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玲
摘要:2017年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zhì)量年”。將思政課的內(nèi)容與社會實際相結合,使思政課堂真正成為有用的課,成為當前探究的熱點。本文從思政課程體系中抽離出相關的知識內(nèi)容,幫助學生系統(tǒng)了解道德概念、道德價值觀等內(nèi)容。教師應利用思政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帶動其學習實踐,進而對學生的道德意識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關鍵詞:思政課堂;道德學習;積極建構
道德教育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思政課堂作為其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學生道德意識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何從課程體系中抽離出與學生道德相關的知識內(nèi)容,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是教師應該思考的重點,也是進行學生道德教育的關鍵。
一、從歷史中引導學生融入道德情境
1.梳理道德的歷史特征
道德意識在思修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對道德概念的解讀與歷史性分析。學生在課堂上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質(zhì),側重于道德的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分析。教師可以從道德歷史的發(fā)展以及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的道德進行解析,根據(jù)道德發(fā)展的歷史性,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分析歷史人物的道德取向
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歷史,在了解歷史的同時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中的有為青年是如何擔負起社會責任、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在歷史長河中,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有不同的道德標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用社會熱點,如“拒絕道德綁架”等公益廣告引導學生思考自身的道德取向,辯證看待社會的包容性。在網(wǎng)絡時代,學生作為接受新事物的前沿力量,在網(wǎng)絡中應樹立道德標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
1.解析社會道德困境
在當今社會,學生經(jīng)常會接觸到許多負面新聞,容易受許多不良思想的影響,進而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jīng)_擊。教師需要結合當今學生實際,設身處地地分析青年應當具備怎樣的道德觀念。學生形成科學的道德觀,是構建良好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積極前行的重要因素。
2.追尋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
課堂教育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深深地烙印在廣大青年的內(nèi)心,教師要重點強調(diào)德行是德性的顯性,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定。教師從傳統(tǒng)文化中追尋禮義廉恥,教會學生什么是榮、什么是恥;從中華傳統(tǒng)禮儀中彰顯民族和國家的親和力;從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尋找社會發(fā)展的力量。這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人們的道德核心,需要大學生將其傳承下去。
三、參與道德實踐,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
1.道德認識主體的能力結構
教師在認識論教學中,應教育學生認識到個人作為道德實踐的主體應當具備以下三種能力:自然力、知識和經(jīng)驗、情感和意志,通俗講就是體商、智商和情商。正是因為不同的認識主體能力結構不一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加強身體鍛煉,保持較好的自然力是學生樹立正確道德意識的前提,對知識的學習和經(jīng)驗的積累是道德認識的關鍵因素。教師在講解道德知識時,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2.注重道德實踐,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過程中,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學習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該部分對價值觀的講解是重中之重。學生在學習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后,不僅要在課堂上理清道德認識的標準和原則,更需要注重道德實踐。道德價值突出體現(xiàn)在客觀世界的發(fā)展是否滿足人自身的需要。由于對道德價值的評價具有多樣性,教師需要教育學生立足于整體社會背景,基于已有的道德認知體系,使道德評價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以有利于個體在社會中的發(fā)展,保證其在社會中的道德實踐符合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對思政課程中的道德知識點進行梳理,將道德學習融入大學思政課堂,有利于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既在真理與價值上認清道德標準,又在道德實踐中明確價值目標。教師通過優(yōu)化學生的主體認知能力結構,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嵌入榜樣示范,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到社會情境中去體驗。在思政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報告促進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建設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也使該門課的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李智超,白立民.淺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才智,201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