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擺脫課堂上學生被動學,知識少建構,思維受禁錮等問題,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開始了深度學習課堂的校本化打造,同時提煉出“深度學習課堂”的三個關鍵特征:自由、開放與分享。
【關鍵詞】深度學習;自由;開放;分享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07-02
【作者簡介】錢瀾,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江蘇太倉,215400)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首屆姑蘇教育領軍人才。
近年來,為了擺脫學生被動學,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所學知識沒有主動建構,教師講考點,學生通過大量重復練習應付考試;課堂封閉,缺乏生生互動,追求標準答案,思維禁錮,抹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樣態(tài),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開始聚焦“深度學習”這一關鍵詞,大家開始思考“真正的學習是如何發(fā)生的”,并開始描繪深度學習課堂的模樣。
我們認識到:深度學習強調對知識的深層加工、深度理解及長期保持,而小學階段的深度學習,則是一種基于學生已有經驗的問題發(fā)現和自主探究,是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與創(chuàng)造,是重視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混合式學習。我們還逐步提煉出深度學習課堂的三個關鍵特征:自由、開放與分享。
關鍵特征一:自由
自由是深度學習課堂的前提條件與終極追求。我們所談的自由是一種有規(guī)則的自由,是不影響他人的自由,是積極的自由。體現在學生身上為心靈的自由、思維的自由和表達的自由。自由強調學習的個性化、可選擇性和多樣性。
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從學習的起點上看,不同的學生是帶著不同的個性和學習基礎來到課堂里的;從學習進程看,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各不相同,有以接受為主的學習,也有以發(fā)現為主的學習,有偏向理解記憶的學習,也有偏向動手實踐的學習;從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學習效果看,學生掌握知識的節(jié)奏是不一樣的,理解知識的深度也是不一樣的,知識的再加工及靈活運用能力同樣是不一樣的。因此,兒童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成果的表達與真實世界中的兒童樣態(tài)是一樣的——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教師切勿把學生放到一個模子里統(tǒng)一塑造。
讓不同的學生呈現不同的生長姿態(tài),才能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基于此,教師要學會觀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探索“教在學生學的起點”上的有效策略,指引學生尋找不同的學習路徑,優(yōu)化學習程序;學習中,要保證學生有可以選擇的自由,學生可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習內容,可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還可選擇能夠促進學習的合作伙伴,教師要為學生的選擇提供豐富的資源、多元的平臺與可能的機會;在成果體現上,要鼓勵兒童有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體驗、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要承認學生的各種奇思妙想乃至錯誤想法。
學生學習的多樣性,體現了學習的真實性與創(chuàng)新性,學生的學習成果,必須是學生自己的,這樣的創(chuàng)造才是有意義的。
關鍵特征二:開放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課堂一定是解放學生空間與時間、解放學生手腳與心靈的課堂,是向四面八方打開的課堂。深度學習的課堂,學生的學習已然從單一、封閉的線下學習,拓展到重視課外、關注線上、強調個性的綜合性學習,讓有限的課堂與無限的世界相通。
信息時代,教師已經無法“控制”學生必須“學什么”和“應該如何學”,“泛在學習”“全息學習”已成為必然。當下,互聯網已成為學生找資源、助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除了網絡學習,伙伴之間互幫互學的頻次也隨著年級的遞增而增加。因此,學校里的課堂已然是開放的課堂。
為了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教師應積極引入互聯網思維,建設學習共同體,主動幫助學生打開課堂。教師還應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師生應是“同學”。
開放課堂,首先要打通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通道。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在師生協(xié)商明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擬定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目標要多元開放,在教師提出人人可達成的基礎目標的前提下,學生可以根據自我需要生成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在合理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目標的牽引下,課內外學習便會自然地融通起來。在學習內容上,我們探索“學科+”課程模式,遴選生活化主題并結合綜合實踐活動,進行跨學科的整合研究。
其次,要做到“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教師的專業(yè)指導不可缺少,且應貫穿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等階段。預習前,教師為學生提供線上學習的平臺與資源;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處理信息;課后,學生依據線上自我檢測與答疑系統(tǒng)完成自我評價,明確自律的標桿,形成堅韌、持久的學習力。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學習的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再次,要處理好個體學習與群體學習的關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fā)生。教師負責小組的架構,保證人人在團隊中發(fā)揮最大化的作用,幫助小組遴選開放的、有價值的真實問題,在組內培養(yǎng)各學科的學習領導者,讓其帶領學習力較弱的學生協(xié)同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特征三:分享
分享,主要是分享學習中的得、失、惑。所謂“得”,就是來自學習探究中成功的體驗;所謂“失”,就是學習中的錯誤或走的彎路;所謂“惑”,就是學習時產生的疑問。
一般而言,深度學習的課堂都要歷經這樣幾個階段:學前設計—預評估—學習文化的營造—激活舊知識—獲取新知識—知識的深度加工—全面的學習評價。而在“全面的學習評價”環(huán)節(jié)中,深度學習被推向更高的境界,它需要學生學會自我認定和自我推薦,學會標注和解釋,學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更要善于聽取同伴意見,懂得同伴互助的作用并進行自我反省。
我們認為,深度學習要有“分享”環(huán)節(jié),讓學習成果在分享中得到驗證,并在接受意見中不斷修正。而分享,我們是通過“學習成果的自由表達”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來落實的。同時,我們還在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表上加入了成果的“展示形式”是否多樣,“展示內容”是否合理,“展示效果”是否顯著等評價指標。
學會分享,還需要堅持“留白”和“容錯”。分享學習中的“得”,我們引入“六頂思維帽”“聯想法”“思維導圖”“九宮格分析法”等方法,進而讓學生學會全局思維,確保學習成果的思維含量與分享價值;分享學習中的“失”,重在鼓勵學生大膽暴露不正確的思維過程,從“師生對話”逐步走向“小組表達”最終轉向整體的“課堂呈現”,突破學生思維與表達的障礙;分享學習中的“惑”,在課的起始階段,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產生有價值的問題,課尾,通過分享新的問題,讓學生意猶未盡,激發(fā)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總之,自由、開放、分享是深度學習課堂的三個關鍵特征,三者相互關聯,不可分割,必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機融合、通盤考慮。
【參考文獻】
[1]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M].溫暖,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戴維·鉑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M].楊彥捷,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姜正川.大腦是如何高效學習的[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楊九俊.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8):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