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妙偉
【摘要】本文論述在英語教學中,可通過分類教學、語法翻譯兩項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順利從小學英語過渡到初中英語的學習中,提高學生英語詞匯記憶與理解的質(zhì)量。
【關鍵詞】小學英語 初中英語 銜接 詞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9A-0063-02
在日常教學中,常聽到一些英語教師抱怨:小學英語老師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孩子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其實,小學生升入初中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并且對基本的英語交際用語、簡單的句型以及基本語音知識等有了一定的接觸。當學生進入中學后,如果中學英語教師還是按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方法開展英語教學,勢必會破壞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小學英語教師應選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引導學生從小學英語順利過渡到初中英語的學習大門。
一、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的關系
外語(英語)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應該是使學生通過外語(英語)來學習世界文化,認識世界,擴展視野,為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這是外語(英語)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許國璋先生提出的觀點。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包括義務教育和高中兩個階段,英語教育不僅要做好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的銜接,而且要特別重視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銜接工作。
二、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銜接的重要性
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在《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基礎外語教育的回顧與前景展望》一文中提到,要加強中小學的合作,解決好銜接問題。如果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銜接不恰當,那么對英語知識掌握不好的學生會因為初中英語知識的系統(tǒng)性、詞匯的多樣性、語法的復雜性而失去英語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對英語知識掌握很好的學生也會因為“過渡銜接”時期知識的重復學習而失去學習興趣,形成不良習慣,從而影響之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銜接過程中若出現(xiàn)失誤,會產(chǎn)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甚至會造成時間、資源的浪費。
三、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的銜接策略
黃勝菊認為,造成中小學英語學習銜接問題的主因是學生心理不適應,以及教師教學方式不適應。中學教材對單詞、語音、語法的要求大幅提高,是導致初一學生難以適應的主要原因。為從根源上減輕學生對初中英語學習的不適應性,小學英語教學尤其是六年級英語教學,應該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初中的英語學習。本文根據(jù)教學實踐經(jīng)驗,提出兩項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銜接策略。
(一)課上圈出同類詞,總結歸納好辦法
進入小學六年級,學生在詞匯積累方面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部分學生會對一些相近、相似或相關聯(lián)的單詞產(chǎn)生混淆,對很多單詞的印象變得模糊起來。
朱麗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有效策略研究》中指出,此時教師可以采取分類教學的方法,將相同類別的單詞收集在一起,通過對同類詞的比較、分析與練習,讓學生系統(tǒng)地領悟詞匯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增強對詞匯的認知,加深對詞匯的理解,提高單詞的應用能力。呂叔湘在談論詞匯學習時說:“詞只有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能知道用法?!?/p>
在學生對課文有所熟悉之后,教師讓學生圈出課文中的重要同類詞匯(如食物類、職業(yè)類),對知識結構進行把握。例如,外研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I took some photos”一課中的主要教學目的是教會學生用動詞的一般過去時態(tài)描述或講述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在引導學生回顧課文的同時,教師可讓學生圈出“had”“went”“was” “took”“ran”“started”“rained”“stopped”等與原形有區(qū)別的動詞,并試著回憶該詞的動詞原形,并發(fā)現(xiàn)兩者不同之處,這樣學生會非常好奇兩者本意相同但形式用法不同,教師可以借此講解動詞形式在英語中的重要意義。借此,教師可以繼續(xù)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之前發(fā)生的有趣事情分享給小組成員,最后每組編寫8句英語語句,將最有趣的事情以做報告的形式在全班進行分享,這樣,能夠將所學詞匯靈活有趣、自然而然地運用起來。
該教學活動邏輯性強、活動與活動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密切,能夠促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投入課堂活動中,此舉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會讀、會用、會寫本單元的重點詞匯,而且能夠將重點語法應用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語境中,最終為初中學生系統(tǒng)認識并學習時態(tài)奠定基礎。
教師將六年級詞匯在熟悉的課文語境中,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在熟悉的語境中理解單詞的用法,以此為基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語境或單詞練習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課后翻譯“三步走”,查漏補缺夯基礎
翻譯法,又叫做語法翻譯法,它是一種以學生的母語為中介解釋目的語的方法,是一種最為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法。翻譯法從產(chǎn)生開始,就不斷地在發(fā)展。它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這足以證明翻譯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通常以交際法為主要方法,以游戲教學等具體情境編排教學內(nèi)容,常常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應用環(huán)境。然而,小學生的英語知識儲備有限,若過分強調(diào)交際而忽略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chǎn)生焦慮、恐懼甚至是厭倦情緒,勢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由此,翻譯法可以作為一種輔助學習法,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英語知識。
當學生升入六年級(尤其是六年級第二學期),教師需要適當做好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的銜接工作。一方面利用部分課堂時間引導學生養(yǎng)成復習的習慣,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在課后自主翻譯所學的重點語句或詞組。例如,外研版六年級英語下冊的教材,該書包含小學階段的重點詞匯、詞組與句子,基礎稍弱的同學若能掌握本冊英語語言知識,就會較為容易適應初中英語的學習。對此,筆者提出六年級英語學習“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將老師劃出的重點英語句子或者短語抄寫在本子上,如老師劃出第2單元課文“When are we going to eat?”中的“Lets have a picnic in the park today!”一句,學生一邊讀一邊抄寫該句子,這個過程符合小學生機械記憶、抄寫與模仿的心理;第二步則是在英語句子或短語的上方寫出每個詞的本意,學生在該句上方應分別寫“讓我們、有、一個、野餐、在……里、公園、今天”。
“主動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最好方式是“自己發(fā)現(xiàn)”,該步驟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掌握不牢的詞匯,形成有意義的學習,針對性地查漏補缺以鞏固之前的語言知識;第三步,在英語句子或短語的下方翻譯大意,要求語句通順即可,即學生將上一步驟的詞意串成合理語句“今天我們在公園舉辦一場野餐吧”。該步驟有助于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匯的用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覺記憶單詞的能力。
英語學習“三步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識字能力,使學生在能夠聽懂英語句子的基礎上,認識英語詞組與句子,能夠通過理解句子結構猜測出句子意思,有利于學生自己組織恰當?shù)木渥?,提高實際交際能力。
小學生英語知識儲備不足,是不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六年級的第二學期,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運用翻譯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翻譯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詞匯的意思與用法,而且還可以練習字母書寫,幫助學生逐漸從小學的形象思維過渡到中學的抽象思維。
人類學習語言有一定的規(guī)律,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進步的過程。前一階段的學習是后一階段的基礎,要在不同階段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夠為某一語言的聽、說、讀、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管是詞匯還是語法,在學習過程中都應反復練習,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積極思考與敢于提問的習慣。英語學習既是小學英語的終點,又是初中英語的起點,英語教師若在小學階段適當?shù)刈龊眯W英語與初中英語的“銜接”工作,就是為學生插上翅膀,幫助他們在英語藍天中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