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藍
【摘 要】 最新蘇教版教材中的新增欄目“動手做”是一個非常好的內容,但是有些老師們往往會輕視甚至忽視它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與思考,本人認為有必要讓一線教師們更好地認識到“動手做”欄目的價值,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好地進行利用,以便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 挖掘;教材;內涵;提升;素養(yǎng)
當下老師們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還沒有真正的理解“動手做”欄目這一內容的教育價值。通常是有些當作思考題,側重于數學知識的運用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老師會稍微講一講,有些操作活動需要大量準備工作而且比較繁瑣,實施起來可控性比較差的老師們往往視而不見,等同于“你知道嗎?”,淺顯地讀一讀或紙上談兵一帶而過。新教材的這一亮點卻成了部分課堂教學的薄弱點,作為一線教師,如何真正落實學生的動手做,充分發(fā)揮動手做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也是我們追求。
一、引導實踐,激發(fā)學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是學生調動自己內驅力的前提,只有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具備了興趣之后,他們就會從內心對這一知識或者學科充滿喜愛之情,從而就會主動、認真地進行學科學習,而且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出奇地高,我們做老師的,在教學時才會覺得比較輕松、自如。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時,針對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這一年齡特征,便引導學生通過折紙、繪畫和分實物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前提下學習、認識分數,深刻領會比較難以理解的單位“1”的含義,從而學生也就自然地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整個教學的過程都是以學生實踐和思考為主,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教學效果也相當令人滿意。
二、注重引導,積累活動經驗
新教材中的動手做通常是安排在某一單元中或者某一知識體系結束后,有一定的思維高度,需要通過動手實踐后才能讓學生有所理解和領悟,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也更加密切。對于這種類型的動手做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經驗,找準知識生長點,進一步通過動手做的活動豐富學生的操作體驗,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當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便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圍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實際問題:規(guī)定用24米長的籬笆可以圍出多少種不同面積的長方形菜地呢?(要求長方形的長和寬或者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是整米數)怎樣圍長方形面積最大呢?由于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經過討論和研究,他們還是比較輕松地得出了結論:可以是長11米,寬1米;也可以是長10米,寬2米;還可以是長9米,寬3米……當然要注意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給孩子充分積累一點活動經驗和思考的經驗,使他們有點方法并有序思考。
三、積極體驗,提升動手能力
小學生必須通過具體的動手實踐才能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操作與實踐,才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象的實物或者圖形,把數學教材中那些枯燥乏味的概念變成有趣的直觀事物。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操作與體驗,讓學生通過操作與體驗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提高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軸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點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先提前布置學生準備了各種顏色的彩紙和手工剪刀,在具體活動的時候,要求學生根據數學教材中關于“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要求,通過自己的獨立設計與操作,剪出各種各樣美麗的軸對稱圖形:有的學生剪出了各種各樣的植物,比如有松樹、有蘿卜,還有各種美麗的花朵;還有的學生居然設計剪出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比如可愛的貓頭鷹、還有大海里的鯨魚……學生在活動的時候非常感興趣,這樣的教學,既能促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更主要的是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生學習數學如果不能運用于生活解決問題也無異于紙上談兵,他們的理解也是機械而淺顯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于平時的生活之中,讓他們通過自己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獲得數學體驗,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這樣,使數學學習達到最終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也是我們數學教學最根本的歸宿與目標。例如,三年級下冊教學《乘法》這一知識點之后,先利用數學活動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了“神奇的杠桿”這一活動課程,如果直接告知學生也是能掌握運用的,但卻是脫離了實際,僅僅掌握了知識,錯過了最美的風景。杠桿來源于生活,如果直接出示學生可能比較茫然,所以找準孩子認知的生長點,從生活場景玩蹺蹺板引入“臂長”和“物重”。一開始兩邊一個重一個輕,于是我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如果要保持杠桿的平衡,我們可想怎樣的辦法?猜一猜?學生在動手做了之后,驗證自己猜想,得出“左臂長×左物重=右臂長×右物重”,所有杠桿就能保持平衡是運用乘法中積一定的知識。接著回到生活中,還有的聯(lián)想到運用杠桿原理的桿秤、剪刀、老虎鉗等,契合了學生求知的心理狀態(tài),很好地解決了現(xiàn)實問題。
綜上所述,一線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動手做”主題欄目的價值,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做”,改變單一封閉的被動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己的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用雙手創(chuàng)造出更加靈動的數學,發(fā)展自己數學思維,促進全面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