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紅
陶行知曾說過“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可見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現(xiàn)在全國各地新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涌現(xiàn)出許多新的教學模式。但不論是哪種教學模式,都離不開“問題導學”。課堂中問題的設置、提出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問題的設置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只有科學地設置、提出問題,并結合科學的教學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皢栴}導學法”直接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探究為主線”的課堂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
筆者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導學法”進行了以下探索。
第一,“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中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要貫穿課堂始終,整個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生成新的問題。
“問題”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習目標,將教學目標合理地轉化成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時間,然后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再引導學生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以《項鏈》一課為例,我設置了幾個問題:1.小說圍繞項鏈主要寫了幾件事?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中心任務,本文著力塑造的人物是誰?作者是如何塑造這個人物的?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最典型的是何種方法?在學生得出答案的基礎上再提出第三個問題:這篇小說的構思獨特在何處?最后,向同學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你怎樣看瑪?shù)贍柕逻@個人?整節(jié)課教師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一直緊跟課堂,不斷地進行思考,思維也變得更加開闊了。學生會大膽說出對瑪?shù)贍柕碌男驴捶ā?/p>
第二,以引導為橋梁,使學生圍繞問題在探究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興趣。教師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探究—交流質(zhì)疑—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過程,實現(xiàn)教學目標,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教師的任務不單單是“教”,而是“導” “引”。教師針對問題的設置要有啟發(fā)性和趣味性,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的答案甚至比參考答案更全面,更新穎。我在講“避免歧義”時,第一步,讓學生總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歧義,可分為幾類;第二步,讓學生探討避免產(chǎn)生歧義的方法;第三步,進行實戰(zhàn)演練,當堂訓練學生避免產(chǎn)生歧義的能力;第四步,引導學生談談生活中歧義出現(xiàn)的積極作用。有學生舉了廣告中的例子,如,“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 “聰明的媽媽會用鋅”等典型的廣告語。課堂最后,我們開了一場有關歧義的模擬法庭:有位富翁去世后,他的女婿與兒子爭奪遺產(chǎn)。富翁臨終留下遺囑:“吾六十生一子人言非是吾子也家業(yè)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zhí)?!迸稣J為遺囑明明寫著:“吾六十生一子,人言非是吾子也,家業(yè)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zhí)?!彼赃z產(chǎn)都應歸自己所有,但是富翁的兒子卻因此將老人的女婿告上了法庭。筆者提出假設,若你是富翁兒子的律師,你將如何維護他的權益?同學們經(jīng)過思考,竟然齊聲說道:“吾六十生一子,人言非,是吾子也。家業(yè)田園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爭執(zhí)。”學生代表發(fā)言時向老師提問:您還有哪些消除歧義的方法,總結出來和大家分享吧。
很顯然,在“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下,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得出,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問題導學法”營造了教學相長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的教育目標。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策略,集中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從各個角度引導學生敢于產(chǎn)生疑惑、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在和諧融洽、充滿樂趣、互相學習、共同發(fā)展的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知識裁判、知識信使的身份自居,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并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組織教學過程,創(chuàng)建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啟發(fā)與討論并行、教與學相長的課堂教學氛圍,
“問題設置與呈現(xiàn)、問題分析與討論、小組合作與任務驅動”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促進了課堂的多向交流。除師生討論外,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學、相互啟發(fā)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健康發(fā)展。
總之,運用“問題導學法”開展教學,學生的學習方法發(fā)生了轉變,老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使課前、課上、課后形成一個連貫的學習過程,凸顯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改革新理念,教師適時進行有效地引導,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探究,學生真正地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自主地運用和拓展了知識,使學習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綜合素質(zhì)得到了明顯提高,同時教師也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zhì)量,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責編 李晨靜)
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