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佳
摘 要:正宜興紫砂壺以其獨特的材質美、別致的造型美、精湛的工藝美以及高雅脫俗的裝飾美享譽海內外。紫砂壺的裝飾手法多種多樣,其中歷史悠久且最常用的當屬紫砂陶刻。
關鍵詞:紫砂;陶刻;技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26-01
紫砂陶刻在明代萬歷年間日漸風行,時大彬之秀麗,沈子澈之渾樸,陳子畦之飄逸,皆負盛名。而清代陳曼生的橫空出世成了紫砂陶刻史上的一座豐碑,其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切壺、切茶、切情、切理,契合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集詩、書、畫、印刻于一壺,嗣后影響了鄭板橋、吳昌碩、任伯年等一大批書畫金石名家筆涉紫砂、怡情陶刻,一時紫砂陶刻作品書畫生輝,極大地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藝術品位,這種風尚至今盛行。
宜興紫砂原礦上好泥料成就的肌理感,是任何陶瓷材質無可比擬的。紫砂器皿渾厚大氣、相實無華,其素面素心的特性,自古至今讓文人墨客為之趨之若鶩,只因為在紫砂坯胎上雕刻銘文只需以刀代筆即可,文人參與十分方便,致使許多詩人、畫家對此情有獨鐘。
清嘉慶年間的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就一代表人物,他善畫山水,講究簡單意遠,疏朗明秀,詩詞文賦造詣極深,而且還是一位陶藝設計家,曾設計質樸簡練的幾何體;曼生十八式,開創(chuàng)了紫砂壺的一代新風,從而形成了宜興紫砂的一個獨特現象,有文人墨客、金石書畫名家參與設計,書法、題詩、繪畫、刻畫與陶藝師共同完成整件作品,題詩鐫刻的內容已提升到文學性的高度,以壺寄情,曾一度發(fā)展到“字依壺傳,壺隨字貴”的境地。曼生的壺銘極富文學意趣,往往借物寄情,講究壺形的雅而不俗,因而曼生壺銘有切茶切水及壺形之特點,具備了高雅的文人墨趣。曼生先生開創(chuàng)了書刻裝飾于壺身上的先例,自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詩、書、畫”三位一體的風格內涵及陳曼生時期才完美與紫砂融為一體。
就紫砂陶刻而言,它的裝飾作用遠遠超過了其裝飾的本能。陶刻藝術或以書畫同源之筆的刀法表現飛白,求得筆墨情趣的神采韻味;或以跡簡意思 賅舍形求意,表現出中國畫淡雅之風格,紫砂陶刻藝術與紫砂器皿風格形貌力求取得和諧 一致。陶刻裝飾藝術源遠流長,其表現手法豐富多采。
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為“刻底子”和空刻“兩種??痰鬃邮窍扔妹P在坯體上書畫,定稿以后用陶刻刀依照墨跡鐫刻,大多二面入刀??湛淌侵敢缘吨苯釉谂黧w上鐫刻,沒有墨跡的規(guī)范束縛,以單刀行走較多,亦有加強補刀或二面入刀的??痰鬃涌梢宰约哼M行,也可以請人代為書畫,然后運刀??湛添氂缮瞄L書畫并有一定雕刻經驗的紫砂藝人進行,在確定大體輪廓安排后,以刀直接鐫刻,要求運刀快捷,慢則呆板無神,在下刀和走刀時,注意指、腕配合,輕重頓挫有神,線條變化有致,畫面生動。
紫砂陶刻的表現形式,除線描陰刻外,還有陽刻、琢沙地等。線描陰刻,就是凹狀的刻文,陽刻就是凸狀的刻文,而琢沙地是用小刀或小鉆,在器特表屋琢成點點沙料狀的塊面,現在塊面上顯凸陶刻文字。
陶刻工藝全仗陶刻藝人巧妙的運用指、腕、肘各部的力度,靈活自如的刻畫;用刀的深淺、線條的粗細、力度剛柔、畫面的方圓處理、章法的曲直、刀路的交叉諸多變化,以表達出作品的豐富情感和完美理念。如刻底子技法上講求;上刀下刀、順刀逆也很不拖沓松弛,行也時一刀劃到底,不滯刀,用刀深淺要恰到好處。對于不同畫面及書體,刀法處理不盡相同,其要領在于有以明快果斷、氣脈相連來表達神韻,有以快刀在濕坯上銘刻的自然挺秀、古樸別意,讓人耳目一新的晉唐風格,也有一根筆道由多次切刀沒興趣接成,鋒刃起止,似合而離,流露出犀利刀痕,猶如書法中提按使轉、頓挫起伏之筆意。唯有單刀側入法實難掌握,需具務雙刀正入法之嫻熟基礎,扎實的用刀技巧,需達到意境高遠,意在刀先,未著刀時布局已清楚,下刀準而干練,刀的起落需依照筆劃的起勢收勢,鐫刻時既要全神貫注一氣呵成,又要放得開,收得住,刀法干凈利落,方能從刀法中體現其作品之神韻。如掌握此鐫刻技藝作品將有如書法中之狂草,畫中之寫意,給人以奔放雄渾、氣勢磅礴之感。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好的紫砂陶刻壺越來越受到各界人士的親睞。在紫砂壺上鐫字刻畫,已然成為紫砂壺收藏的一大熱門。
然而,在以經濟價值作為評判標準的當今時代,藝術收藏已更多地被視為一種投資方式而非情趣愛好。其實,收藏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種美好而純粹的準宗教情感,驅動收藏者像一個信徒一樣學習教義,中午信仰;收藏的意義,在于讓藝術進入生活,使人在欣賞和研究藏品的過程中獲得愉悅。
藝術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融合,紫砂壺裝飾也在日益更新,而運用書法對紫砂壺進行裝飾,不僅豐富了紫砂壺的裝飾形式和內容,而且還體現了書法的美、裝飾的美。通過對“勢”“意境”的表現更體現出書法裝飾的美。
參考文獻:
[1]姚遷等.宜興紫砂陶藝[M].臺灣南天書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2]史俊棠.宜興紫砂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endprint