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振
【內容摘要】初中學生的運動參與培養(yǎng)是體育教學的重要方面。運動參與不是參與運動,而是需要建立一個系統(tǒng)認識的。在四點認識的基礎上,從內外兩個層面形成教學策略,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參與意識與能力。體育課堂上的教學行為不能影響運動參與的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體育 運動參與 教學研究 實踐反思
初中體育教學有多項基本目的,如促進學生體能增強、掌握體育運動的技能與基本知識、增進健康,同時緩解學習壓力并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等。而要達到這些目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學生的運動參與。運動參與是義務教育體育課程的一個重要概念,運動參與不是簡單的參與運動,而是一個具有豐富結構,需要認真理解才能準確實施的概念。本文試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運動參與的理解與教學思考。
一、運動參與的理論理解
運動參與是初中體育教學的一個基本內容,其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在初中體育課程設置中,運動參與一般都設計在學生入學之初,這就提醒日常的體育教學不能只是簡單地將學生拉到操場上,而應當結合實踐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理論建構。
通過筆者的梳理,初中階段對運動參與的理論認識應當包括這樣的一些基本內容:一是運動的參與意識。這就需要學生了解參與運動的好處,清晰地知道自己對參與體育的態(tài)度與水平等;二是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通常需要讓學生做到基于自身的實際制定切實可靠的、全面鍛煉且注重實效的目標,同時具有遵循運動規(guī)律、實現(xiàn)自我保健的意識;三是形成合理安排自身的運動負荷與通過休息等方式調節(jié)自己的能力。一定負荷的運動與休息之間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的關系,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把握好這個關系;四是檢測自身的運動負荷。只有一定負荷的運動才是有效果的,班級授課制的背景下,教師不可能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實時運動有精確把握,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判斷能力,因此根據(jù)自身運動的脈率、運動后的心臟恢復率等來判斷自己的運動負荷,就是運動參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運動參與實際上是一個以運動為核心的,既關注學生運動過程,又關注學生運動結果;既關注運動設計,又關注運動反饋與評價;既關注教師對運動的設計,又關注學生對自己運動的把握的系統(tǒng)。
二、運動參與的促進策略
基于以上理解,筆者建立了從內外兩個層面促進學生體育參與的思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從內因層面上來看,筆者的策略是:結合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體育參與。初中學生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學生的自我關注意識開始覺醒,學生自我關注的內容較多,包括自身的衣著、行為等,其中對自身的體質、體形的關注雖然處于相對隱性的狀態(tài),但實際上卻是學生關注的重心。體育課堂上基于學生的這種需要,去促進學生的體育參與,是一個極為高效的教學策略。比如說最具挑戰(zhàn)性的長跑,在學生的認識中就是一個“苦力”活兒,而筆者結合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認識到長足不僅可以培養(yǎng)他們自身的耐力,還可以讓學生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如控制途中跑與沖刺時間的分配等,還有學生自主提出長跑實際上與自身的體重因素密切相關,這就客觀上促進了部分體重不達標或超標的學生對自身體重的認識等。又如男生的引體向上與女生的仰臥起坐兩項運動,學生感覺挑戰(zhàn)非常大,往往不愿意全力參與。而筆者的策略之一,就是讓部分較好的男生去展示手臂肌肉,讓女生展示腰部柔韌性,這個時候會發(fā)現(xiàn)根本不需要教師作太多的表述,其余學生內心都會有一種蠢蠢欲動的動力,而且這個動力的持續(xù)性還是非常好的。一位男生家長在與筆者溝通的時候說他兒子晚上回去訓練之后,總喜歡用手捏捏自己上臂的肌肉,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內在的運動參與的動力在發(fā)揮作用。
從外因層面上來看,通過評價激活學生動力,也是促進學生的體育參與的重要策略。初中學生畢竟缺乏耐心,有時即使對運動參與有積極認識,也不愿意付出努力,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評價來激活他們的內在動力。筆者的策略是為學生確定運動項目(以50米、立定跳遠、擲實心球、足球繞桿等考查項目為主),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偷偷做點“手腳”,將他們的成績測得低一點,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實際”水平如何;然后通過階段性訓練與測試,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一點一滴地進步。事實證明,哪怕進步一點點,也能讓學生產生較為持續(xù)的運動參與的動力。
三、運動參與的教學反思
記得在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想過很多辦法來讓學生愛上體育,可學生就是感覺體育是個傻大粗的體力活兒而不愿意參與。而真正建立起了運動參與的理解,并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采取相應的策略的時候,筆者發(fā)現(xiàn)運動參與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真是要契合學生才行。
除了上面第二點所舉的例子之外,筆者還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當有些學生在運動中“滯后”于其他人的時候,其實往往是他們的自我判斷在發(fā)揮作用的時候,也就是說他們對自身的運動負荷實際上有了一個較好的直覺,因而決定了先讓自己停止訓練。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調查、理解學生的這種行為,確保不影響學生的運動參與積極性,那種只盯著教學目標,強調多長時間內必須達到多大的訓練量并達到什么樣的訓練效果的教學行為,一旦打擊了學生的運動參與積極性,其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參考文獻】
[1] 陸素根. 初中體育教學中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建議[J]. 運動,2014(17):116-117.
[2] 季飛進. 淺談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有效地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J]. 當代體育科技,2013,3(3):43-43.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zhèn)吳窯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