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娌蘭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我國特殊教育現(xiàn)狀及存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闡述了當前應推行聽障兒童的融合教育,并結合梅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辦學歷程和辦學特色詳述了推廣融合教育的具體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聽障兒童 普校 特校 融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xiàn)市(地)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接收殘疾人入學,不斷擴大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特教班規(guī)模。2017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修訂后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其中提出:推廣融合教育,保障殘疾人進入普通幼兒園、學校接受教育。
1 我國特殊教育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聽力語言障礙的人數(shù)達2780萬,其中14歲以下的聽障兒童171萬,0-6歲的聽障兒童約70-80萬,每年新增聾兒3萬,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shù)字。導致兒童耳聾的病因很多,但大部分聽障兒童無法通過藥物或手術來恢復聽力。就兒童而言,聽力損失會阻礙兒童學習言語和語言,影響兒童的健康發(fā)育,而且會導致他們的言語能力、認知能力明顯低于正常兒童,心理發(fā)育遲緩。目前,這些聽障兒童在入學階段只有小部分在普校隨班就讀,大部分都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特殊教育學校一直是我國實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我國特殊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的關鍵性過渡環(huán)節(jié)。
長期以來,聽障者生活在以健全人為主體的社會群體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兩個群體的溝通越來越頻繁,但由于溝通障礙,兩個群體間常常會發(fā)生誤解。日常生活中,多數(shù)人都認為這種摩擦是因為聽障者“不懂事”或“不講理”造成的;而聽障者則認為受到歧視,不尊重、不接納他們。聽障者在社會中處處受阻,他們很難融入主流社會中。究其原因則是聽障者因聽覺障礙不能聽取、模仿和理解周圍人們的語言,失掉了許多獲得信息和學習語言的機會,造成了語言障礙;而且大多數(shù)聽障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都是在全封閉的特殊學校就讀,這無形中阻礙了他們與健聽兒童的交流學習,甚至與社會完全隔離。封閉的環(huán)境給聽障兒童學習語言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特殊學校的語言環(huán)境無法和普通學校相比較,其正常的語言交流很少,學生之間都是用手語溝通,這給他們的語言康復帶來很大的阻礙,也阻礙了心理、社交能力的發(fā)展,并與健聽兒童漸行漸遠。為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我認為應該大力推行融合教育。
2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于1990年在美國最先提出,1994薩羅曼卡宣言強調融合教育精神,目前已成為世界發(fā)展的趨勢。融合教育是指讓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和普通兒童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并和普通兒童共同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
對于殘疾人教育,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提倡“融合”而非“隔離”。作為締約國之一,我國一直積極推動融合教育的發(fā)展,也越來越重視殘障人士的受教育權利?!叭诤稀背蔀楝F(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也是社會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在現(xiàn)階段,由于受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我國還有很多特殊兒童仍在接受隔離式教育。
推進聽障兒童接受融合教育,首先需要讓融合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融合教育的理念是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這是一種沒有排斥、沒有歧視的教育,學生個體有差異,我們要區(qū)別對待,我們不能以精英式的教育理念來要求聽障學生,只關注分數(shù)、照顧精英孩子,而忽略了聽障兒童的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另外融合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和公民教育,在促進特殊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普通孩子也在融合中學習到了寬容、善良和責任。這也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
3 如何推廣融合教育
梅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創(chuàng)辦于1988年,是廣東省最早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面向全市招收適齡的聽障和視障兒童。學制從小學到高中,現(xiàn)有18個教學班,學生200多人。學校秉承“愛心、細心、耐心、信心”的校訓,堅持“一切為了殘疾孩子,努力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一定勞動技能的殘而有為的一代新人”的辦學宗旨。學校主抓以愛國主義、自強不息為內容的勵志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禮儀禮節(jié)為主要內容的養(yǎng)成教育以及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的感恩教育等。另外學校把職業(yè)培訓和第二課堂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針對盲生視覺缺陷的特點開設了手工、家政、定向行走、生活自理、按摩等課程;針對聾生聽覺缺陷的特點,開設了美發(fā)、縫紉、烹調、律動等課程。通過學習培訓,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和勞動技能,為將來走上自食其力之路打下扎實的基礎。
受到辦學規(guī)模的限制,為解決更多聽障兒童的受教育權利,推廣融合教育的發(fā)展,從2010年開始,學校與梅州城區(qū)的卓新小學、美華小學、丹丹幼兒園、梅州農業(yè)學校等學校合作,逐步探討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合作學習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融合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做法如下。
3.1 合作學習、送教上門
