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英??
摘要:隨著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推進,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成為小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啟發(fā)的關鍵時期,通過各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養(yǎng)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習慣對提高學習效果有著重要作用。本文以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的學具操作為例,探究學具操作對培養(yǎng)動手操作與思維能力的方法,為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動手操作;思維訓練;數(shù)學教學;學具操作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不能單純依靠模仿與記憶開展數(shù)學學習,而是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自主實踐、合作學習,這是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形式。”在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們對學生動手操作越來越重視,且數(shù)學課的日趨“活動化”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形成了一種教學共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數(shù)學教具淪為形式化工具或者是課堂中的“擺設”,未能將教具的價值與作用發(fā)揮出來,無法真正對學生思維進行啟發(fā)。由此,為了將教具的真正作用發(fā)揮起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進行思維訓練,就必須轉變教具的操作方法,下面具體探究。
一、 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教具應用的作用
(一) 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很多事物存在強烈好奇心,對教具也是如此,教師讓學生操作教具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興趣是非常高的,有著強烈好奇心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原因是很多教具在顏色上與形態(tài)上與兒童玩具有著相似之處,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由此,低年級學生對教具存在濃厚的興趣,讓他們操作教具可以將學習興趣激發(fā)。
(二) 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學生對教具的認知實際上是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能夠以一種特定方式讓抽象知識變成具體的、可以理解的知識。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操作學具可以進一步讓學生結合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促進思維發(fā)展,為學習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創(chuàng)造良好的思維條件。比如,在學習完拼組圖形以后,學生因為認知了圖形,能夠拼出豐富多彩的圖形,像卡車、房子、花朵等等。
(三) 通過學具操作可以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
教學中,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是一種被動學習局面,需要將學生為主體體現(xiàn)出來,在教師的誘導下動腦、動手學習知識。比如,一年級中長方形、正方形與圓形的認知教學中,教師準備好各種形狀圖形教具,可以是石膏制作成的立體圖形,也可以是用紙殼剪成的平面圖形,然后將這些圖形涂上不同的顏色,課上,教師帶來這些各式各樣的教具,學生紛紛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些五顏六色的教具,激發(fā)了強烈的好奇心。教師隨便拿出一個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觀察,提問:“這個圖形有幾個邊、幾個角?”讓學生紛紛上來摸一摸、看一看,反復觀察,然后教師再次提問:“哪個同學知道答案了?”學生會爭先恐后的舉手回答,然后教師讓一名學生回答,詢問怎么得到答案的,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鼓勵,最后教師講解正確的答案。在課程快結束后,教師隨機舉起不同的圖形,讓學生搶答,進一步活躍了課堂氣氛,在課后留一份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后自己獨立制作一個圖形,可以是立體的也可以是平面的,進一步深化對圖形的理解。
二、 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的學具操作方法
(一) 通過操作,培養(yǎng)學生動作思維
思維的起點是操作,每個學科的學習均離不開操作,數(shù)學更是如此,一年級或者二年級的學生兒童特征沒有完全消失,他們對一些新鮮的事物有著強烈好奇心,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對兒童學習有著重要意義的是手的運動感覺。直接感知可以是從手開始的。比如,以下教學案例就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在講解“得數(shù)是8的加法與減法”一節(jié)課中,分發(fā)教具,即“火柴棒”,先讓學生在左邊擺出5根火柴棒,右邊擺出3根,然后提問:“左右兩邊一共擺出了幾根火柴棒?”學會回答:“我先在左邊擺了5根火柴棒,然后在右邊擺了3根,列算式為5+3=8,總共擺了8根火柴棒?!比缓?,教師劃分小組,前后桌為一組,后面的學生在左側擺出2根,右側擺出6根,教師提問:“依據(jù)你擺放的位置,如何列算式得到擺放的總數(shù)?”學生說:“左側擺出2根,右側擺出6根,列算式為2+6=8,一共是8根火柴棒?!比缓笞屝〗M內(nèi)的學生不斷擺放不同數(shù)量的火柴棒,看看得到的結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哪里出現(xiàn)了錯誤。
