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婉月
2017年8月8日的《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網(wǎng)站上,刊載了著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家伊萊恩·肖瓦爾特的文章《強硬的女性》,在文中,肖瓦爾特對戴博拉·尼爾森的著作——《咄咄逼人》,進行了評論。
《咄咄逼人》一書的主題,即西蒙娜·薇依、漢娜·阿倫特、瑪麗·麥卡錫、蘇珊·桑塔格、戴安·阿勃絲和瓊·狄迪恩這六位現(xiàn)代女性思想家在政治、心理和哲學層面的“強硬”:眾所周知,這六位女性給人的印象,就是嚴肅、疏離、決絕。
肖瓦爾特指出,這六位女性,各自從美學、政治和道德意義上,堅持直面二十世紀的慘痛歷史。她們的強硬,帶有相當程度的自覺;但當她們堅持以不帶感情色彩的方式來面對苦難時,迎接她們的,卻是憤怒和敵意。使得她們成名和得到尊敬的,是她們對創(chuàng)傷性事件不動聲色的闡釋。但是,“超然”和“冷酷”往往容易混淆不清,所以這就使得她們常常不被時代接納:在面對有些問題——比如大屠殺、艾希曼審判、民權(quán)運動、越戰(zhàn)、“9·11”時,她們拒絕移情的態(tài)度,即使是其最為親密的朋友和盟友,都感到震驚。
尼爾森將她們高度理性的姿態(tài)稱為“非感傷”,從而暗暗地將情感等同于感傷?!案袀w”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女性寫作中備受嘲弄,但女性主義文學史家辯護說,它是一種有著自身美學實踐的寫作風格。與“感傷體”不同,“非感傷體”沒有文學史可以追溯,因此如果有女性踐行,人們就很容易認定它是個人情感上的失敗,而非某種具有哲學活力的能量。因此,對于這六位女性來說,人們談?wù)撟疃嗟模撬齻冃睦砩系睦淇釤o情,而非這樣的理解,即她們從不同的假設(shè)出發(fā),正投入到某種倫理工程之中。而在尼爾森看來,她們的寫作風格之所以強硬,是因為她們接受了這一點,即為迫使讀者審視難題,就有必要使讀者有痛感,但這并不意味著六位女性本人多么殘酷無情、不通世故。
肖瓦爾特指出,這六位女性之間的相關(guān)性,可能主要在于其對“集體性”——特別是女性主義這樣的“集體性”——的厭煩。對于女性主義所強調(diào)的姐妹情誼、集體斗爭和烏托邦愿景,她們都嗤之以鼻,這表明了她們的個人主義風格,及其對于任何權(quán)宜之計和樂觀前景的抗拒。尼爾森并沒有強調(diào)她們的性別,但肖瓦爾特認為,性別至關(guān)重要,因為身為女性而選擇強硬的語調(diào)和風格,這當然絕非尋常。
肖瓦爾特指出,將“強硬”作為方法和風格提出來,這正當其時,特別是當女性正在公共生活中扮演更多實權(quán)角色,并需要與敵對的刻板形象相對抗時。但肖瓦爾特也指出,該書比較缺乏語境性的梳理和介紹,且對這六位女性的自傳借助不夠,因此也不易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