對于聽力有障礙但尚有殘余聽力的聽障兒童,在配戴助聽設備(包括助聽器和人工耳蝸)后送入普通幼兒園,因具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在幼兒園里能有正常的交流環(huán)境,他們不僅能聽(看)許多健聽兒童說話,走出無聲的世界,對社會、對自己也就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觀察和思考。在小學階段,選擇就近隨班就讀的聽障兒童因為自身的原因無法跟進普小的進度,而且由于普校老師缺乏專業(yè)知識輔導他們的學習,他們在班里逐漸就成為一個擺設。在這一階段如果有特校老師能夠進行跟蹤和輔導,無疑對他們的矯正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學校為了促進融合教育的推廣,每年選派十多名政治覺悟高、業(yè)務能力強、精通手語的老師,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梅州城區(qū)的普通中小學校,擔任“愛心大使”,為聽障兒童提供指導、咨詢與幫助。一方面與普校老師交流,共同探討特殊教育方法和技能,探索隨班就讀的有效方法,協(xié)助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另一方面引導聽障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品質,教會他們如何與同學和睦相處,逐步完善自我、增強自信,克服自卑、敏感的心理,健康快樂成長。同時也對他們跟蹤觀察,建檔立卡,詳細掌握基本信息,建立成長記錄袋,客觀記錄成長發(fā)展軌跡,為融合教育的推廣積累豐富的經驗。endprint
只有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共同作用下,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達到接近健聽兒童的境界,這樣的融合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3.2 挖掘潛能、回歸普校
在特殊學校就讀的聽障兒童中不乏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其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比一般的聽障兒童強,在特校經過語言康復訓練后能借助殘余聽力及唇語能快速地學習語言,他們可轉到普校就近入學。在普校,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適應學習,要安排在正中靠前的座位,以便他們能更好地聽到老師的聲音和看清老師的口型。然后要引導班里的學生爭當“愛心使者”,跟聽障兒童做好朋友,課后多和他們說話,在教師的引導和暗示下讓聽障兒童和健聽兒童之間不斷互動,營造良好的氛圍,使聽障兒童能得到同學的認同、寬容和尊重。
城區(qū)的聽障兒童進入我校的語言訓練班進行康復訓練。在訓練班中,他們借助助聽器,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語言,經過幾年的康復訓練再進入普校就讀。我校的鄭善鋒、嚴遠泉等同學,在經過三年的語言康復訓練后轉入普校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他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比在特校就讀的學生高出許多。2012年再回到我校就讀高中,2014年參加了特殊教育高考,順利被天津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yè)全納班錄取。
事實證明聽障兒童在融合教育中,不但能夠促進正常兒童和聽障兒童的共同發(fā)展,而且聽障兒童也能從融合教育中獲得更多的刺激性、變動性和學習回應性的經驗,與健聽兒童的日常相處中,通過觀察、模仿、學習互動,充分挖掘其社會交往、語言溝通等方面的潛能。健聽兒童也能從同伴比較中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調整自己的言行,從幫助同伴中克服自我中心,促進自我的發(fā)展與進步。
3.3 請進來,走出去
為順利實現(xiàn)聽障孩子和普通孩子的融合,我校一直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一方面邀請學生家長、普校學生、杰出殘疾人等人群走進學校,與學生交流互動;另一方面,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一些單位參觀學習,進行特殊教育宣傳。
3.3.1 請進來
為宣傳特殊教育,推廣融合教育,我校經常邀請學生家長、普通學生、杰出殘疾人等人群走進學校,與學生交流互動。一方面邀請梅州農業(yè)學校、梅州市職業(yè)技術學校、嘉應學院醫(yī)學院等學校的青年志愿者來學校參觀、參加融合活動,通過舉辦學雷鋒、“六一”游園活動、文藝匯演、義診、助殘等活動,讓普校學生全面了解特校學生,轉變傳統(tǒng)觀念,消除偏見和歧視。另一方面,我校也積極邀請杰出殘疾人來校進行交流,先后邀請CCTV《星光大道》2007年度總冠軍、“模仿奇才”楊光和《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員隊長邰麗華來到學校參觀指導,走進特殊學生中,講述他們的拼搏和奮斗故事,分享成功的喜悅,激勵學生自力更生、熱愛生活,勇于面對生活,敢于超越自我。
學校一直非常重視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合作,共同為學生創(chuàng)造融合的環(huán)境,經常召開家長座談會或親子活動,舉辦家長手語培訓等活動,轉變家長教育觀念,培養(yǎng)家長的認同感,形成家校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實現(xiàn)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結合。
3.3.2 走出去
為增長學生見識,展現(xiàn)學生自強不息的風采,我校師生走出校門,先后到梅縣機場進行科普教育活動,參觀葉帥故居,來到梅州農業(yè)學校、梅州市職業(yè)技術學校與幼師專業(yè)學生進行聯(lián)誼活動等,展示學生才藝,進行特殊教育宣傳,讓學生了解社會,讓社會認識特殊教育,實現(xiàn)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結合。
4 結束語
聽障兒童的融合教育已經成為聾兒回歸主流社會的主要方式,雖然我國一直在積極推動融合教育的發(fā)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融合教育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國家投入的不足、專業(yè)教師的緊缺、學生和家長的不理解、普校教師的認識不夠等因素都極大地制約了融合教育的普及和發(fā)展,每年有很多聽障兒童未能得到早期發(fā)現(xiàn)和康復的機會,可謂任重而道遠。聽障兒童康復事業(yè)是一項民生工程,關乎社會、學校和家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更需要每一位特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不斷優(yōu)化融合教育活動形式,為推廣融合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葛亮亮,張爍等.推動融合教育發(fā)展,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N].人民日報,2016-4-1.
[2] 周滿生.對加強融合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2014(02):151-153.
[3] 季蘭芬.淺談聽障兒童的早期融合教育[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1(01):57-58.
[4] 徐向陽.淺談聽障兒童的早期融合教育[J].江西教師網,樟樹向陽名師工作室,2013.
[5] 熊金飛.淺談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5(04):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