通過這一案例可以看出,邊讓學生動手操作教具、邊觀察、邊學習,得到了“5+3=8”、“2+6=8”等算式,真正讓教具的價值充分發(fā)揮,鍛煉了學生獨自動手思考的能力。在課程快結束后,教師提問:“擺一個得數(shù)為7的加法,有幾種算法?”,然后學生很快就列出“3+4=7”、“5+2=7”等算式。
學生動手思維的培養(yǎng)還需要保證有序,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規(guī)則或者規(guī)范無認知,由此,很多動作上是沒有規(guī)律的或者是慌亂的,由此,教師需要在指導操作教具過程中培養(yǎng)條理性與有序性,比如,在以上案例中,擺放火柴棒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擺法,有學生擺的火柴棒是相互對齊的、間距是均等的,但是有的學生卻是有高有低、間距有大有小,為此,需要將這種應付了事或者毛手毛腳的毛病改掉,這對于進一步規(guī)范學習行為有著重要意義。
(二) 通過操作,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出來
思維支配著操作,且與語言保持密切聯(lián)系,思維離不開語言。動手操作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需要將思維與語言相結合。心理學家表示,語言分為內(nèi)語言與外語言兩種,外語言是低年級學生運用的,而內(nèi)語言是高年級學生運用的。比如,學生在進行某個動作時,會不自覺地將這個動作向別人說出來。教師需要善于將外語言與內(nèi)語言結合起來。比如,以下案例為:在講解“6加幾”時,教師先讓學生在課桌的左側擺出6根火柴棒,在右側擺出7根火柴棒,然后提問:“大家動腦想一想,怎么擺放才能讓結果是10呢”,學生會邊思考邊動手擺放,有的學生從左側拿出3根火柴棒放到右側,有的學生從右側拿出4根放到左側。然后教師繼續(xù)提問:“怎么列算式呢,現(xiàn)在左側是多少根,右側又是多少根呢?”。這一階段要求學生用語言表述出自己思考的過程,有的學生說:“我從左側拿出3根火柴棒放到右側,右側原來的7根增加了3根,就是10根”。這樣,學生會將自己的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使操作與語言結合,真正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出來。endprint
(三) 通過操作,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
兒童成長過程中,抽象思維由動作思維過渡而來,最終形成抽象思維,也就是說從感性過渡到理性的過程??梢栽跀?shù)學課中讓學生操作感性材料,比如,識數(shù)字中,大部分學生能夠識1~100以內(nèi)的數(shù)字,但是對數(shù)字缺少感性認知,一年級不但需要讓學生掌握1~100以內(nèi)的數(shù),還需要教會他們?nèi)绾谓M成、排列順序與大小、讀寫、加減法運算等等。案例為:
在學習“8的認識”中,教師提問:“我們學習了得數(shù)為7的加減法,現(xiàn)在在左邊擺出7根火柴棒?!睂W生會按照要求擺出7根火柴棒。然后教師再次提問:“請你們在右面再擺出1根火柴棒,左后兩邊加起來一共是多少根?”然后學生回答:“8根火柴棒?!苯處熖釂枺骸巴瑢W們思考:8是在哪個數(shù)字基礎上加1得到的?”學生會回答:“左側的7根加右側的1根得到的?!苯處熇^續(xù)提問:“7是在哪個數(shù)的基礎上加1得到的?”學生回答:“在6的基礎上加1得到的?!庇纱丝梢酝ㄟ^這種方法讓學生推理,完成了兩個學習任務,一個是認識了8是怎么得到的,另一個是任意相鄰兩個自然數(shù)相差“1”。在學習“8的分解與組成”時,教師劃分學習小組,前后桌為一組,用火柴棒對8進行分解與組成,學生通過小組相互討論很快將結果得到。以上對“8”的學習,學習成果均是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得到的,實現(xiàn)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四) 注重操作的體驗感,讓操作成為自覺行為
比如,在“觀察物體”一節(jié)課中,因?qū)W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可以讓這一節(jié)課變?yōu)椤白杂苫顒诱n”,讓學生大膽的操作,先擺一擺小正方體,然后觀察正方體,在紙上將正方體的正面、側面、上面的圖形繪制出來,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學生思維真正受到啟發(fā),經(jīng)過操作、觀察、思考,培養(yǎng)了空間觀念,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 結束語
總之,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充分使用教具,通過教具的多樣化應用,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動作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真正將實踐與思考結合了起來,提高了教學效果,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與善于操作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徐智卯.加強操作訓練,發(fā)展小學生思維——動手操作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09):148,150.
[2]周玲.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的觀察操作與思維發(fā)展[J].教育改革,2010,(05):54-55,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