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如
摘 要:新的課程視角和新的課改理念下,語文教師應變“教的課堂”為“學生的學堂”,在情境想象中聚焦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鍛造學生,在探究延伸中拓展學生,以此打造一片以生為本的語文學習新時空。
關(guān)鍵詞:情境想象;比較閱讀;探究延伸
語文學習并非僅僅跟語言文字打交道,其中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都可在不知不覺中滋養(yǎng)學生。如何更好地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的廣博,需要教師的理念、視域和堅守。竊以為,變“教的課堂”為“學生的學堂”,應該成為教師打造生本課堂的一個重要的視點。
一、在情境想象中聚焦學生
有專家言:語文學習就是一個不斷打開自己“思考、追問、記錄、想象”的過程。其中的“想象”不可或缺,特別是中年級語文,更需要學生通過想象來理解語文,闡釋語文,親近語文,以此豐富學生的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
執(zhí)教人教版四年級語文《巨人的花園》時,應該設計以下課堂引入:
1.相信學生一定讀過不少童話作品,一定被童話那動人的故事和優(yōu)美的語言所深深吸引,一定被其中的“真善美”所熏陶,那么,你們讀過哪些童話?哪個童話給你的印象最深?
2.揭題《巨人的花園》:見過巨人嗎?想象一下巨人高大的形象。盡情想,怎么想都可以,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愿意想,都可以盡情地想象巨人之“巨”。
3.再一次讀題想象:在你的心目中,這個巨人的花園會是什么樣的?(是花團錦簇,還是滿目荒涼?是景色宜人,還是雜草叢生?)
想象和現(xiàn)實一定有落差,恰恰是“巨大”的落差,才讓學生情感的翅膀“撲棱棱地飛”,才促使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一漲再漲,促使學生以想促思、以讀促思、以思促讀,以此發(fā)現(xiàn)更美的風景,發(fā)現(xiàn)語言的另一重鮮活的乾坤。
二、在比較閱讀中鍛造學生
語文學習離不開閱讀,然而,如何讀,如何讀出效果,如何把書“讀厚”,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所謂“把書讀厚”,就是學習的人參與了學習材料的建設與創(chuàng)造。就《巨人的花園》的教學而言,讓學生多一些比較,多一些品詞賞句,在比較閱讀中升華情感、入境入情,不失為一條實實在在的閱讀之路。
1.第一次比讀——花園景色的變化的比讀。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花園很美,又是哪些地方讓你覺得花園很荒涼呢?請你自由讀課文,找出相關(guān)語句,并在后面作適當?shù)呐?。(此處比讀,著眼對故事內(nèi)容的梳理)
2.第二次比讀——巨人前后的表現(xiàn)比讀。比如:“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好容易才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后來巨人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此處比讀,重在品味語言,體會變化,感受童話的生動有趣)
3.第三次比讀——原文與課文的比讀。如原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巨人回來了。原來他到自己的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串門去了,在妖怪家里一住就是七年。七年的時間里他把要講的話都講完了,便決定回自己的城堡?!保ㄟ@是改后被刪的句子,通過原文與課文的比讀,使學生發(fā)現(xiàn)更多,收獲更多)
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比讀遠比以前的“平鋪直敘”式的閱讀有效,更有意義,更能夠洞開學生的多重視域,更能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力和批判意識??梢?,好的閱讀要打破傳統(tǒng),變老師的領讀和范讀為學生的自由讀、比較讀和擴展讀,以此讀出多重意蘊,以此把書“讀厚”,以此打造以生為本的高效語文課堂。
三、在探究延伸中拓展學生
好的語文課堂,不能拘囿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而應引領學生基于原文,但超越原文,應該想方設法抓住“延伸點”和“擴展點”,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的廣博,發(fā)現(xiàn)語文的氣象萬千,發(fā)現(xiàn)語文的更多神奇和奧妙,使其彌散出“真語文”的芬芳、馨香和溫度,并以此讓學生在語文的海洋中“郁郁乎文哉”。
比如,在課末,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進行以下拓展:
1.課文學完了,讓我們交流一下:從這篇童話中你懂得了什么?收集有關(guān)幸福的名人名言,用1~2句話寫下你讀這個故事后的收獲。
2.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他們之間的對話,把故事繼續(xù)編下去,小組分工合作,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
3.讀《巨人的花園》原文《自私的巨人》,并把這故事講給父母聽,也可以搜集其他中外童話,和小組同學一起讀。
引領學生多多收集有關(guān)幸福的名人名言,并寫下收獲感言,不僅僅洞開了學生的視域,而且與學生的內(nèi)心成長對接,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奠基。隨后,童話作品的續(xù)編,如果能做精做細,那么,必將在一個更深的層面上讓學生踏上“學用結(jié)合”之路,能夠更好地凸顯“一生文本”之理念。而最后的讀原文《自私的巨人》,并且讀給父母聽,不僅溝通了課內(nèi)與課外,也連接了學校與家庭,這樣的“大語文觀”,不正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所更加需要的理想境界嗎?但愿語文教師能夠多多創(chuàng)設這樣的境界,并以此打造以生為本的語文學習新時空。
參考文獻:
[1]張化萬,周耀東.“讓學于生”的實踐觀察與理性思考[J].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5(9):5.
[2]林茶居.在銀鷹文昌中學感悟“自主學習”[J].教師月刊,2013(3):13.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