極卻是其根本的原理,太極二字出自于《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朱熹認為:“太極只是一個混淪底道理,里面包含陰陽、剛?cè)?、奇偶,無所不有。乃各畫一奇一偶,便是生兩儀”[2]由此可見,太極是《周易》筮法的卦爻象形成和變化的基礎(chǔ),由太極而衍生出來的陰陽、四象和八卦,無非是基于太極這“理一”或“一理”的基礎(chǔ)之上,通過奇偶(陰陽)二畫反復重迭變化出來的結(jié)果,所以太極乃是一切象數(shù)之理的總體。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者,一理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一畫者二也。兩儀生四象,兩儀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二畫者四也。四象生八卦者,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二畫者四也。四象生八卦者,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三畫者八也。此乃易學綱領(lǐng),開卷第一義。[3]
太極作為卦爻象之變和奇偶之數(shù)的本原,混淪之初為太極,然后分為奇偶兩畫,是為兩儀,即為一陰一陽;在一陰一陽的基礎(chǔ)之上,又各生奇偶二畫,則為四象;在四象的基礎(chǔ)之上,再各生奇偶二畫則為八卦。由此推演得知八卦進而重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為三百八十四爻,而三百八十四爻可歸結(jié)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歸結(jié)為八卦,八卦歸結(jié)為四象,四象歸結(jié)為兩儀,兩儀最后歸結(jié)為太極,揭示了從太極到三百八十四爻,再從三百八十四爻到太極的周流變化,復歸于“理一”的關(guān)系。
《周易系辭》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朱熹認為太極是兩儀、四象和八卦的根源,而太極生兩儀,是一分為二;兩儀生四象,也是一分為二;四象生八卦,也都是一分為二,所以兩儀生四象,也是太極生兩儀,太極則是萬物生化的初始和本體。朱熹以樹木的生長來比喻《周易》筮法的卦爻象的變化,以樹根生衍之理來比喻為太極,以枝葉、花果比作卦爻象,朱熹說:“太極如一本生上,分而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個太極,更無停息”太極的生衍變化就像樹木不斷生根繁殖和生長一樣,太極是樹木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即萬事萬物生來也都具備太極的屬性,而兩儀、四象和八卦等都由太極生化而來,太極為萬事萬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屬性,自然兩儀、四象、八卦也都各為一太極,從而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也一樣各有一太極,以此生生不窮的往下發(fā)展,也就有了“無限個太極”。
朱熹認為太極生生不窮的變化,使得萬事萬物之間有“無限個太極”,而太極之理即含兩儀之理。朱熹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則先從實理處說,若論其生則俱生,太極依舊在陰陽里。但言其次序,須有這實理,方式有陰陽也。其理則一。雖然自見在事物而觀之,則陰陽函太極,推其本則太極生陰陽”太極之理即是實理,而太極之理含兩儀之理,太極與兩儀是一共同體,“太極生兩儀”并不是先有太極然后再生出兩儀,而是太極與兩儀并生,太極在陰陽之中,不在陰陽之外,離開了太極則無所謂陰陽,離開了陰陽也無所謂太極,有太極之理,方有陰陽變化,陰陽變化來源于太極之一動一靜,兩儀、四象、八卦俱因太極動靜而生,太極之一動一靜是陰陽變化之理,陰陽之氣的動靜變化、此消彼長,與太極本為一體,所以是“太極生陰陽,陰陽函太極”。
朱熹易學是以象數(shù)易學為義理之本,在以“理”為易學核心思想的前提下,朱熹的太極觀構(gòu)建了以理為核心、太極陰陽為根本的宇宙本體論思想,太極是一切象數(shù)之理的總體,太極和陰陽之間不可分離,太極本身包含著陰陽,陰陽也構(gòu)成了太極,太極的變化之理,是陰陽動靜消長的演化過程,太極之理是一陰一陽的變化之道。太極是世間萬物變化發(fā)展的本源,也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屬性,任何的一人或一物都具有太極的陰陽屬性,陰陽的變化俱生萬物,為萬物的生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無限可能。
[1]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朱伯崑.易學哲學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3]張克賓.朱熹易學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江文思(1992-),男,漢族,重慶北碚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